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50户,48户脱了贫,村长却主动辞职:他竟坚持了12年!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内容纯属虚构,所配图片来自网络,仅用于增强表现力。愿通过分享传递温暖,共同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大山深处的石沟村,有着令人费解的传说。

村口那块斑驳的石碑上,刻着一行字:"石沟村村民委员会成立纪念碑",落款是2012年。十二年过去了,这块碑见证了一个男人的坚守,也见证了一个村庄的蜕变。

李建国站在石碑前,手里攥着那份辞职申请,纸张已经被汗水打湿。今天,全村50户人家,有48户已经脱贫,按理说这是值得庆祝的日子。可是,他却要在这个时候离开。

风吹过山谷,发出低沉的呜咽声,仿佛在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哀鸣。



李建国是在一个雨夜当上石沟村村长的。

那是2012年的秋天,前任村长因为挪用扶贫款被撤职,村里群龙无首。县里派来的工作组在村民大会上提名李建国为新任村长时,台下一片哗然。

"建国?他行吗?"有村民质疑道。

"别看他话不多,可做事踏实。"支持他的声音也不少。

李建国那时候35岁,刚从城里打工回来,手里攒了点钱,正准备翻修自家的房子。他没想到会被推选为村长,更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二年。

石沟村地处秦岭深处,全村50户,204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村里的路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民们戏称为"水泥路"——下雨天全是水和泥。

李建国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他从县里的扶贫培训会上学来的。可是修路需要钱,村里的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县里的扶贫资金又有限。

李建国想到了自己打工攒下的钱。

"建国,你疯了?"妻子张秀英坚决反对,"那是我们要翻修房子的钱,你拿去修路,我们住哪里?"

"房子可以慢慢修,路不修,这村子就永远走不出去。"李建国的声音不大,但很坚定。

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15万元,又动员村里几个经济条件稍好的村民集资,终于凑齐了修路的启动资金。

修路的过程异常艰难。石沟村地形复杂,山高路险,很多路段需要炸山开路。李建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和施工队一起干活,直到深夜才回家。

张富贵是村里的老党员,也是最贫困的户之一。他家有三口人,儿子患有智力障碍,妻子身体不好,全家的收入就靠他种几亩薄田。看到李建国为了修路这么拼命,他主动申请义务帮工。

"建国书记,你这样干下去身体会垮的。"张富贵心疼地说。

"没事,我年轻,扛得住。"李建国抹了把脸上的汗水,继续搬运石料。

经过整整八个月的奋战,一条长达3.2公里的水泥路终于贯通了石沟村。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走上了新修的路,很多人激动得哭了。

有了路,下一步就是发展产业。

李建国经过实地考察和请教专家,决定发展核桃种植。石沟村的海拔和土壤条件都适合种核桃,而且核桃树一旦挂果,可以连续收益几十年。

"种核桃?"村民们议论纷纷,"这玩意能赚钱吗?"

"我先种,种成功了你们再跟着种。"李建国又一次做出了让人意外的决定。

他把自家的5亩地全部改种核桃,还请来了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为了学习种植技术,他利用农闲时间到外地的核桃种植基地学习,回来后手把手教村民们种植要领。



王大娘是村里的困难户,丈夫去世得早,她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看到李建国种核桃,她心里也动了心,但是又担心失败。

"大娘,您放心种,如果亏了钱,我来补。"李建国的这句话让王大娘下定了决心。

三年后,李建国家的核桃树开始挂果,第一年就收入了8000多元。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纷纷跟进,全村种植核桃树超过了500亩。

核桃产业起来了,但是销售又成了问题。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电商平台,李建国只能开着自己的面包车,一个县一个县地跑,寻找销路。

有一次,他拉着一车核桃到邻县的农贸市场销售,遇到了骗子。对方声称要大批量收购,让他先把货放下,说第二天结账。结果第二天人就消失了,价值2万多元的核桃全部被骗走。

"建国,咱不干了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张秀英看到丈夫日渐憔悴的脸,心疼得直掉眼泪。

"不能放弃,全村人都指望着这个产业脱贫呢。"李建国咬着牙说。

为了解决销售问题,李建国学会了使用电脑,在网上开店销售核桃。他还联系了几家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关系。

慢慢地,石沟村的核桃有了名气,订单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

2018年,石沟村第一次有村民买了小汽车。那是张富贵家,他儿子虽然有智力障碍,但是种核桃很用心,加上李建国经常指导,他家的核桃产量一直很高。

"建国书记,要不是您,我们家哪能有今天啊。"张富贵拉着李建国的手,眼里含着泪水。

可是,就在大家都以为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时候,李建国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2019年春天,李建国的父亲突然病倒了。老人家年近八十,身体一直不太好,这次病得很重,医生说需要长期治疗。

与此同时,李建国自己也出现了健康问题。长期的劳累和压力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经常胃痛得整夜睡不着觉。

"建国,你也该歇歇了。"县里的领导来慰问时,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建议他请假休息。

"没事,我能坚持。"李建国依然选择了坚持。

他白天处理村里的事务,晚上到医院照顾父亲,自己的病情却越来越重。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石沟村也实施了封村管理。作为村长,李建国需要组织村民做好防疫工作,同时还要想办法解决核桃的销售问题。

疫情期间,线下销售几乎停滞,但是线上销售却异常火爆。李建国抓住这个机会,大力推广网上销售,还请来了网络主播为石沟村的核桃带货。

"老铁们,这是来自秦岭深处的优质核桃,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高..."主播在直播间里卖力地推销着。

通过网络销售,石沟村的核桃销量不降反升,很多村民的收入甚至比去年还要高。

2021年,石沟村被评为省级脱贫攻坚先进村,李建国也被评为优秀村干部。在表彰大会上,他代表石沟村上台领奖,台下掌声雷动。

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站在台上的李建国,脸色已经异常苍白。

回到村里后,李建国的身体每况愈下。胃病越来越严重,有时候痛得他直不起腰来。家人和村民们都劝他去大医院检查治疗,但是他总是推脱说工作太忙。

2022年,石沟村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全村50户中有45户实现了脱贫。按照国家的脱贫标准,石沟村已经可以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了。

县里的领导来慰问时,对李建国赞不绝口:"建国同志,你是我们县的脱贫攻坚英雄啊!"

可是李建国却高兴不起来。还有5户没有脱贫,其中包括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特殊困难户。他觉得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为了帮助最后这5户脱贫,李建国制定了专门的帮扶计划。他联系了县里的医院,为因病致贫的村民争取医疗救助;他协调民政部门,为因残致贫的村民申请低保和残疾人补贴;他还动员村里经济条件好的村民,结对帮扶困难户。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2023年底,又有2户实现了脱贫。全村脱贫户达到了47户。

2024年春天,最后一户因为多种原因综合致贫的村民也成功脱贫。至此,石沟村50户中有48户实现了脱贫,脱贫率达到了96%。

按照任何标准,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可是,李建国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还有2户没有脱贫。

这2户的情况特别复杂,一户是五保户,户主已经80多岁,没有劳动能力;另一户是单亲家庭,母亲要照顾患有重病的孩子,也无法外出务工。

按照政策,这2户可以通过社会兜底脱贫,但是李建国总觉得这样不够彻底。他想找到让他们真正自力更生的办法。



2024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李建国正在村委会整理扶贫档案,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胃痛。他扶着桌子想要站起来,却一头栽倒在地上。

村民们发现后,立即将他送到了县医院。经过检查,医生的诊断如晴天霹雳——胃癌晚期。

"李村长,您的病情很严重,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而且术后还需要长期的化疗和康复。"主治医生严肃地说道。

李建国静静地听完医生的话,没有表现出惊慌或者恐惧,只是平静地问道:"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如果积极治疗,可能还有两到三年时间。但是您的身体状况..."医生的话没有说完,但是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李建国出院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他要辞去村长职务。

消息传开后,整个石沟村都炸开了锅。村民们纷纷来到他家,苦苦挽留。

"建国书记,你不能走啊,没有你,我们村怎么办?"

"是啊,你带着我们干了这么多年,眼看着就要全部脱贫了,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离开?"

面对村民们的挽留,李建国的眼眶湿润了。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我继续担任村长了。趁着现在还能清醒地思考,我要把村里的工作交接好,不能让村子因为我的身体问题而受到影响。"

更让人震惊的是,李建国还做出了另一个决定——他要把自己这些年来获得的所有奖金和补贴,全部捐献给村里,用于帮助最后那2户困难户脱贫...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