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722,整整十年。
![]()
2015年7月22日,国家药监总局发出117号公告,要求1622个在审药品注册申请自查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若自查中发现问题,可自行撤回,宽大处理;若隐瞒不报,一旦核查发现数据造假,则后果严重,三年禁入、公开曝光、追责到底。
![]()
公告一出,行业震动, 但大多数企业依旧抱有侥幸心理。惯性思维驱动之下,撤回的数量并不算多。到8月中旬,仅317个申请主动撤回。
监管部门没有容忍。9月起,对仍未主动撤回的药品,官方启动大规模核查,波及全国近600家临床试验机构。11月,首轮核查结果公布:同济、协和、301等顶级三甲医院无一幸免。数据缺失、记录造假、临床试验过程混乱,全部被立案调查。
最终,年底前,1277个项目退出审评流程,占比近九成。留下的,仅10%。而其中,几乎全部来自外资企业。
722之前,药品临床数据造假难题备受关注,但始终无解;722之后,大部分药品滥竽充数“重许可、轻过程”的顽疾已基本不复存在。
这一年,震荡不止于此。8月,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为“44号文”的重磅改革意见,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
洋洋洒洒四千字,没有一句废话: “解决注册申请积压”、“提高仿制药质量”、“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提高审评审批质量和透明度”。五项核心目标,直击旧疾,构建新秩序。
彼时改革频仍,但多数昙花一现。人走政息、基层抵制、落地打折,早已是常态。
这次不同。2018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8年底排队等待审评审批的注册申请已由2015年9月高峰时的近22000件降至3440件。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各类注册申请按时限审评审批率已超过90%。
![]()
![]()
722暴露的不只是造假,更是整个系统对质量的麻木。十年前,只有10%的在审品种撑得住核查,几乎全是外资。那一刻,很多人第一次真正反思:我们的药,到底值不值得信任?
2016年2月,国办发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文件“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不予注册”。
![]()
289品种目录如雷贯耳。虽然今天仍有不少品种尚无过评者,但过去十年,一致性评价已深刻改变了行业面貌。
据统计,2015-2025的十年时间里,共有14489条受理号通过/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涉及1470个品种,1856个企业;相比之下,驳回的数量不过是零头。
![]()
往后十年,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MAH试点、国谈、集采、出海、裁员、转型、宠物药、医美、合成生物.... 热点轮番更替,忙的人晕头转向。
集采是最大的分水岭。最初,两三家竞争,如今四五十家厮杀。都说集采把仿制药企业的利润连根拔起,但也不得不承认,很多企业是靠着集采发的家。
如今第十一批开始报量,边际效应趋近于零,集采成了“零和博弈”。利润做不出来,企业开始寻找出口:高壁垒仿制、改良型新药、创新药成为转型方向。
但转型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仿创之间,充斥的是资金门槛、时间周期,还有临床试验和注册逻辑的重新适应。很多企业想转型,最后不过是“高端仿制”的再一轮价格战。
于是,视线转向海外。都说不出海,就出局,但现实是,出了海,能站稳脚跟的并不多。BD行情很火热,但能把交易顺利走完的屈指可数,更像是泡沫。
与出海同步崛起的,还有MAH制度。CRO、B证、CMO,不少企业在MAH制度崛起的这几年赚的盆满钵满,药代圆了自己持有品种的梦,但132号公告、加强c证监管、十批集采,一系列手段加下来,利润也烧的差不多了,批文拿在手上,从资产变成了负债。
最唏嘘的是,722重塑了整个制药业,而主导722的人却不在舞台了。命运自有其讽刺之处,制度之路终须大于个人。
十年弹指,“722”已成历史,但它带来的震荡、清洗与重构,仍在今天发酵。
转自:药通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