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春
![]()
图为汉中市博物馆藏东汉《石门》拓片。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时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作为汉中市博物馆最厚重的藏品之一,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石门石刻,不仅是研究古代交通和水利工程的重要资料,更是书法艺术演进的基因库、东方美学精神的凝结体。
近年来,为深入研究阐释石门石刻的丰富内涵、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和组织协调优势,从参与主办“石门摩崖石刻书法创作与研究系列活动”,到成立石门书法研究院,再到推动“问道石门——陕西汉中石门汉魏书风创作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亮相,一系列活动令学界对石门石刻的研究更加深入、多维,并使研究成果走向更广大的人群与更广阔的空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代中国西部的南北交通,受阻于秦巴天险。先民们不避艰险,开辟了跨越天堑的几条道路。其中,褒斜道尤负盛名。汉明帝时重修此道,并建设了我国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石门。后世在饱览胜迹之余,依山凿石,镌刻铭文。据统计,石门石刻共计百余方,上自汉魏,下至明清。其中,以汉魏石刻为主体的13种摩崖石刻在书法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世称“石门十三品”,受到历代书法家推崇。
石门石刻是“书”与“刻”的结晶,其艺术生命力和审美特质在于“变化”。以东汉石门石刻为例,《鄐君开通褒斜道》笔画平直,无波磔,具有早期隶书特点;《石门颂》则“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为习隶者必学之范本;《杨淮杨弼表记》继承《石门颂》飘逸古朴的风格,又在章法和结体上别具新意……石门石刻见证着中国书法书体发展之“质变”以及书法风格的“流变”,是中国书法史上“书变”的活化石。
千年传承路上,石门石刻始终为书法创作者提供着创新灵感,滋养着追求时代气象的笔墨。在“问道石门——陕西汉中石门汉魏书风创作研究展”上,各地书家以石门石刻为基础创作的50件书法作品,体现了汉魏书风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如何进一步将石门石刻之精魂发扬光大?一方面,要注重彰显时代气息。东汉《石门》字画古劲、朴茂雄深,北魏《石门铭》长画飞逸、开阖瑰奇,皆生动体现了时代审美,反映了时代风貌。另一方面,要秉持创新精神。无论是以篆为隶的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还是暗含篆意、略参行草笔势的南宋《山河堰落成记》,无不是为后世提供创新支撑的源泉。
问道石门,既是溯源,亦是拓疆。当我们立于石门石刻前,感受着跨越千年的文化脉动,或可顿悟:所谓“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消解,而是将深沉积淀转化为面向未来的能量。秦蜀古道山崖上的每一道凿痕,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今人笔墨中的汉魏风骨,亦当为文明长河增添新的光华。
(作者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7日 08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