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综合自:公开披露/国潮说/投行圈子:
疯狂浪尖的中融信托,今日被一则受贿信息再次登上金融圈热搜。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13年,中融信托通过民生银行太原分行,用12个信托项目向山西交通运输投融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总计155亿元的信托贷款后,以“咨询服务费”的方式将约8550万元资金,转入时任民生银行太原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刘洋控制的账户中。
2020年10月,刘洋案发,他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而被山西警方刑拘。
2021年1月,经手上述融资事项的时任中融信托基础设施及能源产业部总经理助理周柏林,也被警方采取了强制措施。
此后该案经过多达6轮的复杂审判程序,忻州中院裁定:刘洋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处有期徒刑11年,并罚金200万元;周柏林犯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处有期徒刑3年7个月,并罚金100万元。
从这则案例也能看出,当年信托业火的时候,这群信托项目经理能多赚钱。
延伸阅读:信托圈曾经的那些“潜规则”
表面光鲜的信托行业,暗藏一些心照不宣的规则,值得投资者擦亮眼睛:
“资金池”暗流涌动:信托产品名义上独立运作,但部分公司却悄悄将不同来源资金混入统一“资金池”运作。如同把不同河流的水倒入同一个大缸里搅拌,风险暗藏其中,一旦某条“支流”枯竭,整缸水都可能动荡。
“刚兑”潜规则难消:虽然监管三令五申打破刚性兑付,但为维护声誉,一些机构仍心照不宣地兜底。如同走钢丝的艺人,一端挂着“合规要求”,另一端悬着“客户信任”,稍有不慎便可能坠落。这种隐性承诺如同在薄冰上跳舞,终究不可持续。
“包装术”点石成金:部分信托公司擅长“金融化妆术”,将资质平平的项目精心包装成抢手资产。评级机构有时也默契配合,为普通项目贴上华丽标签,如同给灰姑娘穿上水晶鞋,迷惑投资者双眼。
“通道业务”暗度陈仓:一些信托沦为银行的“影子通道”,看似主动管理,实则仅为资金流转提供外壳。如同银行借信托的“壳”,绕过监管投放限制,使信托从“服务者”变成了“过路财神”。
“信息披露”雾里看花:关键风险信息常被模糊处理,或深埋于冗长合同附件之中。如同雾中观花,投资者难以看清项目全貌,等真正触及风险,往往为时已晚。
信托业在华丽外袍下,暗流依然奔涌。投资者需穿透“刚兑”幻影,警惕“包装”魔术,看清“通道”实质,才能在这片看似丰饶的土地上避开暗礁,守护财富。
信托经理的茶壶里煮的,未必都是明前龙井——有时,也有浑水。就像浙江某大城市的水,不管是瓶装水还是自来水,似乎都是“水很深”。
哈哈,扯远了。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性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获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务背包一个。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