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方德明,进来一下。"
周五下午四点半,人事经理的声音从办公室里传出来,平静得让人心慌。
47岁的方德明放下手中的扳手,脱掉满是油污的工作服。22年来,他第一次觉得从车间到办公室的这段路如此漫长。
办公室里坐着三个人:总经理、人事经理,还有一个西装革履的陌生男人。桌上摆着文件和印章,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坐吧。"总经理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方德明坐下,双手自然地放在膝盖上,就像22年前第一次走进这家工厂时一样。不同的是,那时他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现在却只有不安。
"公司决定进行结构调整..."人事经理开口了。
方德明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那些传言终于要变成现实了。
这一刻,他想起了妻子昨晚说的话:"厂里最近风声不对,你要小心点。"
01
三月的江南,春雨绵绵。恒泰机械厂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
方德明戴着老花镜,正趴在一台进口纺织设备前仔细检查。这台价值三百万的德国机器昨天突然出现故障,生产线全部停工。厂里的年轻技术员折腾了一夜,连问题出在哪里都找不到。
"方头儿,你看这里。"老陈拿着手电筒照向机器内部,"这个齿轮组好像有问题。"
老陈今年59岁,是厂里的电工班长,跟着方德明干了15年。他个子不高,花白的头发总是乱糟糟的,但那双眼睛特别亮,看机器就像医生看病人一样准确。当年他从农村进城,就是靠着这双巧手在工厂立足的。
方德明伸手摸了摸齿轮,皱起眉头:"不对,齿轮是好的。问题在传动系统。"他的手指顺着轴承滑动,突然停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就是这里,润滑系统堵塞了。"
他们身后站着十几个人,都是技术部的老师傅。这些人平均年龄46岁,在恒泰干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在外人看来,他们就是普通的工人,穿着蓝色工作服,双手粗糙,说话带着浓重的方言。但在这个行业里,他们是真正的宝贝。
"小马,把那套德国工具拿过来。"方德明吩咐道。
小马是团队里最年轻的,今年38岁,专门负责设备调试。他动作麻利,很快就找来了工具箱。这套工具是方德明自己花钱买的,专门用来维修进口设备。每次看到这套工具,小马都会想起当年方德明手把手教他使用的情景。
工具箱一打开,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种精密仪器。这些工具大部分都是进口的,价格不菲。方德明当年为了买这套工具,硬是省吃俭用了大半年。但正是有了这些专业工具,他们才能处理各种复杂的设备故障。
"赵师傅,你看着点时间,客户下午要来验收。"方德明一边拆卸零件一边说。
赵师傅52岁,是机械专家,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压力不小。他看了看手表:"现在十一点,应该来得及。"赵师傅说话总是很稳重,从不夸大其词。他是技术部最可靠的人之一,方德明经常说,有赵师傅在,什么复杂的机械问题都不怕。
"方头儿,我来帮你。"李工主动上前,递过一个小型吸尘器。李工44岁,是技术骨干,妻子前年查出了重病,一直在治疗,花费不少。他最怕的就是失业,所以工作特别认真,生怕出任何差错。
"还有我们呢!"其他师傅也围了过来。
王师傅49岁,专门负责液压系统;张工42岁,唯一的大学生,负责技术图纸;孙师傅47岁,焊接专家;刘师傅50岁,电气工程师...15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无敌的技术团队。
这话说得没错。方德明带着这个团队,22年来解决了无数技术难题。不管多复杂的故障,多古老的设备,他们总有办法搞定。厂里的人都知道,有技术问题找方德明准没错。
但最近,工厂里的气氛有些不对劲。
半年前,恒泰来了个新总经理,是个30多岁的海归,MBA学历,一来就提出要进行"现代化改革"。他认为工厂人员冗余,效率低下,需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新总经理叫陈志华,西装革履,说话带着明显的海外腔调。他上任第一天就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着"数字化转型"、"精益生产"、"人效提升"这些新名词。台下的老员工们听得云里雾里,但都感觉到了压力。
技术部成了重点关注对象。在新总经理眼里,这些老师傅年龄偏大,工资不低,还不会用电脑,是典型的"低效人员"。他不止一次在管理层会议上提到,要用"年轻化、知识化"的技术团队替换现有的老员工。
"方头儿,听说公司要裁人,是真的吗?"李工凑过来小声问道。
方德明没有正面回答:"好好干活,别想那么多。"
但他心里也没底。最近人事部找过他几次,都在暗示技术部人员过多。还有那些年轻的管理层,看他们的眼神越来越不对劲,仿佛在看一群即将淘汰的老古董。
更让人担心的是,公司已经开始招聘年轻的技术员了。这些大学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会用各种软件,但实际操作经验几乎为零。每当设备出现故障,还是需要老师傅们出马解决。
下午两点,故障终于排除了。机器重新运转起来,发出正常的轰鸣声。客户验收很满意,当场签了下一批订单。
"还是方师傅厉害!"客户竖起大拇指,"我们就认你们这个技术。前段时间找别的维修队修过一次,结果越修越坏,最后还是得找你们来收拾残局。"
客户是永昌纺织的采购经理,跟方德明打交道已经十多年了。他知道方德明团队的技术实力,每次设备出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
"您客气了。"方德明谦虚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客户拍了拍方德明的肩膀:"方师傅,说实话,要是哪天你们不在恒泰了,我们还真不知道找谁好。市面上的维修队要么技术不行,要么价格太高,只有你们既专业又实在。"
这话让方德明心里一动,但表面上还是笑了笑:"您放心,我们哪里也不去。"
客户离开后,方德明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客户的夸奖而好转。他有种预感,麻烦要来了。
02
果然,周五下午的那次谈话证实了方德明的担忧。
"方德明,公司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对技术部进行重组。"人事经理拿出一份协议,"考虑到你的贡献和年龄情况,公司愿意提供8万元的补偿金,这比法定标准高出不少。"
8万块钱,就是他22年青春的价码。
方德明接过协议,手有些颤抖。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条款,但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个数字上:80000元。
"我需要时间考虑。"他说。
"当然,但希望你尽快决定。"总经理停顿了一下,"另外,技术部其他同事的安排也在进行中,希望你能配合做好稳定工作。"
方德明明白了,不只是他一个人,整个技术部都要被"优化"掉。
走出办公室,方德明没有直接回技术部,而是在工厂里转了一圈。这里的每一台机器,每一个角落,他都太熟悉了。22年前,他刚从技校毕业,怀着满腔热情来到这里。那时的他年轻力壮,相信只要肯吃苦,就能有出息。
现在他47岁了,有了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但在公司眼里,他却成了负担。
回到家,妻子正在厨房做饭。她在纺织厂上班,前年下岗后一直在家照顾生病的老母亲。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学费生活费都是不小的开支。
"怎么这么晚?"妻子问。
"公司有点事。"方德明不想让家人担心。
"我听说厂里要裁人,你那边没问题吧?"妻子放下锅铲,担忧地看着他。
方德明沉默了一会儿:"应该没事。"
但这个谎言并不能欺骗自己。8万块钱看起来不少,但对他们家来说远远不够。儿子的学费一年就要两万,老母亲的医药费也是笔不小的开支。更重要的是,47岁的年纪,想再找到合适的工作太难了。
周末两天,方德明一直在思考。他想起了这些年带过的徒弟,想起了解决过的无数技术难题,想起了客户的信任和同事的依赖。难道这些都没有价值吗?
星期六晚上,方德明做了一件让妻子很奇怪的事情——他把这些年收集的客户名片全部拿出来,一张一张地整理。
"这些名片你留着干什么?"妻子好奇地问。
"说不定用得着。"方德明没有详细解释。
这些名片有厚有薄,有新有旧,记录着他22年来积累的人脉关系。永昌纺织、华东机械、江南设备、三江工业...这些都是业内的知名企业,跟方德明都有过合作。
他拿起手机,翻看着通讯录里的联系人。除了恒泰的同事,还有很多外部的客户和朋友。这些人对方德明和他的团队都很认可,经常在行业聚会上夸赞他们的技术水平。
"德明啊,你们恒泰的技术团队真是厉害!"江南设备的老总曾经这样说过。
"我们几次想挖方师傅过来,都被拒绝了。"华东机械的技术总监也提过。
这些话以前方德明只当是客套,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有更深的含义。
星期天上午,方德明去了一趟市技术协会。作为副会长,他经常参加协会的活动,在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方副会长,怎么有空过来?"秘书长热情地招呼他。
"随便看看,了解一下行业情况。"方德明说。
他们聊了很久,谈到了当前纺织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谈到了技术人才的稀缺性,也谈到了一些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
"说实话,现在真正懂技术的老师傅越来越少了。"秘书长感叹道,"年轻人学历高,但实际经验不足。像你们这样的技术团队,在整个市里都是宝贝。"
这话让方德明心里有了底。或许离开恒泰,并不意味着没有出路。
周一早上,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03
"兄弟们,我有件事要告诉大家。"
方德明把技术部的15个人叫到了会议室。这间小小的会议室见证了无数次技术讨论,记录了太多的加班加点。
老陈、小马、赵师傅、李工...15张熟悉的面孔围坐在他身边。这些人跟了他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几年,早就不只是同事,更像是兄弟。
"公司找我谈话了。"方德明直接说道,"要我离职,给8万补偿。"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只能听到空调的嗡嗡声。
"方头儿,这不可能!"老陈第一个反应过来,"你是技术部的骨干,离了你这些设备谁来维护?"
"就是啊,前几天那台德国设备,不还是你修好的吗?"小马也着急了。
方德明苦笑了一下:"在公司眼里,我们都是负担。年纪大了,工资高了,还不会用电脑,早晚要被淘汰的。"
"那我们怎么办?"李工问道,声音有些颤抖。
"公司也会陆续安排你们。"方德明看着这些兄弟们,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了两天,有个想法。与其被动等着,不如我们主动一点。"
他停顿了一下:"我想和愿意跟我走的兄弟一起离开,我们抱团取暖,或许还有新的出路。"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更安静了。15个人面面相觑,都在思考这个突然的提议。
老陈率先开口:"方头儿,我跟你干了15年,你的人品我信得过。这么多年来,你什么时候坑过我们?"
"可是离开了厂子,我们能干什么?"有人担忧地问。
"我们有技术,有经验。"方德明说,"这些年来,多少厂子的设备都是我们修的?多少客户都认我们的技术?离开了恒泰,不代表我们就没用了。"
赵师傅咬咬牙:"方头儿说得对。与其等着被赶走,不如跟着方头儿闯一闯。反正我三个孩子都大了,没什么好怕的。"
"我也跟着方头儿!"小马表态了,"房贷压力是大,但跟着方头儿心里踏实。"
李工犹豫了一下,最后也点头同意:"我家里困难,但跟着大家总比一个人强。"
一个接一个,15个人竟然没有一个反对的。
方德明看着这些兄弟,眼眶有些湿润。这些朴实的技术工人,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信任。
"好,既然大家都信得过我,那我们就一起干!"方德明站起来,"明天我就去找公司,代表咱们技术部集体申请离职。"
04
第二天上午,方德明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室。这间办公室最近重新装修过,到处都是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墙上挂着各种管理理论的图表。
"方师傅,考虑得怎么样?"总经理陈志华问道。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桌上放着一杯咖啡,看起来很悠闲。
"我决定接受公司的安排。"方德明说,"但我有个请求,技术部的15个兄弟也想一起走,希望公司能按照同样的标准给他们补偿。"
陈志华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难以掩饰的笑容。这个结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一次性解决16个"包袱",还能节省大笔裁员成本。在他的计划中,本来是要分批次裁员的,现在方德明主动提出集体离职,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这个...我们需要讨论一下。"陈志华装作考虑的样子,实际上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我们可以等。"方德明说,"但希望能尽快有结果。"
"你确定他们都愿意?"陈志华有些不敢相信,"毕竟这是一个重大决定。"
"我们已经商量过了。"方德明平静地说,"兄弟们都信得过我。"
陈志华心里暗自窃喜。他上任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技术部这些老员工,没想到方德明主动送上门来。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裁员成本,还避免了可能的劳资纠纷。
"那好,我们下午给你答复。"陈志华说。
当天下午,公司就给出了答复:同意技术部16人集体离职,按照方德明的标准给予补偿。人事部的效率从来没有这么高过,各种手续都是绿灯通行。
消息传出后,整个工厂都震惊了。没人想到,技术部会集体离职。
"他们疯了吗?"车间里有人议论,"好好的工作不要,跑出去能干什么?"
"方德明也真是的,自己走就算了,还带着大家一起跳火坑。"有人摇头叹息。
"这些老师傅离开了,以后设备坏了找谁修?"也有人担心实际问题。
但也有人羡慕他们的勇气:"能跟着方师傅一起走,说明人家有底气。方师傅在外面的名声可不小。"
年轻的技术员们则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他们觉得这是自己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失去了这些老师傅的指导,他们心里也没底。
"以后遇到复杂问题怎么办?"一个刚入职的大学生小声问同事。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呗。"同事强装镇定,但语气里也带着不确定。
办理离职手续的那天,16个人排成一队,依次交还工作服和工具。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复杂,有不舍,有担忧,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方德明最后一个交还工作服。这件蓝色的工作服陪伴了他22年,上面还留着机油的痕迹。他抚摸着胸前的工号牌,那上面写着:恒泰机械厂技术部主管方德明。
"方头儿,我们这样做对吗?"小马在旁边小声问道。
"走都走了,还想那么多干什么?"方德明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走下去。"
人事经理看着这16个人,心情也很复杂。从理性角度讲,公司确实需要年轻化;但从感情角度讲,这些老员工为恒泰付出了太多。
"各位师傅,如果以后有合适的机会,欢迎大家回来。"人事经理客套地说。
方德明点点头,没有回答。他知道,离开就是离开,不会再有回头路了。
当晚,16个人在工厂附近的小饭馆聚餐。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以恒泰员工的身份聚在一起。
"来,为了我们的新开始!"方德明举起酒杯。
"为了新开始!"15个人齐声回应。
酒杯碰撞的声音在小饭馆里回响,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见证着这个特殊的夜晚。
没人知道明天会怎样,但大家都相信,跟着方德明,总不会错。
05
离职的第二天,方德明起得特别早。昨晚他几乎没怎么睡,一直在想接下来该怎么办。
8万块钱的补偿已经到账了,这笔钱对他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方德明知道,光有钱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计划。
他给老陈打了个电话:"今天上午十点,还是老地方见面。"
"老地方"是工厂对面的茶馆,他们经常在这里讨论技术问题。老板是个老实人,知道他们不容易,茶水从来不收贵了。
十点整,16个人准时到齐。大家的脸色都有些疲惫,显然昨晚都没睡好。
"兄弟们,我们现在是自由人了。"方德明开门见山,"但自由的代价就是要为自己负责。我昨晚想了一夜,有几个想法跟大家商量。"
他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信息。
"第一,我们可以去别的厂子打工。我已经了解过了,华东机械、江南纺织这些公司都缺技术人员,工资不会比恒泰低。"
"第二,我们可以组建一个技术服务团队,专门给各个厂子解决技术问题。这些年来,我们积累了不少人脉,应该有市场。"
"第三..."方德明停顿了一下,"我们自己开公司。"
最后一个想法让大家都愣住了。
"方头儿,咱们哪有那个能力?"有人问道。
"为什么没有?"方德明反问,"我们有技术,有经验,有客户认可。开公司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就是这些吗?"
老陈若有所思:"方头儿说得有道理。这些年来,多少客户都是冲着我们的技术来的。"
"可是开公司需要资金,需要手续,我们都不懂啊。"小马担心地说。
"不懂可以学。"方德明说,"我这两天已经咨询过了,注册一个技术服务公司不难,资金我们也够。"
他指着笔记本上的计算:"每人8万补偿金,16个人就是128万。再加上我这些年的积蓄,启动资金足够了。"
"那我们每个人都是股东?"赵师傅问。
"对,大家都是股东。"方德明点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心动了。打了一辈子工,谁不想当一回老板?
"我同意!"老陈第一个举手。
"我也同意!"赵师傅紧跟着表态。
"算我一个!"
"还有我!"
15个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虽然风险很大,但跟着方德明,大家都愿意试一试。
方德明看着这些兄弟,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些朴实的工人,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好,那我们就干!"方德明说,"明天开始,我去办理注册手续,大家回去跟家里人商量一下。一周后我们再聚,到时候就是德明技术服务公司的第一次股东大会了。"
会议结束后,16个人各自散去。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复杂,既兴奋又忙乱,既期待又担忧。
他们不知道,此时的恒泰机械厂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混乱。
06
恒泰机械厂技术部办公室里,几个年轻的技术员正在为一台设备的故障焦头烂额。
"这台机器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怎么就不转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抓着头发说。
"我看了说明书,应该是电路问题。"另一个人说。
"不对,我觉得是机械故障。"
几个人争论不休,但谁也拿不出确切的解决方案。这台设备虽然不算复杂,但对他们来说还是太难了。
以前遇到这种问题,第一时间就会找方德明。现在方德明走了,他们才发现自己有多么依赖那些老师傅。
"要不找外面的维修公司?"有人提议。
"那得花多少钱?而且未必能修好。"
正在这时,生产部主任急匆匆跑过来:"技术部的,客户那边催得紧,这台设备什么时候能修好?"
"我们正在努力..."年轻技术员支支吾吾。
"努力?"生产部主任急了,"客户等着出货呢!要是耽误了交期,你们负得起责任吗?"
类似的场景在恒泰的各个角落都在上演。没有了技术部的老师傅,很多原本简单的问题都变得棘手起来。
更让管理层头疼的是,一些老客户开始询问技术部的情况。
"你们的方师傅呢?我们下批设备还想让他负责验收。"
"技术部调整了,现在由我们的年轻技术员负责。"
"年轻技术员?我们可不放心。还是找方师傅吧,他经验丰富,我们信得过。"
总经理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已经晚了。方德明他们的离职协议已经签署,想反悔也不可能了。
而此时的方德明,正在工商局办理公司注册手续。
"德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看着申请表,"经营范围是设备维修和技术咨询?"
"对。"方德明点头。
"注册资本是多少?"
"一百万。"
手续办得很顺利。三天后,方德明拿到了营业执照。看着那张红色的证书,他心中五味杂陈。
从一个技术工人到公司老板,这个转变来得太突然了。但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
他给15个兄弟发了信息:"公司注册好了,明天开第一次股东大会。"
很快,回复信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收到!"
"明天见!"
"德明公司,听起来不错!"
方德明笑了。这些朴实的兄弟,总是能给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第二天上午,16个股东聚集在方德明租的小办公室里。这间办公室不大,也不豪华,但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各位股东,德明技术服务公司正式成立了!"方德明举起营业执照。
掌声在小办公室里响起,虽然不够热烈,但很真诚。
"现在我们要讨论公司的发展规划。"方德明拿出准备好的文件,"我已经联系了几个潜在客户,他们对我们的技术服务很感兴趣。"
"真的?"老陈眼睛亮了。
"当然是真的。"方德明说,"我们在这个行业干了这么多年,客户关系还是有的。只要服务质量过硬,不愁没有生意。"
接下来的讨论很热烈。大家都对公司的未来充满期待,各种想法和建议层出不穷。
就在这时,方德明的手机响了。
"方师傅,我是永昌纺织的老王,有个紧急情况需要您帮忙..."
方德明看了看其他股东,大家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公司成立第一天,就有客户上门了。
离职手续办完的第二天早上,恒泰机械厂总经理刚到办公室,电话就响了。
"喂,恒泰机械吗?我是永昌纺织的,昨天晚上设备出故障了,方师傅人呢?"
"方师傅已经离职了。"
"什么?!"电话那头传来惊呼。
还没等他解释,第二个电话又进来了。第三个、第四个...
有客户、供应商、同行企业,甚至政府部门。所有人都在找方德明和他的团队。短短两个小时,总经理已经接了三十多个电话。
秘书推门进来:"老板,外面还有二十个电话在排队,都是找技术部的。"
总经理脸色越来越难看。这些被他认为是"包袱"的老员工,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找?
下午三点,一传真从市工信局发了过来。总经理颤抖着手打开文件,看清内容的瞬间,他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脸色变得惨白如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