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许筱婷、朱中易,物理院通讯员:蔡佩珍)
7月23日,湘潭大学红色物质与非遗文化调研团成员奔赴常德市桃源县九溪镇,聚焦国家级非遗九溪板龙灯,开展沉浸式调研,挖掘千年民俗传承脉络与时代价值。
![]()
(图为板龙故里介绍图片)
九溪板龙灯,又称“板板灯”,兴于唐、传承千年。调研中,成员从“板龙故里”展板及传承人处了解到,其以数百块灯板相连,最长可达四五公里。“家家户户出灯板”的传统,让它成为凝聚社群的文化纽带。表演时,板龙灯演绎“福禄寿喜”等十余种造型,缓如长蛇摆阵,疾似排山倒海,所到之处村民秉烛燃香祈愿。明末工匠连惠安开创的龙头制作工艺,经连家世代相传,筑牢这一民俗“活态传承”根基。这项由数百块灯板连成、长达数公里的民俗,表演时演绎“福禄寿喜”“双龙出洞”等造型,既延续着祈愿平安的初心,也默默承载着“团结御侮”的红色记忆。明末连惠安开创的龙头工艺,经连家世代相传,其中“龙睛赤红”的设计,如今更被赋予“红心向党的传承”之意。
![]()
(图为板龙灯简介图片)
在九溪镇文化广场,团队成员偶遇板龙灯夜间排练。彩灯串成龙形在夜色游走,村民自发记录喝彩,展现非遗旺盛生命力。从展板可知,板龙灯已突破民俗边界:九溪镇多次获评省、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入市级非遗、2021年升国家级,还登上主流媒体。每年正月“贺新春、闹元宵”活动,它与虾灯舞等联动,助力“非遗 + 文旅”融合,成为湖湘文化展示窗口。团队成员感慨,非遗传承需扎根乡土、拥抱潮流。指导老师表示,希望借青春视角,让更多人关注非遗保护,助力传统文化“活起来、火下去”。
![]()
(图为夜间板龙灯排练图片)
此次调研,团队成员以九溪板龙灯为切口,记录非遗传承“九溪样本”。从龙头扎制的精巧匠心,到龙身游走时的热闹烟火,板龙灯承载的民俗韵味与红色底蕴,在调研走访中愈发清晰厚重。调研团成员表示,我们用青春之眼洞察传统,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愿红色基因在非遗长河中生生不息,青春力量在复兴征程中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