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30年被调后勤,我摆烂只处理物资,一周后急诊科疑难杂症爆单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医疗事件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部分情节经过艺术加工,但核心事实真实可信。

"王主任,急诊科又来了三个查不出病因的患者,血液科、神经科、感染科的专家都束手无策!"小护士满脸焦急,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那找李医生啊,他不是我们医院的'神探'吗?"王主任下意识地回答,随即脸色一沉。

"可是...李医生上周被调到后勤科了,现在只管仓库物资..."小护士声音越来越小,眼中闪过一丝无助。

王主任猛地从椅子上站起,脸色铁青,双拳紧握:"什么?!谁批准的?"



01

王主任出差参加省级学术会议整整一周,满心期待地回到医院,准备和同事们分享最新的急诊医学进展。推开急诊科大门的那一刻,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

办公室里少了那个最熟悉的身影。

"李主任呢?"王主任环顾四周,心中升起不祥的预感。

年轻医生小王低着头,声音小如蚊蝇:"李主任...他被调走了。"

"调走?调哪去了?"

"后勤科。管仓库。"

王主任感觉脑袋"嗡"的一声响,像被重锤砸中。李文博,那个在急诊科工作了三十年的副主任医师,被同事们称为"医学福尔摩斯"的诊断专家,居然被调去管仓库?

他二话不说,直奔院长办公室。

"院长,李文博的调令是怎么回事?"王主任推门而入,连敲门的礼貌都忘了。

院长抬起头,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老王,你回来了。李文博的事情...是整体人事调整,医院的统一安排。"

"什么统一安排?为什么要在我出差的时候执行?"

"这是医院的决定,既成事实了。"院长避开王主任的目光,"你不要想太多。"

王主任想要继续追问,但院长已经低头忙起了手头的文件,明显不想继续这个话题。走出院长办公室,王主任心情沉重。这种突然的人事调动,而且是在科主任出差期间执行,绝不是简单的工作安排。

时间倒回一周前。那个周一上午,李文博正在处理一个复杂的外伤病例。人事科的小张神色紧张地走进急诊科,手里拿着一份红头文件。

"李医生,您的调令。院长说立即生效,请您今天就去后勤科报到。"小张说话时眼神躲闪,显然也觉得这个安排很突兀。

李文博接过文件,扫了一眼那几行简短的文字:调任后勤科,负责医疗物资管理,生效日期即日起。五十五岁的他,在医院工作了三十年,什么样的风浪没见过?但这种毫无征兆的调动,还是让他心中一沉。

没有任何预兆,没有事先沟通,甚至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没有。

李文博想起三十年前刚进医院时的青涩模样。那时他还是个毛头小子,怀着一腔热血投身急诊科。三十年来,他从一个普通医生成长为副主任医师,参与了无数次生死抢救,诊断过无数疑难杂症。

同事们都叫他"医学福尔摩斯"。这个绰号来自他神奇的诊断能力。上个月,一名二十八岁的女患者因为持续高烧昏迷被送到急诊科。各种检查都做了,血常规、生化、影像学检查,所有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年轻医生们束手无策时,李文博仅凭患者指甲下方的细微蓝色条纹,就诊断出罕见的砷中毒。

三个月前,急诊科收治了一个"植物人"患者。家属说患者突然昏迷,已经在其他医院躺了半年。李文博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眼球运动,发现了微妙的反应模式,最终诊断为闭锁综合征。经过针对性治疗,患者奇迹般地恢复了意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同事们眼中,李文博就是急诊科的定海神针。

但现在,这根定海神针要被拔掉了。

"李主任,这一定是搞错了吧?"年轻医生小王不敢置信地看着调令。

护士长张慧红着眼圈:"医院怎么能这样对待您?您为急诊科付出了这么多..."

其他科室的医生听说消息后,纷纷赶来表示不理解和惋惜。神经内科的刘主任握着李文博的手说:"老李,这个决定太草率了。"感染科的钱医生摇头叹息:"医院失去了一个宝贵的人才。"

李文博默默收拾着办公桌。三十年的工作痕迹装进两个纸箱:医学教材、病例记录、患者感谢信...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他的职业生涯和情感记忆。

"李医生,这是全科同事的一点心意。"护士长张慧捧着一束花,眼中满含不舍。

接过花束的那一刻,李文博感受到了什么叫离别的滋味。但他只是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三十年的从医经历让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尤其是在众人面前。



当晚回到家,李文博在书房里坐了很久。妻子林梅端来一杯热茶:"别想太多,也许这是个休息的机会。你这些年太累了。"

"我是医生,不是仓库管理员。"李文博苦笑道。

"医院这么安排,肯定有他们的考虑。"林梅试图安慰丈夫。

李文博没有回答。他心里清楚,这次调动绝不是简单的人事调整。最近几个月,医院里的氛围很奇怪。药剂科的老主任提前退休,检验科也换了负责人,几位资深医生相继被调离核心岗位。

更让他不安的是,他隐约感觉这次调动与自己之前对某些医院决策的异议有关。虽然具体是什么,他现在还说不清楚。

第二天一早,李文博准时到后勤科报到。

"李医生,真是委屈您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院长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后勤科主任老陈看起来很尴尬,显然对这个人事安排也感到意外。

"安排我做什么工作?"李文博开门见山。

"主要负责医疗物资的管理,包括药品、器械的进出库登记,还有供应商的对接工作。"老陈递过一把钥匙,"这是医疗仓库的钥匙,您先熟悉一下环境。"

医疗仓库位于医院后方的一栋三层独立建筑。李文博推开一楼的门,里面摆放着各种医疗用品:输液器、注射器、纱布、绷带、手术器械...整齐有序地分类存放在不同的货架上。

二楼主要存放药品,按照不同的分类和储存要求分区管理。三楼是一些大型医疗设备的配件和备用品。整个仓库管理井然有序,显然前任管理员很负责任。

从救死扶伤的急诊科,到管理物资的仓库,这样的转变让李文博一时难以适应。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既然来了,就要做好这份工作。

不过,他有自己的想法。

"李医生以后就是这里的负责人了。"老陈向仓库的三个工作人员介绍,"大家要配合好李医生的工作。"

李文博环视了一圈仓库,开始熟悉管理制度。厚厚的规章制度手册详细规定了物资申请、审批、发放的每一个环节。他仔细阅读,暗自决定:既然让我管仓库,那就严格按制度办事,一丝不苟。

02

李文博上任后的第一周,医院的物资供应系统就开始出现"故障"。

中午时分,急诊科的护士小李匆匆跑进仓库,手里拿着一张申请单:"李医生,我们需要这些东西,病人在等着用。"

李文博接过申请单,仔细检查每一个项目:输液器50套、注射器100支、生理盐水20瓶...清单很详细,但在审批栏里,只有护士长的签字,没有科主任的签字。

"申请单上没有科主任的签字。"李文博指着申请单说道。

"王主任在开会,来不及签字,您先给我们拿吧,回头我让王主任补签字。"小李着急地说,"病人真的在等着用,很紧急。"

李文博翻开规章制度手册,指着其中一条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价值超过500元的物资申请必须有科主任签字,没有科主任签字的申请单无效。"

小李愣住了。在以前,这种情况下,仓库管理员通常会通融一下,先发放物资,后补手续。但李文博的态度如此坚决,让她感到意外。

"李医生,您以前不是这样的。我们急诊科的关系一直很好..."小李的声音有些委屈。

"我以前是急诊科的医生,现在是后勤科的管理员。"李文博的话冷淡而疏离,"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我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



小李无奈地拿着申请单离开了。不到半小时,王主任亲自跑来签字。他刚从会议室出来,脸上还带着疲惫。

"老李,何必这么较真呢?"王主任苦笑着在申请单上签字,"大家都是老同事了,没必要搞得这么生分。"

"制度就是制度。"李文博头也不抬地在电脑里录入出库信息,"我现在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一项物资发放都符合规定。"

王主任深深看了李文博一眼,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没说出口。他知道李文博心里有气,但这样下去对谁都没好处。

"你变了。"王主任最后说了这么一句就离开了。

李文博继续整理着库存记录,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当然变了,既然医院把他当成了一个普通的仓库管理员,那他就彻底扮演好这个角色。

下午,检验科来申请一批试剂。技师小赵拿着申请单,态度很客气:"李医生,我们需要这批生化试剂,比较紧急。"

李文博接过申请单,对照电脑里的月度计划表,发现申请的数量超出了本月的计划限额。

"月度计划已用完,下个月再来申请。"

"李医生,这批试剂很紧急,病人在等着化验结果,能不能通融一下?"小赵央求道。

李文博翻开制度手册:"规章制度第十三条:超出月度计划的申请需要院长书面批准。没有批准文件,我无权发放。"

小赵脸色为难:"院长现在在开会,一时找不到人..."

"那等找到院长再来。"李文博的态度很坚决。

一个小时后,院长的批准电话打来了:"老李,检验科的事情你处理一下,别太死板。"

"院长,按照规章制度,我需要书面批准文件。"李文博说。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好好好,我让秘书给你发传真。"

十分钟后,传真机里出来了院长的书面批准。李文博这才给检验科发放了试剂。

傍晚时分,药剂科的新主任孙某亲自来了。他年纪不大,但说话的语气很强硬:"李医生,我们需要这批药品,马上就要。"

孙主任把申请单拍在桌子上,态度有些不耐烦。

李文博看了看申请单,又查看了电脑里的库存记录和发放历史:"这批头孢类抗生素昨天刚给你们发过500盒,按照正常的用药计划,下次申请应该是下周。"

"计划是死的,病人是活的。"孙主任不耐烦地说,"临床用药量大,总不能让病人等着吧?"

"制度也是活的,但必须有合理的理由。"李文博淡淡地回答,"申请单上没有说明紧急用药的原因,我不能重复发放。"

孙主任的脸色变了:"李医生,您这样工作,会影响临床科室的正常运转。我要向院长投诉您。"

"请便。"李文博合上申请单,"如果有意见,可以向院长反映。我只是按制度办事。"

孙主任气呼呼地走了。李文博知道,今天的事情很快就会传到院长那里。

果然,第二天上午院长就来了电话:"老李,昨天的事情我听说了。工作要灵活一些,不要太死板。"

"院长,我是按规章制度办事。"李文博回答得很平静,"如果制度有问题,可以修改制度。如果我的工作有问题,可以换人。"

"你..."院长似乎想说什么,最后还是忍住了,"算了,你看着办吧。"

接下来的几天,李文博的"较真"管理方式在医院里引起了连锁反应。各个科室的物资申请变得困难重重,医生护士们怨声载道。

手术室的器械申请因为"程序不完整"被退回三次。外科主任亲自跑来理论,李文博不动声色地指出申请单上的各种不规范之处:日期格式不对、用途说明不详、预算超标没有特殊批准等等。

"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要求!"外科主任愤怒地说。

"以前的管理不规范,现在要规范化。"李文博回答得很平静。

内科的药品申请被卡了四天,因为申请的药品规格与库存不符。护士长急得团团转,李文博建议她们重新填写申请单,明确具体的药品规格和剂量。

"这些细节有那么重要吗?"护士长抱怨。

"细节决定成败,在医院里更是如此。"李文博说。

短短一周时间,李文博就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为理由,让整个医院的物资供应系统几乎陷入瘫痪。各科室主任纷纷向院长投诉,要求更换仓库管理员。

"李文博是不是有毛病?"在院长办公室里,几个科主任正在抱怨。

"他现在就是故意找茬,报复医院。"药剂科的孙主任愤愤不平地说,"这样下去,医院的正常运转都会受影响。"

院长揉着太阳穴,感到头疼。李文博的做法虽然让人头疼,但完全合乎规定。反而是以前的管理太过宽松。

"算了,让他折腾去吧。"院长最后说道,"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就在各科室抱怨连天的时候,急诊科来了第一个让所有人都头疼的病例。

患者是个二十五岁的小伙子,姓陈,是一家IT公司的程序员。症状很奇怪:高烧不退,体温在39-40度之间波动,伴有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还有轻微的意识障碍。

年轻医生们按照标准流程进行了全套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头颅CT、胸部CT...所有检查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

"会不会是病毒感染?"小王提出猜测。

"已经用了广谱抗病毒药物,但没有效果。"另一个医生摇头。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也不大,血象不支持。"

"会不会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指标都正常。"

年轻医生们围着病床讨论,但找不到任何线索。患者的症状很典型,但检查结果却找不到任何异常。

"要不要请李医生来看看?"有人小声提议。



王主任犹豫了一下。他知道李文博的诊断能力,这种疑难病例正是他的强项。但现在李文博在后勤科,而且态度很冷淡,不知道会不会愿意帮忙。

"他现在在后勤科...算了,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王主任最终没有去找李文博。

患者的病情在持续恶化。第二天,体温升到了41度,意识更加模糊,出现了轻微的抽搐症状。家属非常焦急,不断询问病情进展。

傍晚时分,小王偷偷跑到仓库找李文博:"李医生,能帮我们看个病人吗?很奇怪的病例,所有专家都查不出原因。"

李文博头也不抬,继续整理着库存清单:"我现在是后勤人员,不能参与临床工作。"

"可是那个病人只有二十五岁,症状很重..."小王试图说服李文博。

"规章制度第一条:各科室人员应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开展工作,不得超越职权范围。"李文博打断了小王的话,声音冷淡得像冰块。

小王失望地离开了。他不明白,李医生为什么变得如此冷漠?以前的他不是这样的。

李文博继续低头整理着库存清单,但心里却在想着小王描述的那个病例。二十五岁的年轻人,高烧、神经症状、常规检查正常...这样的症状组合让他想起了什么。

但他强迫自己不去想。现在的他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患者的生死与他无关。

那天晚上,李文博失眠了。他躺在床上,脑海里反复浮现着那个年轻患者的影子。如果是他来诊断,会采用什么方法?会考虑哪些可能的病因?

但他很快打消了这些念头。他现在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这些都不关他的事。

03

李文博在后勤科"摆烂"的第二周,医院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周二下午,急诊科又来了第二个类似的病例。这次是个二十八岁的女教师,姓张,在一所小学任教。症状和第一个患者几乎一模一样:高烧不退、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轻微的意识障碍和语言表达困难。

年轻医生们立即想到了第一个病例,怀疑可能是某种传染性疾病。但详细询问后发现,两个患者完全没有接触史,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截然不同。

王主任亲自主持了疑难病例讨论会,邀请了医院所有相关科室的专家参与。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科、血液科、肾内科的主任都来了,大家围绕这两个病例进行了深入讨论。

"症状高度相似,但找不到流行病学联系。"感染科主任首先发言。

"神经系统症状明显,但影像学检查正常。"神经内科主任补充道。

"血液指标有轻微异常,但不足以解释症状。"血液科主任摇头。

讨论进行了两个小时,但没有得出任何有价值的结论。专家们只能建议继续观察,对症治疗。

周四,第三个病例出现了。这次是个二十三岁的大学生,姓李,正在准备研究生考试。同样的发热、同样的神经症状、同样查不出病因。



周五,第四个病例被送进了急诊科。这次情况更加严重,因为患者是医院自己的员工——儿科的护士小王,年仅二十六岁。

一个医院的员工患上了这种"怪病",这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恐慌。如果连医院内部的员工都不安全,那这种疾病的传染性该有多强?

"会不会是医院内部的感染控制出了问题?"有人担心地提出。

"要不要对医院进行全面消毒?"

"是否需要暂停部分科室的工作?"

恐慌情绪在医院内部蔓延。一些员工开始请假,避免与患者接触。

周末,第五个和第六个病例相继出现。第五个是个二十九岁的会计,病情比前几个都要严重,已经出现了多器官功能损害。第六个是个二十四岁的大学生,送来时就已经深度昏迷。

一周内六个病例,患者都是20-30岁的健康年轻人,症状模式高度一致:

高烧不退(39-41度) 严重头痛、恶心呕吐 轻微意识障碍和语言表达困难 轻度肾功能异常 血液指标有微妙变化但不明显 所有常规检查都在正常范围内

医院全面陷入恐慌。各科专家会诊无果,连病名都定不了。神经内科、感染科、血液科、肾内科专家全部参与,请省级专家远程会诊,仍然束手无策。只能给出"原因不明的发热综合征"的诊断,对症治疗无效,患者病情持续恶化。

消息很快传到了医院外。媒体开始关注这个"六个年轻人同时得怪病"的故事。电视台记者出现在医院门口,对着镜头说:"这样的医疗水平如何让人放心?"

网络上传言四起:有人说是新型传染病,有人说是环境污染,甚至有人怀疑是生化攻击。医院声誉严重受损,员工人心惶惶。

患者家属也坐不住了。他们聚集在医院门口,举着标语要求合理解释:

"我们要真相!我们要解释!"

"六个年轻人同时得病,绝不是巧合!"

"医院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

情绪激动的家属质疑医院隐瞒真相,要求请更好的专家,考虑转院治疗。

就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矛头开始指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李文博。

最先提出质疑的是药剂科的新主任孙某。在一次科主任会议上,他试探性地说:

"这些患者使用的药品都经过李文博管理的仓库,会不会是仓库管理出了问题?"

这句话如同一颗炸弹,在会议室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王主任立即反驳。

"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时间点很巧合。"孙主任继续说道,"李文博因为调职心怀不满,最近工作态度消极,会不会影响了药品安全监管?"

其他人开始窃窃私语。很快,更多的质疑声音冒了出来:

"他现在什么都要严格按制度,是不是心虚了?"

"平时那么通融,现在突然这么严格,肯定有问题。"

"李文博对新采购药品一直态度消极。"

"他是不是故意不配合药品质量把关?"

"这些病人用的药都从他的仓库出去的。"

"时间点这么巧合,很可疑啊。"

有人甚至暗示:李文博是否利用仓库管理员身份"报复医院"?会不会在药品储存上做了手脚?

这些质疑很快传遍了整个医院。翻出李文博最近种种"不配合"表现作为证据:严格按制度办事、拒绝通融、经常卡住各科室的物资申请...这些在别人眼中都成了"心虚"和"有问题"的表现。

面对所有质疑,李文博冷漠以对,拒绝任何解释。他只是重复一句话:"我只是按规章制度办事。"

这种态度更加加深了人们的怀疑。既被原同事疏远(因为摆烂),又被新同事质疑(因为药品问题),李文博陷入了完全的孤立无援状态,只能"破罐子破摔"。

院长也面临着两难处境。一方面,面对媒体和上级巨大压力,他需要尽快找到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虽然想用李文博的诊断能力,但现在李文博被质疑有问题,根本不敢用。

卫生局的领导开始询问情况,考虑是否要撤换李文博,平息质疑。

危机进一步升级。第六例患者生命垂危,随时可能成为首例死亡。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员工开始请假,避免接触患者。家属威胁要起诉医院,媒体持续关注。

王主任内心最痛苦。作为急诊科主任,他想请李文博帮忙,内心相信李文博的能力,但现在李文博被质疑,他无法排除外界的怀疑。在救人和避嫌之间,他痛苦地挣扎着。

周日晚上,急诊科面临建科以来最大的危机。六个年轻患者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但医生们却束手无策。所有的专家都来了,所有的检查都做了,所有的治疗都试了,但没有任何效果。

从表面上看,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李文博:

他因为调职心怀不满,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报复心理。他负责管理药品仓库,所有患者使用的药品都经过他的手。他对新采购药品"态度消极",可能影响了质量把关。 他最近严格按制度办事,可能是在掩盖什么问题。 时间点如此巧合,很难说是偶然。

李文博看起来就是个因调职而报复医院的问题员工,可能在药品管理上存在疏忽或故意问题。医院陷入前所未有的医疗和信任危机,真相扑朔迷离,所有矛头都指向了这个曾经的"医学福尔摩斯"。

而李文博本人,面对这些质疑和指责,依然保持着令人费解的冷漠。他每天按时上下班,严格按制度处理各种申请,对外界的议论充耳不闻。

有人说他是在装无辜,有人说他是真的心虚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个看似冷漠的男人内心到底在想什么。



深夜,ICU传来急促的警报声。第八名疑难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多器官衰竭。

"快!通知所有科室主任!"

"李主任,您真的不能帮帮忙吗?这些患者...他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啊!"急诊科主任王医生眼中带着泪光。

李文博停下手中的盘点工作,目光复杂地看着窗外ICU的灯火通明。他缓缓从口袋里掏出一份发黄的化验单,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什么。

"王主任,如果我告诉你,这些患者的病因我早就知道,你信吗?"

"什么意思?"

李文博苦笑着将化验单递过去:"你看看这个检验报告的日期。"

王医生接过化验单,目光扫过日期栏,瞬间瞪大了双眼,嘴巴微张,整个人如遭雷击般愣在原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