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一碗的鸡蛋汤被大妈投诉,无奈停业整顿,重开张价格让她傻眼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两块钱?你这鸡蛋汤有什么值两块钱的?水里飘两根葱花就敢要两块钱?"

刘大妈站在小店门口,手指戳着张老板的胸口,声音尖锐得像是要刺破整条街的宁静。

"刘大妈,我这汤里明明有两个全蛋,您自己看到的啊!"张老板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无奈地解释。

"我吃了一辈子鸡蛋,难道还不知道一个鸡蛋多大?你这碗里那点黄色的东西,说是两个蛋?糊弄谁呢!"刘大妈的声音更高了,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望。

张老板脸色涨红,刚想反驳,却见刘大妈已经拿出手机:"今天不给我个说法,我就把你这黑店曝光到网上去!"

几天后,张老板看着自己店门口被贴上"停业整顿"四个字后,苦笑着收拾剩下的食材时,他怎么也没想到,重新开业那天,刘大妈会是第一个站在门口的人...



"这一碗鸡蛋汤,两块钱。"张福贵擦了擦手,递给坐在角落的老人一碗冒着热气的鸡蛋汤。

"两块钱?"老人眯着眼睛,不情愿地从布兜里掏出一枚硬币,"你这汤,以前不是一块五吗?"

"大爷,现在鸡蛋涨价了,我这已经很便宜了。"张福贵耐心解释道,"您尝尝,我每碗都放两颗新鲜鸡蛋。"

这是"福贵小店"的日常场景。

五十岁的张福贵在这条老街上开了近二十年的小店,从最初的一个简易摊位,到如今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的小店面,他用勤劳和诚信赢得了街坊们的信任。

然而,自从刘桂兰搬到这条街后,张福贵的平静生活就被打破了。

"听说了吗?福贵的鸡蛋汤又涨价了,两块钱一碗!"

刘大妈站在早市的菜摊前,大声向周围的邻居宣布,"我刚才去买了一颗鸡蛋,才八毛钱,他一碗汤要两块,这不是明摆着宰人吗?"

旁边一位阿姨小声说道:"可他放两个蛋呢,加上调料和燃气费,两块钱也不算贵吧?"

"哼,两个蛋?你信啊?"刘大妈不屑地撇嘴,"我活了六十多年,还分不清一个蛋煮出来是什么样?那汤里顶多一个蛋,剩下的都是水!"

这样的言论在小区里传开后,张福贵明显感觉到客流减少了。虽然老顾客依然支持他,但新顾客却少了许多。

实际上,张福贵的店在这条街上算是最实惠的了。

隔壁的"美味包子铺"一个肉包子要三块五,对面的"老王面条"一碗最便宜的汤面也要四块钱。但刘大妈似乎只盯着他这家,隔三差五就来"检查",每次都能挑出毛病。

张福贵的小店位于老旧小区的一角,临近一所小学和几栋老居民楼,主要客源就是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家长。

他的鸡蛋汤以料足味美闻名,特别是放学时间,常常门前排起长队。

"福贵,今天给我来两碗鸡蛋汤带走,孩子放学了爱喝你这个。"李师傅是附近修车铺的老板,也是张福贵的老主顾。

"好嘞,两碗鸡蛋汤。"张福贵麻利地打开两个新鲜鸡蛋,倒入锅中,又加入提前准备好的高汤,撒上葱花和一点点胡椒粉。

"你这生意怎么样?我听说那个刘大妈到处说你的汤贵。"李师傅压低声音问道。

张福贵叹了口气:"唉,近来确实少了不少客人。我这汤真的是两个全蛋,连一点蛋液都不会少。"

"大家都知道你实在,别理她就是了。"李师傅安慰道。

正说着,刘大妈推门而入,身后还跟着两位同样年纪的妇女。

她一进门就大声嚷嚷:"今天我专门带人来看看,你这鸡蛋汤到底值不值两块钱!"

店里几位顾客纷纷侧目,气氛顿时变得尴尬。张福贵强挤出笑容:"刘大妈,您今天也要来碗鸡蛋汤?"

"来!我就要看看你这两块钱的汤有多少料!"刘大妈居高临下地说。

张福贵点点头,打开冰箱取出两枚鸡蛋,在刘大妈面前敲开,倒入锅中。他的动作很慢,似乎是刻意给刘大妈展示。

"看到没?两个全蛋,一个不少。"张福贵说。

刘大妈眯着眼睛盯着锅:"这鸡蛋小得很,超市里最小号的吧?"

"这是我从固定农户那进的土鸡蛋,比超市的还贵呢。"张福贵耐心解释。

刘大妈不为所动:"倒是挺会挑贵的用,怪不得要卖两块钱。我看这汤料也没多少,就是开水加点盐吧?"

张福贵不再说话,专心熬煮着汤。几分钟后,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汤端到刘大妈面前。

刘大妈用勺子搅了搅,挑起几块蛋花放在嘴里尝了尝,然后就皱起了眉头。



"这味道也就那样,还不如我自己在家煮的。"

她身后的两位妇女也各自点了一碗,尝过后交换了一个眼神。

"你们说,这汤值两块钱吗?"刘大妈转头问她们。

"确实...有点贵。"一位妇女迟疑地说。

"我家附近的早餐店,一块五就能买到一碗,还有馒头片。"另一位补充道。

刘大妈得意地看向张福贵:"听到了吧?不是我一个人觉得贵!"

张福贵心里明白,那些所谓的"一块五鸡蛋汤"要么只有一个鸡蛋,要么是蛋花稀得像水。但在刘大妈面前,他觉得解释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

张福贵的妻子王兰在厨房里帮忙洗碗,听到这话忍不住走出来:"刘大妈,这物价都涨了,我们进货成本也高啊。每碗真的是两个鸡蛋,一分不少。"

"就是因为物价涨,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你们这还要涨价,谁吃得起啊?"

刘大妈理直气壮地说,"再说了,你们这卫生条件也不怎么样,两块钱一碗,凭什么?"

"我家店每天都打扫,碗筷都消毒,哪里不卫生了?"王兰有些生气。

"你自己看看那边角落,多少灰尘?墙上的瓷砖都裂了,这能叫卫生?"刘大妈指着店铺角落说道。

其他顾客也不由自主地看向她指的地方。虽然张福贵每天都打扫,但老旧的店面确实有些地方难以维持完美状态。

张福贵脸上火辣辣的,但他还是保持着微笑:"谢谢刘大妈提醒,我们会注意改进的。"

"改进?直接降价得了!一块五,不能再多了!"刘大妈大声宣布,仿佛她才是这家店的老板。

几位顾客低着头,不敢看张福贵的眼睛。

李师傅忍不住说:"刘大妈,人家做生意也不容易,适当盈利很正常。"

"盈利?他这明明就是暴!两个鸡蛋能值几个钱?加点水就敢卖两块,这不是宰人吗?"刘大妈越说越激动。

张福贵的十六岁女儿张小蝶放学回来,刚好听到这一幕。她放下书包,走到父亲身边:"爸,怎么了?"

"没事,你先去后面写作业。"张福贵轻声说。

刘大妈看到张小蝶,突然换了个话题:"你女儿今年高几了?上私立学校吧?我就说你这小店赚钱,能供得起孩子上好学校。"

"我女儿在普通公立学校上学,我们靠这个小店供她读书。"张福贵说,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

"那更该降价了!你想想那些比你们家还困难的人,两块钱一碗汤,他们喝得起吗?做生意不能太黑心!"刘大妈振振有词。

实际上,张福贵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真正困难的人。

每天中午,他会给隔壁独居的老张头免费送一碗鸡蛋汤;遇到实在困难的学生,他也会悄悄少收钱。但这些善举,他从不对外宣扬。

接下来的几天,刘大妈几乎每天都会来店里"检查",每次不是挑剔鸡蛋的大小,就是汤的浓度、店面的卫生,甚至开始在社区群里发消息,说张福贵的店"宰客"、"不卫生"、"服务态度差"。

张福贵的生意越来越差,有时一整个上午只卖出去七八碗汤。

"爸,要不我们真的降价吧?"晚上收摊时,张小蝶忍不住建议。

张福贵摇摇头:"降到一块五,我们就要亏本了。每碗真的是两个鸡蛋,加上燃气费、房租、水电,两块钱已经是最低价了。"

"那刘大妈为什么总是针对我们?"张小蝶不解地问。

王兰叹了口气:"她刚搬来不久,可能是想在小区里树立威信吧。以前听说她在老家也是这样,爱管闲事,喜欢当'意见领袖'。"

"我不明白,她明明家境不错,退休金也高,为什么对我们这两块钱的汤这么斤斤计较?"张小蝶问。

"人啊,有时候不是真的在乎那几块钱,而是习惯了计较。"张福贵哲学般地说。



张福贵也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开了这么多年店,什么样的人他没见过?

第二天一早,他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店里,刚准备开门,却发现门口贴了一张卫生检查通知单,要求他进行店面整改。

"这是怎么回事?"王兰惊讶地问。

张福贵苦笑:"八成是刘大妈举报的。"

果然,没多久刘大妈就带着几位邻居经过,大声说道:"看吧,我就说这店不卫生吧!现在终于被查出来了!"

张福贵只好挂上"停业整顿"的牌子,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

停业的第三天,张福贵坐在空荡荡的店里,计算着家里的存款和女儿即将到来的学费。王兰坐在他对面,一脸担忧。

"要不我去找份工作吧?"王兰提议。

张福贵摇摇头:"你的腰椎不好,站不了太久。再说,现在找工作也不容易。"

张小蝶放学回来,看到愁眉不展的父母,默默地拿出一个信封:"爸,妈,这是我的奖学金,一千块。不多,但是我还是想拿给你们重新装修店面。"

张福贵夫妇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感动和心疼。

"傻孩子,那是你的学习费用,爸妈不能要。"张福贵轻轻推回信封。

"爸,我相信你的鸡蛋汤。每一碗都有两个鸡蛋,每一碗都是您的良心。如果因为一个刘大妈的无理取闹就放弃,那太不值得了。"张小蝶坚定地说。

张福贵听了女儿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你说得对,我不能就这么放弃。"

当晚,张福贵辗转反侧,突然有了一个主意...

接下来的两周,张福贵的小店外面挂着"装修中"的牌子,但里面却是一片忙碌。他请来了几位朋友帮忙粉刷墙壁、更换桌椅,甚至重新设计了菜单。

"爸,你真的要这么做吗?"张小蝶看着父亲的新计划,有些担忧。

"是啊,冒险一把。"张福贵微笑着说,"有时候,改变才是最好的回应。"

王兰也全力支持丈夫的决定,每天都帮忙测试新的食谱和调整配方。

与此同时,刘大妈在小区里依然口若悬河:"听说张福贵的店被勒令整改了!我早说了,那种店不卫生,价格还那么贵,迟早会出问题!"

一些不明真相的居民点头附和,但也有人为张福贵辩护:"福贵做生意一向实在,他的鸡蛋汤确实每碗都有两个蛋,我亲眼看到过。"

"那你怎么解释他被查出卫生问题?"刘大妈反问。

辩护的人哑口无言,只能叹气离开。

重新装修期间,张福贵和家人不得不紧缩开支。

张小蝶主动放弃了周末的辅导班,省下学费贴补家用。王兰去附近的服装厂做了兼职,虽然腰疼得厉害,但从不抱怨。

"这次整改下来,我们的积蓄几乎要花光了。"一天晚上,王兰看着账本忧心忡忡。

"别担心,我相信这个决定是对的。"张福贵握着妻子的手,坚定地说。

终于,在停业整顿一个月后,张福贵决定重新开业。他在小区里发了传单,宣布开业当天有特别活动。

消息很快传到了刘大妈耳中。

"哼,整改完了就以为没事了?我得去看看他到底改了什么,价格有没有降下来!"刘大妈对邻居说。

开业前一天晚上,张福贵和家人忙到深夜。新的桌椅摆放整齐,墙面焕然一新,最引人注目的是收银台上方的价目表——被一块红布遮住,上面写着"开业揭晓"。



"爸,你确定这样做不会有问题吗?"张小蝶再次确认。

"放心吧,我都计算好了。"张福贵自信地说。

刘大妈早就听说张福贵在整改了,就是一直没有整改成了什么样的消息传来,这使得她越发好奇。

开业当天一早,张福贵的小店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许多老顾客专程赶来支持,也有不少好奇的新面孔。

刘大妈自然是第一批到达的。她环顾焕然一新的店面,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批判的神情。

"装修得再好看也没用,关键是价格合不合理,食材新不新鲜!"她大声说,确保周围的人都能听到。

张福贵微笑着迎接每一位顾客,但故意避开了刘大妈的视线。

这让刘大妈更加不满,她直接走到收银台前,指着被遮住的价目表问道:"怎么不敢公布价格?是不是又要涨价了?"

张福贵依然微笑:"刘大妈,欢迎您来。今天是开业特别日,所有价格十点准时公布。"

"什么花样!"刘大妈不屑地说,但还是找了个靠近收银台的位置坐下,眼睛紧盯着那块红布。

十点整,张福贵站在收银台前,清了清嗓子:"感谢各位邻居朋友支持'福贵鸡蛋汤'。经过这次整改,我们不仅改善了环境,也调整了经营理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新的价目表吧!"

店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块红布上。

"刘大妈,"张福贵突然转向刘大妈,"上次您说我们的鸡蛋汤太贵,这次整改,我特别考虑了您的建议。"

刘大妈一听,立刻挺直了腰板,脸上露出了得意的表情:"那是自然!做生意就该诚实,价格就该合理!"

周围的顾客窃窃私语,有人猜测价格会降到一块五,有人则认为可能会有新品种的汤出现。

"各位,我们'福贵鸡蛋汤'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每碗汤必须有两个新鲜鸡蛋,一个都不能少。"张福贵环视四周,"这次整改后,这个原则依然不变!"

刘大妈撇了撇嘴,显然对这个宣言不以为然。

张福贵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但是,关于价格,我确实做了一些调整..."

店内气氛越发紧张,连张小蝶都紧张地咬住了下唇。

"不过,与其我多说,不如大家亲眼看看新的价目表!"张福贵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

说着,他走到价格牌前,一把扯下了遮布。

刘大妈立刻抬头看向价格牌,当她看清上面的内容后,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不敢置信的揉了揉眼睛,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看错,她整个人摇摇晃晃,差点瘫倒在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