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
矿山镇东石门村民正在工作。江芳延摄
盛夏时节,走进河北省武安市矿山镇东石门村东坡织庄纺织技艺基地,织机声伴随着直播清亮的讲解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乡村交响。这个传统农业村落,利用“一品一播”将百年老粗布手艺转化为电商核心动力,展现了一幅“手艺兴、村民富、乡村美”的振兴图景。
非遗手艺唤醒沉睡资源
传统织机变身致富“金钥匙”
自2024年武安市开展“一品一播”工作以来,矿山镇以挖掘特色产业资源为抓手,深入各村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在走访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东石门村有着深厚的织布传统底蕴,老一辈村民个个都是织布能手,这门延续百年的老粗布织造技艺,恰似一颗蒙尘的珍珠,亟待发掘。
经过多方摸排,他们注意到从东石门村走出去的赵淑芳。作为淑芳家纺创始人,她已在织布行业深耕12年,是武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粗布织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东石门村的老粗布织造技艺是宝贵财富,咱们得想办法把它盘活!”矿山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联系上赵淑芳,诚挚希望她能回到家乡,将老粗布手艺进一步传承发扬、做大做强。
2024年年底,在矿山镇党委政府的协调推动下,东石门村与赵淑芳经过多番交流后达成共识,决定打造东石门电商村,通过线上电商销售老粗布,带动村民集体致富。淑芳家纺免费提供织布机、布料等物资,通过“传帮带”模式,让古老的织布技艺重新焕发生机。东石门村负责提供场地、安装网络,打造专业织布基地。曾经闲置的传统织机,摇身一变成为村民们的增收致富“金钥匙”,开启了老粗布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留守妇女织就指尖经济
返乡青年注入电商“金点子”
东石门村织布基地是由传统农村四合院改造而成。走进堂屋,木质织布机依次排开,每台织布机前都摆放着直播架,阿姨们一边熟练地操作织机,一边向直播间观众讲解着“爆款”产品。
“我看姐妹们天天织布直播发视频,啥也不耽误,还能挣钱,就也想来试试。”59岁的史如英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她做梦也没想到能足不出户,在家就把钱挣了,“现在我看见粗布特别有感情,越织越喜欢。”作为首批加入织布基地的留守妇女,史如英不仅通过织布实现了增收,更在传统手艺中找到了情感寄托。
除了留守妇女,一些返乡大学生也加入进来,他们的“奇思妙想”为“老粗布”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
28岁的史博浩是东石门村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大厂工作,家乡电商产业的迅猛发展让他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年年初他果断辞职回乡,成为基地的“电商运营专员”。出点子、拿策划,运营账号、维护售后……他全程参与老粗布销售流程。“回乡后既能宣传家乡传统手艺,又能陪伴家人,我感觉非常充实。”史博浩说。
![]()
矿山镇东石门村直播人员正在直播村民织布。江芳延摄
打造首个电商特色村落
老手艺成乡村振兴“金招牌”
行走在东石门村柏油路上,一幅幅以老粗布织造为主题的文化墙格外醒目。东石门村党支部书记史炳强介绍,在打造电商村的同时,村里还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修复百年古树,打造“织布文化巷”,让传统村落既有“老味道”又有“新功能”。
史炳强说,基地推行“居家就业”模式,妇女们有自己的直播账号,她们可以选择到基地直播,也可以在家中直播,待账号粉丝量突破1000人,便可借助淑芳家纺的商铺开启直播带货。“后续的打包、快递以及客服工作,由淑芳家纺负责,这样既解决群众售后之忧,又增加了企业订单销量。”史炳强笑着说。
“借势武安市‘一品一播’电商助农政策,我们还邀请专业团队开展电商培训,通过实操帮助妇女们更好地掌握直播技巧,搭建‘农户+非遗+电商’的产业链条,全力打造电商村。”矿山镇党委书记韩天晓介绍,曾经只能在市集零散售卖的粗布床单、围裙、挎包等产品,如今正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走向全国,单月销售额屡创新高。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直播间里看到东石门村粗布的魅力,周边村的村民们纷纷来这里打卡咨询,有人打听产品售价,有人询问直播相关问题,还有不少妇女专程来学习织布技艺。东石门村正以老粗布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拓宽产业版图。
从“自织自用”到“全网热卖”,东石门村的粗布产业不仅盘活了“沉睡资产”,更织就了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当木织机的“唧唧”声与电商的“叮咚”声共鸣,东石门村正以经纬为线,编织着属于新时代的“数字乡愁”。(贾钰莹、张艺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