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近日向世界发出了一份坦率又充满力量的宣言:某些国家认为伊朗核计划已停止的论调,不过是虚幻的臆想。他郑重承诺,伊朗将继续坚守国际法框架,推进本土铀浓缩活动。同时,他留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警告:“若以色列胆敢再次挑战,伊朗武装部队已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对以色列纵深目标予以坚决反击。”
![]()
几乎在同一时刻,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也透过媒体向伊朗发出毫不含糊的回应:以色列“不排除再次打击伊朗的可能性”。这些密集的隔空喊话,将两国之间那根紧绷已久的弦再次推向临界点。这般情景,远非一场偶然的言辞交锋,而是两个中东宿敌间复杂博弈的最新一幕。其背后深埋的,是几十年间积累的猜忌、恐惧与未解的仇恨。
![]()
要理解今天的紧张对峙,我们必须回头凝视历史长廊。伊朗的核计划,并非横空出世,其源头竟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主导的“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当年的巴列维王朝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美国亲手为伊朗埋下了核技术的种子。然而,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惊雷炸响,美伊关系随之彻底崩裂,伊朗的核计划从此被西方世界戴上了“潜在威胁”的帽子。
国际社会对伊朗核活动的忧虑与干预,在2000年后达到高峰。2015年达成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曾如暗夜中闪现的一缕曙光,试图以解除制裁换取伊朗核活动的严格限制,为地区带来一丝和平的期冀。然而,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单方面退出,如同向这脆弱的和平架构掷去一块巨石,协议瞬间分崩离析。伊朗随后也逐步突破协议限制,重启并加速其铀浓缩活动,将浓缩铀丰度提升至接近武器级的60%,储备量亦远超协议规定——这条技术路径,距离制造核武器的门槛,已不过咫尺之遥。
以色列对伊朗核计划的忧虑,远非寻常的地缘政治焦虑,而是根植于历史伤痕与生存本能深处的恐惧。纳粹大屠杀的惨痛记忆,在犹太民族心灵深处刻下了对“灭绝威胁”的永恒警惕。当伊朗前总统内贾德公然质疑“大屠杀的历史真实性”,更有部分伊朗强硬派喊出“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极端口号时,这些言论在以色列听来,无疑是亡国灭种的恐怖预演。以色列坚信,一个掌握核武器的伊朗,将是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对其生存最直接、最致命的终极威胁。这种浸入骨髓的生存焦虑,成为以色列对伊朗核问题采取最强硬立场的心理基石。
![]()
因此,以色列几十年来对伊朗核计划的态度只有一个词:“绝不容忍”。它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延缓或阻止伊朗获取核武能力。从利用“震网”病毒瘫痪纳坦兹核设施的上千台离心机,到多次定点清除伊朗顶尖核科学家,再到被广泛认为是以色列所为的针对伊朗境内目标的爆炸与破坏行动——这些隐秘而激烈的“影子战争”,构成了两国对抗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章节。2024年4月,双方的直接军事对抗更是从阴影走向前台:伊朗史无前例地向以色列本土发射大量导弹和无人机,以色列则以对伊朗伊斯法罕等地目标的打击作为回应。这种公开交火,将冲突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危险高度。
![]()
当前局势的紧张螺旋,正是双方这种根深蒂固的互疑与强硬政策相互激荡的结果。佩泽希齐扬总统强调在“国际法框架内”推进铀浓缩,看似寻求合法性外衣,实则暗示其立场不会软化。以色列卡茨部长“不排除再次打击”的威胁,也绝非虚张声势的外交辞令,而是随时可能兑现的战略警告。每一次威胁升级、每一轮行动对抗,都如同在火药桶旁擦亮一根火柴,让全面冲突的风险指数级攀升。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盘危险的棋局,其影响早已溢出以伊两国边界,牵动着整个中东乃至全球的神经。一旦战火失控,扼守全球石油运输咽喉的霍尔木兹海峡必然首当其冲。全球能源市场的剧烈动荡将如海啸般冲击各国经济命脉,普通民众将为冲突支付最直接的生活成本——加油站计价器上跳动的数字,超市里悄然攀升的物价,都将是这场远方战事的冰冷账单。
同时,双方若陷入大规模直接冲突,各自背后的盟友与代理人力量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漩涡。真主党、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等地区力量,美俄等全球大国,都将被拖入冲突的引力场。中东这片本就支离破碎的土地,恐将陷入更深、更广的战火与撕裂之中,和平的微光将更加遥不可及。
国际社会并非没有寻求过出路。JCPOA的谈判曾带来希望,其崩塌也留下深刻的教训。当下,恢复履约谈判步履蹒跚,症结在于双方核心诉求的尖锐对立:伊朗要求美国率先解除所有制裁,将其视为谈判前提;美国及其盟友则坚持伊朗必须首先逆转其已提升的核能力水平,重回协议限制框架。这是一场典型的“谁先迈出第一步”的信任困局,双方都要求对方先做出实质性让步,以此作为重建信任的基石。而根深蒂固的敌意,使得任何一方都难以主动放下身段,解开这个死循环。
那么,如何为这盘几乎陷入僵局的博弈寻求破局点?强硬对抗与先发制人打击的诱惑虽大,但其代价之高、后果之不可预测性,足以令理性者望而却步。重启外交对话,以最大限度的诚意和灵活性寻求妥协方案,是唯一现实且负责任的选择。
这需要各方展现真正超越零和博弈的政治智慧。大国,尤其是对双方均有影响力的力量,需要发挥更具建设性的斡旋作用,为对话创造空间、架设桥梁。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核查监督机制必须得到切实维护和强化,这是建立任何互信的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石。更重要的是,对话议程不应仅仅局限于冰冷的离心机数量与浓缩铀丰度。必须直面那些深埋于历史积怨中的核心安全关切——以色列对生存安全的永恒焦虑,伊朗对国家尊严与主权不受侵犯的执着诉求。只有将这些深层恐惧置于谈判桌上坦诚讨论,才有可能找到超越单纯核技术限制的更稳固、更持久的地区安全架构。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与以色列防长卡茨隔空喊话的硝烟尚未散尽,他们的言语像尖锐的矛与坚固的盾在历史长廊中铿锵相撞。这些声音穿透的不仅是波斯湾上空的迷雾,更直指人类集体理性最根本的考验——我们能否超越仇恨的循环,在悬崖边缘共同选择克制与对话?
![]()
当大国在谈判桌上交换备忘录时,普通民众在防空洞里教孩子辨认导弹尾焰颜色。真正持久的和平,必然生长于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之中。唯有当安全不再被定义为对他者的绝对压制,当尊严无需通过力量的炫耀来彰显,波斯湾上空密布的战争阴霾,才可能被文明的光辉真正驱散。
那将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但也是人类智慧唯一值得行走的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