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起义的背景。
方腊起义爆发的原因,与宋徽宗的个人爱好有直接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宋徽宗除了喜欢书画之外,他还喜欢收集一些奇花奇石。
喜欢收集就喜欢收集吧,毕竟他是皇帝。只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全国有大把的人愿意跟朝廷做交易。既能赚到钱,还能跟皇帝攀近关系,何乐而不为呢?但问题在于,徽宗不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买单。把话说得直白点,就是他喜欢白嫖。
东西,他想要。可是银子,他不给。
而且宋徽宗还不只是白嫖。除了白嫖,还让老百姓出运费。这就相当于,你开网店,隔壁老王来买你东西。不出钱也就罢了,他还让你出邮费。欺负人欺负到家了。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啥样的领导,自然就有啥样的下属。宋徽宗不拿老百姓当回事,地方各级官员自然是上行下效,也不拿老百姓当人看。老百姓被这帮恶人压迫的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然后自然就动了造反的念头。
方腊起义的前一年,江南正好大旱,地皮被晒得地裂叶枯,稻谷颗粒不收。老百姓惨到吃树皮草根,可官府却仍然派人上门讨税讨费,为了一点谷物钱粮,还闹出了很多人命官司。这一下就算是把江南老百姓激怒了。
于是乎,当方腊振臂一呼时,他就犹如一棵小火苗丢进了一堆枯草一样,瞬间在江南就燃起了熊熊烈火。方腊起义由此爆发。
起义早期势如破竹
方腊起义后,义军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占领了包括现在浙江全境,以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等广大地区。起义军的人数规模从几千人发展到了几十万。
起义之所以会如此顺利,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北宋守内虚外,重北轻南。把全国最能打的精锐全部集中在了西北和华北,而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不仅驻军数量少的可怜,且战斗力还稀烂。
据《宋史》记载。自宋神宗推行将兵法改革之后,东南五路的禁军压缩到了仅约两万六千余人。并且就这么点人马。朝廷还担心武将会造反,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削减。截止到方腊起义之前,杭州当地驻军大概也就五千多人。就这么点人,而且还都是战斗力弱的兵痞子。怎么可能是几十万规模起义军的对手呢?
当然,北宋的兵分为禁军,厢兵,乡兵。杭州除了五千多禁军外,还有数量不等的厢兵和乡兵镇守。
但还是那句话,南方驻军战斗力差。禁军尚且战斗力稀烂。厢兵和乡兵又能有多强?这些人在战场上给起义军塞牙缝怕是都不够。
第二个原因是起义后,方腊制定了一套比较详细且具有可行性的斗争规划。
方腊的出生,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开漆园的中农,也有说他是贫苦帮工出身,还有说他是明教教主的。说法很多。但是不管他的出身如何吧,他肯定不是一般人,因为他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战略眼光。
按一些史料的记载,方腊起义后,他立即制定规划。大致上来说,就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迅速组织群众,把盘子做大;
第二步,趁北宋朝廷没反应过来前,迅速控制长江,割据东南,与北宋划江对峙;
第三步,渐图进取。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推翻北宋王朝。
后来方腊起义的过程,基本就是按这个计划执行的。其第一步的进展,比较顺利。眼瞅着就要打到长江边了。只是可惜,方腊大意了。他严重低估了北宋朝廷的反应时间。这导致后来他的失败,变得不可避免。
起义迅速被北宋朝廷镇压
前面说了,方腊制定的起义规划,讲究的是一个快字。趁官军没反应过来前,把部队规模做大。趁朝廷没反应过来前,完全控制长江,与北宋隔长江对峙。所以方腊与朝廷谁更快,谁就占有战略优势。
实事求是的说,方腊的表现没得说,已经很快了,历史上很少有起义者像他一样,能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召集几十万人追随自己。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看似腐朽不堪的北宋王朝,竟然能有比方腊还迅速的反应。
宣和三年正月,即方腊攻陷东南的次月,宋徽宗下令停止征缴“花石纲”,借此收买人心。同时他调集京畿禁军以及陕西六路蕃汉兵,共十五万,交由宦官童贯、谭稹统帅,分兵两路,向江南进军。
圣旨即日下达,即日生效。十五万宋军精锐分批出发,立即就扑向了江南。
由于长江此时还掌握在宋朝手里,所以宋军轻轻松松渡过长江。先灭掉了常州、苏州等地响应方腊的叛民。紧接着直抵嘉兴,与方腊军开战。
前面说了,方腊早期能势如破竹,与他占了北宋在江南驻军过少,且驻军战斗力稀烂的便宜有很大关系。
换而言之,就是说他没打过硬仗,没有见识过真正有战斗力的精锐宋军。
所以当北宋最精锐的西军杀到后,方腊义军可谓是撞到铁了,连番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