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家有三个儿子,跛脚的老大没人愿意嫁,没想到让我捡到了大漏

分享至

“小雨...你过来...”病重的婆婆颤抖着手,示意我靠近床边。

“后院那棵老桑树下,往下挖三尺,有我留给你和志强的东西...”

当时我以为婆婆是病糊涂了,直到丧事结束后,我和丈夫真的去挖了那棵桑树...

01

我叫林小雨,说起我的家,那真是一个字——穷。

父亲常年有慢性病,不能干重活,母亲身体也不好,家里的几亩薄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

最要命的是,我还有个弟弟要娶媳妇。

人家女方开口就要八万块彩礼,这对我们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父母愁得整夜睡不着觉,头发都白了一大片。

那天村里的媒婆王大妈又来了,坐在我家炕头上,神神秘秘地说:“小雨啊,我给你介绍个人家。”

“李家你知道吧,就是村东头那个。”

我当然知道李家,他们家有三个儿子。

老二老三都已经娶妻生子,在县城里买了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唯独老大李志强,三十岁了还是个光棍。

“李志强啊...”母亲皱起眉头,“那孩子腿脚不是...”

“就是因为这个,人家才愿意出高彩礼啊!”王大妈压低声音,“十二万!”

十二万!

这个数字让我们全家都愣住了。

“你们别嫌弃人家腿脚不便,李志强这孩子心眼好着呢,木工手艺在咱们十里八村都有名。”

“而且他妈人也不错,就是有个条件...”

王大妈停顿了一下,“媳妇嫁过去得和婆婆一起生活,照顾老人。”

父母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些犹豫。

说实话,在我们这个年代,嫁给一个跛脚的男人,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是十二万的彩礼,足够给弟弟娶媳妇,还能剩下不少。

“小雨,你怎么想?”父亲问我。

我看着父母愁苦的脸,心里五味杂陈。

从小到大,父母为了这个家操碎了心。

如果我的婚姻能帮家里解决困难,那也算是我的一份孝心吧。

“我...我愿意去见见。”

消息很快传开了,村里人议论纷纷。

“小雨这丫头真是可惜了,长得水灵灵的,怎么就要嫁给个瘸子呢?”

“唉,还不是家里穷闹的,为了弟弟娶媳妇,把自己搭进去了。”

“李志强那腿,听说是小时候发高烧烧坏的,走路一瘸一拐的。”

这些话传到我耳朵里,说不难受是假的。

但既然答应了,我还是得去见见这个人。

相亲那天,王大妈带着我去了李家。

李家的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

院子里堆着一些木料,还有几件做到一半的家具。

李志强从屋里走出来,果然一瘸一拐的。

但他的眼神很诚恳,脸上有些腼腆的笑容。

“小雨姑娘,你好。”他有些紧张地说。

我点点头,心里莫名地不那么排斥了。

婆婆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对我很客气。

“小雨啊,来来来,快屋里坐。”

屋里虽然简朴,但很温馨。

桌子上摆着婆婆专门准备的点心和水果。



“我知道志强的情况,委屈你了。”婆婆拉着我的手说,“但我可以保证,他绝对是个好孩子。”

李志强在一旁不好意思地笑着,“小雨,你如果愿意,我会一辈子对你好的。”

虽然话说得很朴实,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真诚。

“志强的木工活做得特别好,村里很多人都找他做家具。”婆婆骄傲地说。

“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收入还是不错的。”

我看了看院子里那些精致的木工活,确实手艺很好。

李志强带我参观了他的工作间,里面各种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

“这是我刚做好的衣柜,明天就要送给人家。”他指着一个漂亮的柜子说。

柜子做工精细,花纹雕刻得很漂亮。

“你这手艺真不错。”我忍不住夸赞道。

李志强脸红了,“从小就喜欢摆弄这些,现在也算是有了一门手艺。”

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想了很多。

李志强虽然腿脚不便,但人很踏实,手艺也好。

婆婆看起来也是个好相处的老人。

最重要的是,这门亲事能解决家里的燃眉之急。

“爸妈,我决定了。”回到家,我对父母说,“我愿意嫁给李志强。”

母亲眼圈红了,“小雨,你真的想好了吗?”

“想好了。”我坚定地点头,“李志强人不错,我觉得能过好日子。”

02

婚礼办得很简单,但李家人对我很好。

李志强的两个弟弟李志勇和李志刚也回来参加婚礼。

他们看起来比志强精神一些,在县城里都有不错的工作。

但说话间,总能感觉到他们对大哥的那种...怎么说呢,有些同情,但又保持着距离。

“大嫂,以后大哥就拜托你多照顾了。”李志勇拍拍我的肩膀说。

“我们在县城工作忙,不能经常回来看妈。”李志刚也说。

婆婆在一旁笑着,但我能看出她眼中的一丝落寞。

婚礼结束后,志勇和志刚很快就回县城了。

偌大的院子里,就剩下我、志强和婆婆三个人。

“小雨,从今以后你就是这个家的媳妇了。”婆婆握着我的手说,“有什么不习惯的,你尽管说。”

新婚的头几天,我确实有些不适应。

毕竟是在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生活在一起。

但婆婆人真的很好,处处为我着想。

“小雨,你年轻,不用起得太早,我来做早饭。”

“这些家务活你别干,让志强来。”

志强对我也很体贴,虽然腿脚不便,但总是抢着干活。

“小雨,你歇着,这些我来。”

“你刚嫁过来,什么都不用操心。”

慢慢地,我发现志强真的是个好人。

他话不多,但很细心。

知道我爱吃甜食,就专门去镇上给我买糖果。

知道我怕冷,就给我做了个精美的暖手炉。

他的木工手艺确实很好,经常有人上门订做家具。

一张桌子能卖三四百块,一个衣柜能卖七八百。

虽然做一件家具需要好几天,但收入确实不错。

“志强手艺好,人又老实,大家都愿意找他做活。”婆婆骄傲地对我说。

婆婆平时很节俭,但对我们小两口很舍得花钱。

她有时会拿出一些银镯子、银元擦拭,说是年轻时攒下的。

“这些将来都是你们三个儿子的,我现在就是帮你们保管着。”

她还会拿出一些发黄的老照片给我看,都是她年轻时的照片。

照片里的婆婆很漂亮,穿着旗袍,气质很好。

“那时候我在镇上做些小买卖,日子过得还不错。”她回忆着说。

“后来有了孩子,就专心在家带孩子了。”

我发现婆婆虽然现在生活简朴,但年轻时应该是见过世面的。

她说话很有分寸,待人接物也很得体。

志勇和志刚偶尔会回来看看,但每次都来去匆匆。

他们对婆婆虽然客气,但明显没有我和志强那么亲近。

“妈,家里缺什么你就跟我们说。”他们总是这样说。

但实际上,很少真正关心婆婆的生活。

反倒是我和志强,每天和老人家一起吃饭聊天,关系越来越亲密。

结婚一年后,我和志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志强的木工活越来越多,有时候县城里的人都专门跑来订做家具。

“李师傅做的家具就是好,结实又好看。”客人们都这样夸奖。

志强虽然腿脚不便,但工作起来特别认真。

每一件家具他都要反复检查,确保没有一点瑕疵。

“做人做事都要对得起良心。”这是他常说的话。

我也在家里帮忙,给他打下手,学着处理一些简单的工序。

婆婆看着我们小两口和睦相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小雨这孩子真是个福星,自从她来了,咱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确实,我们家的经济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

不仅还清了结婚时的一些欠款,还攒下了不少钱。

志强提议在院子里盖两间新房,让我们小两口有自己的空间。

“妈,您还是住原来的房间,我们住新房就行。”

婆婆却坚持要把主房让给我们,“你们是年轻夫妻,应该住好一点的房间。”

新房盖好后,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了。

志强还专门给我做了一套梳妆台和衣柜,样式很新颖。

“小雨,这是我专门为你设计的,你看喜欢不?”

看着那些精致的家具,我心里很感动。

嫁给志强这一年多,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被人疼爱。

婆婆偶尔会拿出她珍藏的银元和首饰给我看。

“这些都是我年轻时做生意攒下的,现在也不知道值不值钱。”

“以后这些都要留给你们三个儿子,一人一份。”

我看着那些银光闪闪的银元,觉得应该挺值钱的。

但婆婆总是说让我别多想,这些老东西现在不流行了。

志勇和志刚过年的时候会回来,但平时很少联系。

他们在县城里买了房,有了自己的小家,和我们的联系确实少了。

“大哥大嫂,你们在家照顾妈,辛苦了。”他们每次都这样说。

但从来没有提过要接婆婆去县城住。

我能看出婆婆有时候会想念小儿子们,但她从不主动提起。

“他们在县城忙,不容易,我在家里挺好的。”她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偶尔有一些收古董的贩子来村里,也会到我们家看看。

他们对婆婆的银元很感兴趣,想要收购。

但婆婆从来不卖,“这些要留给儿子们的,不能卖。”

那些贩子总是遗憾地摇头离开。

“这些银元现在值钱着呢,可惜老太太不舍得卖。”

我听在耳朵里,心想婆婆的这些收藏确实应该挺值钱的。

03

随着日子越过越好,我和志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他虽然腿脚不便,但心地善良,对我和婆婆都很好。

每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会坐在院子里聊天。

婆婆会给我们讲一些年轻时的故事。

“那时候我在镇上开个小铺子,卖些针头线脑的。”

“生意还不错,攒了不少钱呢。”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眼中总是闪着光芒。

我能感觉到,她年轻时一定是个很能干的女人。

志勇和志刚偶尔回来时,对我的态度有些复杂。

表面上很客气,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的一些想法。

“大嫂,你和大哥过得不错啊。”志勇有一次这样说。

话里好像有些别的意思,但我没有多想。

志刚有一次私下对我说:“大嫂,妈那些老古董,你可别惦记。”

我当时就愣了,“我什么时候惦记过?”

“我就是提醒你一下,那些东西以后是要分的。”

这话说得我心里很不舒服。

我从来没有想过婆婆的那些东西,怎么会被这样误解?

回到房间后,我把这事告诉了志强。

志强脸色很难看,“小雨,你别理他们,我知道你不是那种人。”

“咱们踏踏实实过日子,不靠任何人。”

但这件事还是在我心里留下了阴影。

我开始注意到,志勇和志刚看我的眼神确实有些异样。

好像总在防备着什么。

婆婆年纪越来越大,有时候会在后院的老桑树下坐很久。

“婆婆,您在想什么呢?”我有时候会过去陪她。

“想一些年轻时的事情。”她总是这样回答。

有时候我会看到她在桑树下自言自语,好像在念叨着什么。

但走近了又听不清楚。

“小雨,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她总是这样解释。

志强的生意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富裕。

但我发现婆婆有时候会偷偷地数她的那些银元。

一遍一遍地数,好像在确认什么。

“妈,您怎么了?”我有一次问她。

“没什么,就是想看看这些老东西还在不在。”

她的表情有些神秘,让我觉得有些奇怪。

但我也没有多问,毕竟这是她的私人物品。

志勇和志刚虽然在县城工作,但偶尔也会打电话回来。

每次通话,婆婆总是很高兴。

但挂了电话后,她又会显得有些失落。

“妈,要不我们去县城看看他们?”我提议。

“不了,他们忙,我们就别给他们添麻烦了。”

她总是这样替儿子们着想,但我能看出她心里的想念。

就这样平静地过了五年。

我和志强的感情越来越好,婆婆的身体也一直很硬朗。

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平淡而幸福。

但是,意外总是来得那么突然。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婆婆像往常一样去后院收拾菜园。

我在屋里做饭,志强在工作间干活。

突然听到后院传来一声闷响。



我赶紧跑出去看,发现婆婆倒在桑树下,不省人事。

“志强!快来!妈出事了!”我大声喊道。

志强急急忙忙跑过来,虽然腿脚不便,但速度很快。

“快!送医院!”

我们赶紧叫了车,把婆婆送到县医院。

医生检查后告诉我们,婆婆是脑中风,情况比较严重。

“需要立即住院治疗,而且...恐怕会留下后遗症。”

听到这个消息,我和志强都傻了。

志勇和志刚接到电话后,当天就赶到了医院。

看着病床上昏迷不醒的母亲,兄弟三人都很难过。

“妈平时身体挺好的,怎么会突然这样?”志刚红着眼睛说。

医生说需要住院治疗至少三个月,费用不低。

“我们兄弟三个分摊医药费。”志勇说。

虽然钱的问题解决了,但照顾的问题还是主要落在我和志强身上。

志勇和志刚在县城有工作,不能天天在医院。

“大哥大嫂,妈就拜托你们了。”

我和志强每天轮流在医院陪护。

看着昏迷中的婆婆,我心里很难受。

这个老人家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好好照顾她。

几天后,婆婆醒了过来,但右半身已经不能动了。

说话也有些困难,但意识还算清醒。

“小...小雨...”她艰难地叫我的名字。

“妈,我在这儿,您别着急。”我握着她的手说。

医生说这种情况恢复起来很困难,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

而且即使恢复,也很难回到以前的状态。

婆婆自己也明白这一点,眼中总是含着泪水。

“我...我这样...拖累你们了...”她断断续续地说。

“妈,您说什么呢?您养育了志强,我们照顾您是应该的。”

在医院治疗了三个月,婆婆的病情没有明显好转。

医生建议我们回家保守治疗。

“医院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看患者自己的恢复能力了。”

04

婆婆坚持要回家。

“我想在自己家里...度过剩下的日子。”她虚弱地说。

我们把她接回家,在卧室里布置了一张病床。

我和志强轮流照顾她,喂饭、擦身、按摩。

虽然很累,但我们从不抱怨。

婆婆的病情时好时坏,有时候意识很清醒,有时候会糊涂。

但她总是很配合治疗,从不给我们添麻烦。

“小雨...你真是个好孩子...”她经常这样对我说。

志勇和志刚会定期回来看望,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

看得出来,他们心里也很难受,但确实分身乏术。

婆婆对此很理解,从不责怪他们。

“他们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事业,我不能拖累他们。”

又过了几个月,婆婆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医生说,她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这天晚上,婆婆突然变得很清醒。

她让志强去叫志勇和志刚回来。

“我有话要说。”

第二天,志勇和志刚都赶回来了。

婆婆让我们三兄弟都围在床边。

“我的身体...我自己知道。”她艰难地说。

“我有些话...要交代。”

她让志勇打开柜子,把那些银元和首饰都拿出来。

“这些东西...是我留给你们三个儿子的。”

“你们三个平分...不许争执。”

志勇和志刚点点头,志强也表示同意。

“还有...”婆婆停顿了一下,“小雨...你过来。”

我走到床边,其他人都在旁边听着。

“小雨...你是个好孩子...这些年辛苦你了。”

“妈,您别这样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婆婆虚弱地摇摇头,“不...你对我比亲生女儿还好。”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我不得不俯身去听。

“小雨...你单独过来...我还有话要对你说。”

志强和两个弟弟相视一眼,都退到了门外。

婆婆示意我把耳朵凑近。

“小雨...后院那棵老桑树下...”

她的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

“往下挖三尺...有我留给你和志强的东西...”

我一愣,“妈,您说什么?”

“记住...往下挖三尺...这些年...只有你真心对我好...”

说完这番话,婆婆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她紧紧握着我的手,眼中闪着某种光芒。

“答应我...等丧事结束后...去看看...”

我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

“我答应您。”

听到我的回答,婆婆松了一口气。

她的表情变得安详起来,好像了却了心中的一桩大事。

当天夜里,婆婆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婆婆的丧事办得很简单,但来的人很多。

村里的乡亲们都说她是个好人,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

志勇和志刚忙前忙后,处理各种事务。

丧事期间,按照农村的习俗,需要分婆婆生前的遗物。

“妈生前说过,那些银元和首饰我们三兄弟平分。”志勇说。

于是我们把婆婆收藏的银元、银镯子、玉镯子都拿出来。

仔细清点了一下,总共有六十多块银元,还有十几件首饰。

按照三份平分,每家能分到二十多块银元和几件首饰。

“这些银元现在挺值钱的,每块能卖好几百。”志刚说。

“这也算是妈留给我们的一份心意。”

分完这些东西,大家都觉得婆婆的遗物就这些了。

志勇和志刚第二天就要回县城,他们各自带走了自己的那份。

“大哥,妈的事情算是了结了。”志勇临走时说,“以后你们有什么事,尽管联系我们。”

送走了两个弟弟,家里又恢复了安静。

我和志强都有些适应不了,婆婆突然不在了,家里显得空荡荡的。

丧事结束后的第三天,我突然想起婆婆临终前对我说的话。

桑树下,往下挖三尺?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志强。

“妈临终前跟我说,桑树下埋着给我们的东西。”

志强也觉得奇怪,“会是什么呢?”

“不知道,但既然妈这样说了,我们去看看吧。”

那天下午,我和志强拿着铁锹来到后院的老桑树下。

这棵桑树有些年头了,树根很粗,周围的土地也比较硬实。

“就从这里开始挖吧。”我指着树根附近的地方说。

志强虽然腿脚不便,但力气不小。

我们轮流挖掘,挖了大概两尺深的时候,铁锹碰到了硬物。

“好像有东西!”志强兴奋地说。

继续挖掘,露出了一个生锈的铁盒子。

盒子不算太大,但很沉重。

我们小心地把盒子挖出来,拿到屋里。

盒子锁着,但锁已经锈得差不多了。

志强用工具把锁弄开,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了盒子。

瞬间,我们都愣住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