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志愿军战士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故乡,可等待他的却是母亲一句冰冷的“你走吧,娘养不了你!”是什么让一位母亲对归来的儿子说出如此决绝的话?
![]()
1933年,朱彦夫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1947年,年仅14岁的朱彦夫勇敢地选择参军。
虽然母亲心中充满对儿子的担忧,但看到朱彦夫的决心如此坚定,最终选择站在他的背后,默默支持他。
参军后,朱彦夫参与多场战役,包括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上海等关键战役,每一次都英勇奋战,屡建奇功。朱彦夫的背部和头部都嵌入弹片,但这些伤痛并没有削弱他的斗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坚守在战斗的最前沿。
特别是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朱彦夫孤身一人,勇敢地炸毁三座碉堡,英勇事迹至今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1950年的严冬,抗美援朝的战火燃起,朱彦夫所在的部队接到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命令,这是一场在朝鲜战争史上极为惨烈的战役。彼时,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的极端低温,战场上的条件极其恶劣,战斗却异常激烈。
![]()
在长津湖战役中,朱彦夫所属的连队被赋予坚守250高地的重要任务,面对严寒和敌人的猛烈炮火,他们毫不退缩。他与战友们在冰雪覆盖的战场上,与美军展开连续三天三夜的殊死搏斗,战斗结束后,只有朱彦夫一人幸存下来。
在这场战斗中,朱彦夫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陷入深深的昏迷。当他从昏迷中苏醒时,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医院的病房中,更让他心痛的是,由于伤势过重,四肢已经被截去,左眼也失去视力。
苏醒后的朱彦夫,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身心双重挑战,深陷于自己成为重度残疾的绝望深渊,心中无数次涌起轻生的念头。在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与温情鼓励下,朱彦夫渐渐地重新点燃对生活的渴望。
朱彦夫尝试着戴着假肢站立行走,用并不灵活的残肢去夹取毛巾擦拭脸庞,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耗费他大量的精力与毅力。为了给予朱彦夫更多的精神支持,医护人员精心挑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供他阅读。
1954年,朱彦夫历经波折,终于重返魂牵梦绕的故乡,可等待他的并非想象中的温馨团聚,母亲出乎意料的冷漠反应。
![]()
朱彦夫深知这些年母亲过得极为不易,因此一回到家门口,便怀着激动的心情高声呼唤:“娘,是我,儿子回来了!”
可朱彦夫期待中的欢迎场景并未出现,母亲并未如他所愿,满脸笑意地出门迎接,反而用一种略显严厉的声音回应道:“你回荣军院去吧,娘这里已经养不起你了。”
原来,在朱彦夫失踪的那些年里,村里人都以为他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捐躯,母亲也为此为他立了一个衣冠冢,以此作为对他的纪念。
当母亲看到儿子如今这般残缺的模样,内心一时之间难以承受,心中满是对他未来生活的忧虑。因此,尽管内心无比渴望与儿子团聚,她还是狠心地假意说自己无法养活他,希望能以此“逼迫”他回到荣军院,那里至少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专业的照顾。
朱彦夫没有因母亲的冷淡而气馁,明白母亲心中的忧虑,为此,朱彦夫下定决心,要让自己变得独立,以实际行动来宽慰母亲的心。
朱彦夫选择将自己封闭于小屋之内,日复一日地投入到艰苦的生活自理训练中,从最初尝试夹起筷子、平稳端碗,到后来的自主穿衣、蹒跚行走。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与坚持,终于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
![]()
朱彦夫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向所有人证明:即便身体残缺,也能凭借坚强的意志,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