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和“失”拆分探究,原来古圣早便参透得失之间的人生哲学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道德经》《庄子》《论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汉字之美,在于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当我们仔细观察"得"和"失"这两个字时,是否想过造字的古人为何要如此构造?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两个字的写法与今日略有不同,但其深层含义却一脉相承。

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孔子亦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古代圣贤对于得失的理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

他们不仅从哲学层面阐述得失的辩证关系,更是从汉字的构造中,就已经暗示了得失之间的玄妙道理。

当我们把"得"字拆开来看,会发现什么?把"失"字的结构分析一番,又能看出什么端倪?这些看似简单的笔画组合,竟然包含着古圣先贤对人生得失的深刻洞察。



要理解"得"与"失"的深层含义,我们首先要回到这两个字的本源。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得"字的解释是"行有所得也",而"失"字则是"纵也,失其所也"。但这只是表面的释义,真正的奥秘藏在字形的构造之中。

"得"字的构造十分有趣。左边是双人旁"彳",代表行走、前进;右边上方是"日",下方是"寸"。古人造字时,"彳"象征着人生的道路,"日"代表时光、机缘,而"寸"在古文中常常与"手"相关,表示把握、掌控。整个"得"字的含义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抓住合适的时机,用手去获取。

更深层的理解是,"得"字中的"日"不仅仅是时间,更代表着光明、智慧。古代圣贤认为,真正的"得"不是盲目的获取,而是在智慧光明的照耀下,适时地把握机缘。这与《易经》中"时乘六龙以御天"的思想不谋而合。

春秋时期,齐桓公手下有一位大夫叫管仲。管仲年轻时曾经做过生意,与好友鲍叔牙合伙经商。每次分钱时,管仲总是多拿一些,鲍叔牙从不计较。有人说管仲贪财,鲍叔牙却说:"管仲家贫,他多拿一些是应该的。"

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霸业。他对齐桓公说:"臣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正是因为年轻时明白了'得'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得不在于获取多少财物,而在于得到友谊、得到信任、得到机会。当年我多拿鲍叔牙的钱,看似是得,实际上若没有他的包容和理解,我将失去最珍贵的友情。"

管仲这段话道出了"得"字的精髓:真正的得到,往往伴随着付出和舍弃。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同一个道理。

再看"失"字的构造。"失"字的左边是"夫",右边是"乙"。在甲骨文中,"夫"是一个成年男子的形象,头上插着簪子,表示成人、完备;"乙"在古文中有弯曲、变化的含义,同时也有"乙巧"之说,表示技艺、智慧。

整个"失"字的本意并非单纯的丢失,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在面对变化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古人认为,真正的"失"不是被动的失去,而是主动的舍弃,是在变化中保持智慧的表现。

战国时期,有一位隐士叫许由。当时尧帝听说许由贤能,想要禅让帝位给他。许由听后,立即跑到颍水边洗耳朵,说:"污我耳朵了!"



他的朋友巢父正好赶着牛来饮水,看到许由在洗耳朵,问明原因后说:"你既然要隐居,为什么还要让名声传出去,以至于人家要把帝位让给你?现在假清高地洗耳朵,只会弄脏水源,我的牛都不能饮用了。"

许由听后,更加惭愧,从此彻底隐居山林。后人评价说,许由懂得了"失"的真谛。表面上他失去了帝位,失去了荣华富贵,但实际上他得到了内心的清净,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这种"失"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是在变化中保持本心的体现。

《庄子》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庄周梦蝶"。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分不清到底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这个故事揭示了得失的相对性:得就是失,失就是得,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

在道家思想中,这种得失观更加明显。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得与失,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界限。

孔子在《论语》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在面对得失时,首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抱怨外境。这说明真正的智者明白,得失往往取决于内心的态度,而不是外在的条件。

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路过一个小村庄。村里有个老人,虽然家境贫寒,但每天都很快乐。子贡不解,问老人:"您生活这么清苦,为什么还能如此快乐?"

老人笑着说:"我每天都在得到啊!早上起来,我得到了阳光;渴了喝水,我得到了甘露;累了休息,我得到了安宁。至于钱财名利,那些本来就不属于我,何谈失去?"

孔子听后深有感触,对弟子们说:"这位老人才是真正明白得失道理的人。他没有被外物所束缚,内心自由自在,这是最大的得到。"



然而,仅仅理解"得"与"失"的字面含义还不够。古代圣贤之所以能够超脱于得失之外,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个更深层的秘密。这个秘密,隐藏在"得"与"失"两字的另一种解读方式中。

当我们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从更高的维度来观察时,会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这个规律,正是古圣先贤能够在得失之间游刃有余的根本原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