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闪电评论 | 民生工程缘何变成面子工程?

0
分享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调查》栏目7月20日晚曝光了“稷山县农村出现高标准公厕‘只能看不能用’”现象,山西稷山县委宣传部今天(7月21日)就此事发布情况通报称,对此,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同时县纪委监委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民生工程的价值,不在“看得见的光鲜”,而在“摸得着的实惠”。 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建设这么多农村新公厕,就是为了让领导检查的时候“看一看”?如果只能“看一看”不能“用一用”,那建设了又是为了啥?这种“建而不用”的怪象,不仅让公共投入打了水漂,更寒了百姓的心,暴露出“面子工程”与民生需求之间的深刻错位。

根据《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农村公厕应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核心是“用得上、常受益”。然而,吉家庄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说法直白得刺耳:平时关闭厕所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这显然与政策精神背道而驰。“重建设轻管护”让民生工程偏离了初心。当地将精力更多倾注于“建”,公厕外观光鲜、设施完备,甚至成为乡村建设宣传的亮点;却在“管”上严重缺位,以“省却清理麻烦”为由长期关闭,令村民“看得见、用不上”,将民生工程异化为“政绩展示品”。

公共服务的本质,是政府通过科学管理满足群众需求,而非将责任推给服务对象。若担心卫生问题,完全可以制定使用规范、安排专人保洁、引入村民共治;若顾虑运维成本,也可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等可持续模式。但当地选择了最省事的“一锁了之”。

打开农村公厕这把“锁”,钥匙在于转变治理理念。必须牢牢守住“民生工程必须惠民”的底线,将“群众是否能用、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核心标准,确保公厕“用得上、管得好”。更为根本的是,要破除“唯政绩论”的误区。民生工程的价值,不在“看得见的光鲜”,而在“摸得着的实惠”。只有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厕、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真正服务于日常生活,才能避免“面子工程”反噬公信力。

一把锁,锁住了公厕的使用价值,也敲响了警钟: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虚功。唯有摒弃“重形式轻实效”的思维,扛起“为民服务”的责任,才能让每一项公共设施都发挥应有作用,让群众在细节处真切感受到治理的温度。紧闭的厕所大门,关死的却是百姓的心门。农村新公厕沦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既“伤财”更“伤心”。(文/郭元鹏)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闪电新闻 incentive-icons
闪电新闻
山东广播电视台资讯首发平台
265485文章数 23658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