近日,美国众议院以“口头无异议”程序抛出一纸名为《台湾冲突吓阻法案》的提案,宣称只要中国大陆动用武力统一台湾,美国就将公开部分中国“精英”在美持有的财产。
这一威胁手法既突兀又离奇,被称作是“拿账本当导弹”,意图通过舆论和金融手段对中国决策层施加压力。
然而,从中国社会各界的反应来看,这一“奇招”非但未能产生威慑,反而暴露了美国政治工具化、金融体系信用塌陷和对华战略误判的深层问题。
我们欢迎威胁
首先,这项法案本身缺乏实际执行力。
它并非正式立法程序中的一环,而是典型的“象征性法案”——无需参议院审议,更不必总统签字。
这种“口头法案”在美国国会中常常作为政治姿态表达,用来制造新闻声量、迎合特定选民情绪,却无法形成真正的法律效力。
换句话说,它更像是一场带着外交壳子的内政秀,给台湾当局打气的成分远大于推动政策的实质作用。
有趣的是,美方本意是“以威胁扰局”,却没想到在中国社会内部激发的并非恐慌,而是另一种“合作感”:若美国真有能力和意愿公开部分在美非法资产,我们或许第一个拍手叫好。
多年来,中国在海外资产追缴上面临的最大阻力,恰恰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司法壁垒与信息不透明。
如今若美方主动揭示部分财产流向,对中国来说,不啻于一次“无本之利”。
更重要的是,这种所谓“吓阻”策略忽略了一个根本现实:中国的国家意志从不建立在金钱之上。
事实上,社会普遍态度反倒是清晰的:谁把钱放在美国,反映的不是财富,而是态度;谁怕资产曝光,那就正说明他与国家立场可能并不一致。
在这一问题上,老百姓的共识很朴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尤其高于那些自作聪明的“避险投资”。
退一步讲,即便从金融战略角度看,这项法案也极具破坏性,只不过破坏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
一旦美国政府以立法形式公开或冻结他国私人财产,无异于向全球资本发出警告:你的钱存在美国,也许哪天就不是你的了。
从俄罗斯寡头财产被冻结的“前车之鉴”,到现在对中国个体的点名威胁,美国正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政治化资产池”的风险源。
金融市场崩的是信心,不是数字,而美国正亲手撬动自己赖以维系全球霸权的信用根基。
这不仅引发中国资本的外流加速,也让全球范围内的高净值人群、主权基金、跨国企业对“在美持产”感到不安。
据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新加坡、阿联酋等金融中立地就吸收了创纪录的资金净流入。
美国的“金融长臂”不仅没打击中国战略进程,反而在全球范围掀起了“去美元化”“去美资产化”的浪潮。
与其说这是对中国的震慑,不如说是华盛顿亲手按下的“金融自毁按钮”。
美国的目的
在台湾问题上,美方从未停止制造紧张,但这次的“账本战术”,连台湾岛内都开始看破。民进党当局嘴上表示“欢迎”,岛内民众却普遍不买账。
不少台湾舆论反问:美国要真想保台湾,怎会连基本的军事部署都不肯表态,却拿“资产曝光”来当护身符?
连“吓阻”的诚意都懒得演了。
美国这一动作,不仅无法让岛内感到安心,反而令其更清楚地意识到:美方并无为台而战的打算,只愿口头支持,实则避险为先。
同样的幻灭感,也出现在美国的盟友之中。
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精英都在密切关注美方这一“策略升级”。
他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既然美国能因为与中国发生政治分歧而冻结财产,那未来是否也可能针对他们?
美国向来鼓吹“法治”“自由市场”,如今却赤裸裸地将金融工具化为外交武器,其信誉坍塌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中国并未因这一风波改变节奏。
在法案通过后短短48小时内,外交部发出严正交涉,东部战区加密演训,人民币跨境结算机制持续扩张,反制手段步步推进。
这种沉稳应对,体现的是战略耐性与制度成熟。
统一台湾从来不是一场“跟着别人节奏走”的游戏,而是中国自身历史逻辑下的必经过程,美国用什么手段施压,都不会成为改变路线的理由。
归根结底,美国抛出这一法案,本质上是将台湾问题工具化,用来服务其国内“反华选票”政治。
这不过是一场披着外交外衣的选举秀。它既无法改变台海格局,也无法动摇中国统一大业。
更何况,在“统一”与“腐败”之间,中国社会的优先级早已明确。
如果美国真能帮助清理门户,我们不妨报以一句诚恳的“谢谢”。
这场政治威胁的“爆款操作”,最终不过是一记空响的嘴炮。而中国,走的仍是自己的节奏,按的是自己的步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