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抓住“伍豪启事”死整周总理,幸亏毛主席下定论,保住周总理

分享至

参考资料:见证西花厅岁月:周总理在文革

图片来自网络

“恩来,这封信你看过了吗?”

1967年5月,西花厅内,邓颖超递过一封匿名信,上面写着“伍豪脱党启事”。

周恩来看完,沉声说:“江青又在搞阴谋。”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文革小组翻出1932年国民党伪造的“伍豪启事”,企图指控周恩来为“叛徒”。

这则启事称“伍豪”等243人退出共产党,纯属捏造,意在动摇周恩来的地位。

周恩来放下信,对邓颖超说:“我们必须查清真相。”

他回忆起“伍豪”笔名源于天津觉悟社的革命岁月。

这封信不仅攻击他个人,更威胁党的团结。

当晚,周恩来决定迎战这场风波,澄清历史,捍卫信念。



01

1919年,天津南开学校的学生宿舍里,周恩来伏案写宣传单,桌上堆满草稿。

21岁的他专注工作,笔下记录着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北洋政府的腐败与列强的压迫激起青年愤怒。

一晚,同学李明推门而入,说:“恩来,政府又签了卖国条约,我们得做点什么!”

周恩来放下笔,回应:“对,得组织起来,唤醒更多人。”

他提议成立觉悟社,意在点燃民族觉悟的火种。

觉悟社很快召集了20名青年,男女各半,包括周恩来和邓颖超。

为掩护身份,他们决定用笔名。

抓阄那天,成员围坐一圈,纸条上写着编号。

周恩来抽到“5号”,说:“那就叫‘伍豪’吧。”

邓颖超抽到“1号”,笑着说:“我叫‘逸豪’。”

其他成员也取了代号,如赵光宸为“奈因”,郭隆真为“石珊”。

“伍豪”从此成为周恩来的革命符号。

周恩来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幼年丧母,家道中落,由养母抚养。

12岁进入南开学校,他接触新式教育,阅读《新青年》,思想萌芽。

1917年,他赴日本留学,寻求救国路。

在东京,他加入留日学生团体,参加爱国活动。

一天,同学问:“恩来,你觉得中国出路在哪?”

他答:“不推翻旧制度,民族没希望。”

1919年初,他回天津,恰逢五四运动爆发。

周恩来投身运动,组织学生游行,散发传单,呼吁抵制日货。

觉悟社成立后,他提议办刊物《觉悟》。

1919年9月,创刊号刊登他署名“伍豪”的文章,批判北洋政府卖国,号召青年救国。

印刷时,他对工人说:“字要清楚,传单要传到工人手里。”

一次,警察突袭印刷点,他冷静指挥:“快,把材料藏好!”

成员迅速转移,躲过搜查。

1920年初,周恩来组织天津学生联合会,联合各界抗议政府。

他带头街头演讲,一次游行中,军警阻拦,他站在前列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市民齐声响应。

警察逮捕了他,关押数月。

在狱中,狱友问:“恩来,还写吗?”

他点头,递过署名“伍豪”的笔记,说:“写,革命不停。”

出狱后,他更坚定走职业革命道路。

1920年底,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

在巴黎,他加入中共旅欧支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

他用“伍豪”署名撰文,分析国际局势。

一篇文章完成后,他对同志说:“这篇要发到工人报纸上,让大家看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他的文章逻辑严密,深受欢迎。

1924年回国,他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参与北伐筹备。

“伍豪”成为他革命信念的象征。

邓颖超在天津继续觉悟社工作,组织妇女运动,用“逸豪”发表文章,宣传男女平等。

两人通过书信交流。

1925年广州重逢,周恩来递给邓颖超一篇署名“伍豪”的文章,说:“颖超,这是我的心声。”

邓颖超读后点头:“恩来,我们的目标一样。”

两人确立恋情,革命与爱情交织。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笼罩上海。

周恩来转入地下工作,化名“伍豪”组织工人武装,策划南昌起义。

一次行动中,特务跟踪,他对同志说:“分散撤离,我来断后。”

他机智脱险,保全队伍。

1928年,他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提出地下工作策略。

回国后,他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领导白区工作。

“伍豪”笔名出现在秘密刊物上,激励同志。

1931年,周恩来奉命离开上海,进入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政委。

“伍豪”笔名逐渐淡出,但他对觉悟社的初心始终未变。

一次,他对邓颖超说:“‘伍豪’是我们的起点,革命还要继续。”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面对“伍豪事件”奠定了信念基础。



02

1967年5月,北京西花厅的灯光彻夜未熄。

周恩来坐在书desk前,桌上堆满文件:外交报告、国内经济数据、红卫兵运动的汇报。

69岁的他身兼总理重担,负责协调国家事务,却身处文化大革命的乱局。

红卫兵四处“破四旧”,派系斗争愈演愈烈,中央文革小组频频发难。

一名秘书敲门进来,递上一份急件,说:“总理,中央文革送来的信。”

周恩来打开信封,里面是一份旧报纸的复印件,标题赫然写着“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

这则启事来自1932年2月20日的《申报》,称“伍豪”等243人因反对共产党路线退出组织。

周恩来一眼看出,这是国民党当年的伪造。

1932年初,他已奉命离开上海,进入中央苏区,根本不可能发表此类声明。

他对秘书说:“这不是真的,国民党早年的阴谋。”

秘书点头:“可江青他们拿这个做文章。”

周恩来皱眉,明白江青的用意:借旧闻攻击他的忠诚,动摇他在党内的地位。

文化大革命的狂热让真相变得脆弱。

江青等人将“伍豪启事”副本送给林彪、康生,试图扩大影响。

周恩来知道,“伍豪”是他在觉悟社时的笔名,象征着革命初心。

如今,这个名字却被用来污蔑他为“叛徒”。

他回到西花厅,把信交给邓颖超,说:“颖超,江青又在找麻烦。”

邓颖超看完,平静地说:“我们得把真相查清楚,给党一个交代。”

周恩来的工作异常繁重。

白天,他主持国务院会议,协调粮食分配和外交事务;晚上,他处理红卫兵冲突,保护老干部免受冲击。

一天,外交部来电,报告美苏谈判动态,他连夜批阅文件,凌晨才休息。

一名老同志被红卫兵批斗,他亲自出面调解,说:“革命不能乱整人,查清事实再说。”

但压力接踵而至,中央文革小组不断施压,要求他表态支持“造反派”。

他只能谨慎应对,维持大局稳定。

“伍豪启事”并非新问题。

1942年延安整风时,周恩来曾向党组织说明此事,揭露国民党特务的阴谋。

解放后,国民党特务黄凯也供认,这则启事是他们伪造的,意在分裂共产党。

当时,上海地下党负责人陈云等人写过证明,澄清真相。

但文革期间,档案不易查阅,红卫兵不明真相,将旧报纸送至中央文革,给了江青可乘之机。

周恩来回忆起1932年的情景。

那年,他在江西瑞金领导红军工作,组织苏区建设。

国民党在上海散布“伍豪脱党”谣言,试图瓦解白区革命力量。

地下党迅速反驳,在《申报》刊登启事,称“伍豪启事”因手续不合未正式刊出。

但这些细节鲜为人知,江青却抓住机会,歪曲历史。

周恩来对邓颖超说:“他们想用旧账翻新,我不能让党受损。”

为澄清真相,周恩来决定重新查证。

他召集西花厅工作人员,交代任务:“去北京图书馆,借1931年到1932年的上海报纸,找‘伍豪启事’的原件。”

工作人员连夜行动,翻阅堆积如山的旧报纸。

邓颖超也参与其中,对大家说:“找到证据,才能堵住江青的嘴。”

查阅工作艰难,报纸多为竖版,字迹模糊,一条百余字的启事如同大海捞针。

江青在中央文革会议上频频提及“伍豪事件”,暗示周恩来有“历史问题”。

一次会议中,她对与会者说:“有些人表面忠诚,背后不简单。”

周恩来保持沉默,但心里清楚,这场风波不仅是针对他个人,更威胁党的团结。

他对身边的秘书说:“革命几十年,我问心无愧,但真相必须讲清楚。”

周恩来的健康也在恶化。

长期熬夜让他疲惫不堪,胃病时常发作,但他从不抱怨。

一晚,邓颖超端来热粥,劝道:“恩来,休息一下吧。”

他摇头:“国家的事不能等,‘伍豪’的事也要尽快解决。”

他担心江青借文革混乱,制造新麻烦。

周恩来还面临其他压力。

红卫兵冲击外交部,他连夜赶去安抚,确保外事工作不受干扰。

一次,学生围堵老干部住所,他亲自前往,说:“有什么问题,找我谈,不要乱来。”

他的冷静赢得尊重,但也消耗了大量精力。

中央文革的挑衅让他如履薄冰,每一步都需小心。

“伍豪启事”事件的阴影笼罩西花厅。

周恩来知道,这不仅是一场个人清白的较量,更是对他革命信念的考验。

他对邓颖超说:“当年我们用‘伍豪’点燃星火,现在不能让它变成污点。”

邓颖超点头:“我们一起面对,历史会还你公道。”

这一夜,周恩来继续批阅文件,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



03

1967年5月的北京,西花厅内,周恩来与邓颖超商讨对策。

江青等人利用“伍豪脱党启事”制造事端,威胁周恩来的信誉,也动摇党内团结。

周恩来明白,澄清真相刻不容缓。

他对邓颖超说:“颖超,我们得找到证据,把历史讲清楚。”

邓颖超点头:“我来组织人手,查1932年的报纸。”

邓颖超召集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包括秘书、卫士和司机。

她站在会议室,简述“伍豪启事”的来龙去脉:“1932年,国民党伪造启事,污蔑恩来脱党。

现在江青拿这个做文章,我们必须找到原件。”

她安排秘书前往北京图书馆,借阅1931年和1932年的上海报纸。

工作人员分成两组,一组查《申报》《时报》,另一组查《新闻报》《时事新闻》。

邓颖超说:“时间紧,报纸多,大家辛苦点。”

查阅工作异常艰难。

图书馆的旧报纸堆积如山,竖版印刷,字迹模糊,一条百余字的启事如同针藏大海。

秘书小李翻阅一叠《申报》,对同伴说:“这字太小了,眼睛都看花了。”

另一位秘书回应:“再坚持,找到就能帮总理。”

邓颖超亲自参与,逐页翻查,提醒大家:“注意日期,1932年2月前后。”

几天后,突破终于出现。

工作人员在1932年2月20日的《申报》找到“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

启事称“伍豪”等243人因反对共产党路线退出,内容荒谬,漏洞明显。

周恩来仔细阅读,对邓颖超说:“这和1942年延安整风时讲的一样,国民党特务的把戏。”

他回忆,1932年初,他已在江西瑞金工作,国民党故意用“伍豪”笔名造谣,试图分裂白区革命力量。

周恩来将启事复印,交给秘书:“送去给主席一份。”

他又说:“还有一条反驳启事,当年地下党登过,得再找。”

邓颖超点头:“陈云同志提过,应该是《申报》的广告栏。”

工作人员继续翻查,但几天过去,其他报纸均无反驳启事的踪迹。

有人疑惑:“会不会记错了?”

周恩来摇头:“陈云不会错,地下党肯定回应了。”

江青的动作加剧。

她在中央文革会议上频频提及“伍豪事件”,对与会者说:“历史问题要查清楚,谁也跑不了。”

她的矛头直指周恩来,试图借此削弱他在中央的权威。

林彪和康生保持沉默,但他们的态度让周恩来感到压力。

一名老同志私下提醒他:“总理,江青不简单,背后可能有更大图谋。”

周恩来继续主持国务院工作,处理外交和经济事务。

一天,外交部报告美苏谈判进展,他连夜批阅文件,对秘书说:“国家的事不能乱,‘伍豪’的事也不能拖。”

他还接到红卫兵冲击老干部的报告,亲自前往调解:“有问题找组织,别搞乱子。”

他的冷静缓解了冲突,但精力消耗巨大。

邓颖超带领团队加班查阅。

一次,她翻到1932年2月的《申报》,突然发现广告栏一则45字启事:“伍豪先生鉴:承于本月十八日送来广告启事一则,因福昌床公司否认担保,手续不合,致未刊出。

申报馆广告处启。”

她立刻叫来工作人员:“找到了!

快通知恩来!”

周恩来赶到,读完启事,说:“这就清楚了,国民党连登报都没办成。”

两条启事对比,真相显而易见。

2月20日的“脱党启事”是国民党伪造,2月22日的反驳启事证明其无效。

周恩来安排新华社摄影师钱嗣杰拍摄报纸原件,保存证据。

他对邓颖超说:“把这些材料整理好,连同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事件大事记,送给主席。”

邓颖超点头:“我来核对,确保不漏。”

周恩来回忆1942年延安整风,他曾向党组织详细说明“伍豪事件”。

解放后,国民党特务黄凯也供认伪造启事。

这些事实本已清楚,但文革的混乱让真相被掩盖。

他对秘书说:“档案要保存好,历史不能再被歪曲。”

工作人员连夜整理,将材料装订成册。

就在此时,江青突然传话,要求周恩来在中央会议上公开解释“伍豪事件”。

秘书汇报:“总理,江青说下周开会,您得亲自说明。”

周恩来皱眉,对邓颖超说:“她不只是冲我来的,背后有别的目的。”

邓颖超问:“你觉得她在算计什么?”

周恩来沉默片刻:“可能不只是我,党内的团结是她想打破的。”

这一要求如乌云压顶,让西花厅的空气更加沉重。

江青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周恩来将如何应对这场危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