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龙河村李园,果香混着发酵肥味飘得老远。
郑玲猫腰摘李子,汗珠子砸在果筐上,手却停不下来。“快装车!
越南客商催了三回。”她抹把脸,筐里红绿李子挤成一团。
,这些要出口的“金果果”,跟几百米外猪圈有关?走进香猪养殖场,黑毛小猪撒欢跑,没一点猪粪臭味。郑玲蹲下身,捏起把深褐色发酵物:“这是宝贝,臭的变肥了。
”2021年她成立合作社,80户乡亲陆续加入。香猪从10头涨到1500头,户均多挣3万块。
猪粪发酵当肥料,李园像吃了“补药”。今年产量翻十倍,六万斤李子还挂树就被抢光。
李远舟家果园更热闹,他爸数着刚摘的五月脆:“今天15000斤,今年能有5-6万!
”“以前看天吃饭,现在跟着玲姐干,钱袋子鼓多了。”李远舟笑得眯眼。
郑玲教技术不藏私,防疫、施肥、卖果,一样一样手把手教。农忙时请30多人,55岁王婶边摘果边说:“一天150到200,带孙挣钱两不耽误。”“乡亲们能多挣,比啥都强。
”她望着远去的货车,手机又响了——又是催货的。她指着远处荒山:“以后要建观光猪舍,城里人能摘果,还能喂小猪。”这法子,比传统养猪强在哪?
没臭味、省成本,果子还卖得贵。可有人犯嘀咕:发酵技术难不难?散户自己能弄不?
隔壁村老张头来取经:“我家也有猪,能学不?”郑玲拍胸脯:“教!
”再看任城区那对85后夫妻,种葡萄、火龙果,年产值500万。返乡创业难不难?
赵川说:“刚开始啥都不懂,冻坏过葡萄树,慢慢学就会了。
”“要种就种最好的。”郑玲玲切开火龙果,汁水直淌。
这说明啥?生态循环+技术学习,小买卖能变金饭碗。
但也得注意:发酵得掌握好温度,不然肥效差,果子可能长不好。
今年夏季雨水比常年多两成,郑玲的李子反而更甜——有机肥保水又养根。“好果子不是化肥堆的,是循环里的巧心思。”老农技员点着头说。
现在,龙河村的路越走越宽,可还有问题:品牌咋打?销路咋稳?郑玲说:“打算注册商标,搞香猪认养,让城里人也能参与。
”想知道更多小山村的致富经?点个关注不迷路。
文中数据为采访所得,具体情况以实际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