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份厚重的传承,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传承的独特方式,俗称“师带徒”的师承教育模式,正源源不断地为中医药,传承发展输送大量人才。
董世龙医生与岭南名医粟龙教授合影
2025年7月22日,河南濮阳迎来了一场中医药界的盛事——岭南名医粟龙教授隆重举行收徒仪式,正式接纳董世龙为弟子。此次仪式以“敬师承绝学,笃行济苍生”为主题,不仅是对传统中医师承文化的弘扬,更是对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动诠释。
董世龙自幼痴迷武术,从扎马步、练太极到钻研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在个人精进与师长指引下,一步步成长为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多年习武让我深谙“武道重仁心”之道,更在实践中体悟到拳脚间的“气脉流转”与中医“气血运行”有着相通之处。
后来,董世龙有幸跟随岭南名医粟龙教授学习针灸,潜心钻研苗医火针。曾记得,有一次在高铁上,突遇一乘客胸痛胸闷发作,表情痛苦,我凭指针点穴,乘客瞬间舒缓。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以医解病痛”的意义。我将武道的坚韧与仁心融入医道,以拜师粟龙教授为新起点,立志传承恩师绝学,要用带着温度的医术,笃行济苍生之愿,在“敬师承、济世人”的路上稳步前行。
恩师常说“医道即人道”,这与我练拳时体悟的“武道即仁道”不谋而合。过去挥拳是为护己,而今立志执针是为护人。站在恩师身旁,看他捻指诊脉时的专注,听他讲“大医精诚”的古训,我突然懂了:武术练的是筋骨皮,中医修的是慈悲心,两者终究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从此,我的案头不仅有拳谱,更要堆满医典;指尖不仅要握得住拳,更要拿稳得住针。我愿以武道的坚韧打磨医术,以恩师的教诲铸就仁心,在“敬师承绝学,笃行济苍生”的路上,做个踏实的赶路人。
附:《仁心双修颂》
——贺董世龙拜入岭南粟龙师门
【濮阳承道】
己巳仲夏紫云腾(2025),
粟门悬壶启濮阳。
董子捧茶承金匮,
九叩青囊接炎光。
【武道筑基】
少时马步踏晨霜,
太极云手引气长。
拳锋未老仁心铸,
始悟气血共周章。
【针启新程】
忽见动车客色苦,
柔指破穴破阴霾。
苗疆火针淬星月,
始信仁术可回阳。
【医武同源】
昔挥拳掌护身罡,
今执金针护苍黄。
恩师捻脉传精诚:
岐黄骨里刻仁香!
【双修致远】
案头拳谱叠经方,
掌中银针代拳芒。
千拳终化一针慈,
济世路上步未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