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163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过度焦虑会导致焦虑症、强迫症、甚至恐惧症
02、孩子有抑郁情绪,不等于就是抑郁症、双相
03、是抑郁症、还是双相?主流精神科大夫也容易误诊
04、真正康复的前提:父母先判断孩子的病是哪种病因
如今,青少年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在中学里,几乎每个班都有患病孩子。很多父母不由得担心:我的孩子会不会也出问题?
一旦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有时emo了,有时激动了,有时说话不理性了,父母就忍不住脑补:这属不属于精神心理症状?
其实,人都有喜怒哀乐。遇到事情了,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这是正常的,只要情绪反应在合理范围内,就是心身健康的表现。
比如,亲人去世了,我们难免悲伤、难过、流泪,这就属于正常的情绪波动,也是释放负性情绪的重要途径。
如果一个人遇到啥事都心如止水,完全没有情绪反应,那才有问题呢!在主流精神医学里,这叫做情感淡漠!
如果一个人遇到应该伤心难过的事,反而哈哈大笑,那更严重了,在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眼里,这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另外,有些孩子看起来总是积极、阳光,对外表现得良好,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也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事。
因为有些孩子可能是在刻意伪装,戴着假面具生活,从而维持对外的美好人设。
他们很容易患上非常隐蔽、且危险的“微笑型抑郁症”,在病情严重的时候,还会突然自杀,令身边的人震惊不已。
所以,孩子总是表现得积极、阳光,不代表他们就一定心身健康;
孩子出现负性情绪,也不代表他们就一定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
尤其当孩子情绪低落、悲伤、发脾气时,父母先不要自己吓自己,因为这不一定就是精神心理问题,有可能只是正常的情绪波动。
那孩子出现怎样的情绪波动,才是精神心理障碍的征兆呢?父母怎么及时识别?
以下结合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
01、过度焦虑会导致焦虑症、强迫症、甚至恐惧症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的负性情绪,可以按照情绪的性质,分为2类:
第一类——焦虑情绪,孩子动不动就担心这、担心那,吃不好,睡不香,坐立不安,现在称之为“精神内耗”。
其实,焦虑不完全是一种“坏”情绪。适当的焦虑反而有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进步,尤其是在人类早期进化时。
哪怕是在现在安全、稳定的国内社会,保持一定的焦虑情绪以及警惕心,也能让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但如果焦虑情绪超过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会罹患焦虑症、强迫症,甚至出现焦虑情绪的最严重形态:恐惧症。
所谓的焦虑症,是指“广泛性焦虑障碍”,这类患者往往对生活中的很多人、事、物都过度焦虑,停止不了地担心。
而且,在旁人看来,他们担心的事有很多是完全没必要的,“就爱瞎操心”,“杞人忧天”。患者自己可能也意识到了,但他们就是控制不住。
而强迫症是个体长期在高焦虑的情绪下,出现了明显的强迫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是否关好门。
有的强迫症患者还会出现“穷思竭虑”,就是反复思考一些在别人看来毫无意义的问题,精神内耗。
此图为AI生成
恐惧症是最高程度的焦虑症,在某些情景下,患者会突然感到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不安。
恐惧症发作时,患者往往会气急、出汗、心慌、无力,甚至会惊恐发作,喘不过气来,导致大脑缺氧,严重的话会当场昏厥。
而且,恐惧症也分为很多种:校园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等等。
如果按焦虑情绪程度由小到大来排序的话,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
但无论焦虑症、强迫症,还是恐惧症,这背后其实都是病理性记忆导致的,尤其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只不过,患者遭受的心理创伤数量不同、性质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最终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症状,然后被贴上不同的精神科诊断标签。
02、孩子有抑郁情绪,不等于就是抑郁症、双相
孩子有可能出现的第二类负性情绪是——抑郁情绪,孩子emo得像一条咸鱼,低沉着脸,对啥都不感兴趣,也不爱说话,甚至动不动就哭,说自己很痛苦。
这是否意味着孩子罹患了抑郁症,或是双相抑郁(又称双相障碍)?
当然不能这么简单地对号入座!
“抑郁情绪”是几乎每一个人都体验过的、也都会体验到的正常情绪,也可以理解为“抑郁状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较大、或者较多的困难、挫折及打击时,就有可能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低落、不爱说话、容易唉声叹气和哭,但这不等同于抑郁症。
可是,很多人把抑郁情绪等同于抑郁症,这可闹出了不少乌龙。
比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之前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2024年,国家卫健委在新闻发布会中又发布了一组数据,我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大概是2%!
有不少网友感到疑惑:
这两个机构都很权威,但是公布的数据相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到底谁的数据才对?神仙打架啊这是!
其实,这两个数据都是权威的,互相之间根本不存在冲突。它们之间相差那么大,是因为调查的内容不一样!
中科院发布的是“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指的是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而不是抑郁症的患病率。
而卫健委发布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这是正儿八经、正正式式被诊断为抑郁症的青少年患者占青少年总人数的比例。
抑郁症是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的,以下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A. 在同样的2周时期内,出现5个或以上的下列症状,表现出与先前功能相比不同的变化,其中至少1项是下列的1.或2.
1. 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例如流泪)
2. 几乎每天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乐趣或乐趣都明显减少
3. 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来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
4.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5. 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
6. 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
7. 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的、不适当的感到内疚(可达到妄想程度,并不仅因为患病而自责)
8. 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犹豫不决
9. 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观念或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B.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它躯体疾病
D. 不能用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E. 从无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
而且,“抑郁症”与“抑郁障碍”也不一样。简单来说,“抑郁障碍”包含的范围更广,“抑郁症”只不过是其中一种。
在DSM-5中,“抑郁障碍”含有7种:
DSM-5中,“抑郁障碍”的分类
其中,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以前也被称为“轻度慢性抑郁症”,是一种持久心境低落的轻度抑郁状态;
而“重性抑郁障碍”,就是大众所理解的抑郁症。比起恶劣心境,抑郁症的症状明显更严重。
所以,“抑郁情绪”、“抑郁症”以及“抑郁障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如果孩子出现了抑郁情绪,并不等同于一定罹患了抑郁症,还需要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03、是抑郁症、还是双相?主流精神科大夫也容易误诊
那如果孩子确实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符合诊断标准,那么孩子就是得了抑郁症吗?
这也不一定。因为,双相障碍(也叫做“双相抑郁”)也会出现重度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虽然有“抑郁”2个字,但它不是抑郁症,也不属于抑郁障碍这个大类别。
它其实是另一种疾病——双相情感障碍,也叫双相障碍,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躁郁症”。
“抑郁症”跟“双相障碍”又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