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赖清德执意过境,美国务院回应打破惯例,一个措辞让岛内倍感刺眼

0
分享至

7月17日,发言人布鲁斯面对媒体提问时,只用了“岛内高层官员”“过境安排出于便利与尊严”等模糊措辞,既未提及赖清德的名字,也未确认其是否有“过境”行程。

这一反常操作,令台当局措手不及,更让赖清德急于掩盖的尴尬处境彻底暴露。难道美国真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对赖清德“按下了关闭键”?



事实上,赖清德的这次“出访”计划,从一开始就不像是单纯的外交活动。早在6月,岛内绿营媒体不断放风称他将在8月访问巴拉圭、危地马拉、伯利兹三国,并借机两度“过境”美国。

一前一后,分别落地纽约与达拉斯,岛内媒体甚至渲染称“有望与美方高层互动”,为2026年布局。然而,就在热炒之际,美国却突然“踩了刹车”,提前亮明态度:不欢迎政治炒作,不接受“台独”借机碰瓷。



比起以往的“事后回应”,这次美方的提前发声显然打破了惯例。过去,蔡英文等人“过境”美国时,美方一贯低调处理,往往在事件结束后才以“技术管理”名义解释行程,避免引发中方强烈反应。

这一次,赖清德还未启程,美国就主动表态,并且用词极为冷淡。这非但没有为其“抬轿”,反而像是在提前封死赖清德演戏的舞台。

更令人不安的是,美方甚至有意“降格”赖清德的身份。无论是发言人布鲁斯的措辞,还是美国媒体的配合报道,都刻意回避其“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身份,转而使用“旅客”“过境人士”等模糊用语。



这种刻意规避,不仅让岛内绿营颜面尽失,也让赖清德原本想借“外交突破”转移岛内焦点的算盘落空。就在这一切发生前,岛内的局势其实早已风雨飘摇。7月15日,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的民调数据显示,赖清德的不满意度已达44.5%,而满意度则跌至42.9%

舆论“死亡交叉”的出现,是他上任以来的第一次。从民众反馈来看,赖清德在灾后视察中对“台军协助救灾”的回绝,成了压垮其形象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大罢免案”也以失败告终。由绿营主导、针对蓝营民代陈玉玲发起的罢免投票中,虽然同意票高达12160张,远超不同意票的5867张,但因投票率未达25%门槛,而最终宣告失败。

这场政治操作本意在于打压蓝营,却意外暴露出绿营的动员乏力与基层民众的冷淡情绪。更糟糕的是,岛内舆论已开始质疑赖清德是否正“拿百姓的钱为自己买政治保险”。



据多方媒体披露,赖清德此行“过境”美国期间,计划宣布采购波音787客机10架,并与美光、应用材料等企业洽谈半导体合作,甚至不排除参与阿拉斯加天然气管道项目。这些看似经贸活动的背后,是巨额财政支出——由台湾百姓埋单。

美国的态度,显然并没有配合赖清德的“政治秀”。早在2024年,拜登政府就已对赖清德“冷处理”,只允许其途经夏威夷和关岛,严禁其踏足美国本土。



如今特朗普掌权,美国更不愿意为一个“激进台独分子”冒险。尤其在中美关系刚刚出现缓和迹象之际,赖清德的“过境计划”,无异于一颗不定时炸弹。大陆方面反应迅速,态度坚决。

从7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警告,到16日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的表态,再到17日外交部连续发声,72小时内三次强烈抗议,明确指出将采取反制措施。

坚决反对赖清德以任何形式“窜访”美国,并警告美方不得为“台独”分裂活动提供平台。这种密集发声,传递出大陆对赖清德动向的高度警觉与零容忍态度。



不仅是外交语言,具体行动也在同步展开。大陆宣布对8家台军火商实施两用物项出口限制,启动M503航线W121衔接线并部署军警力量加强对东沙、金门等敏感区域的巡航。

种种迹象表明,大陆不仅在外交层面发出警告,也在军事和经济层面做好了应对准备。台海局势的紧张,也波及到了经济领域。



近期,两家日本企业悄然撤出台湾知名百货,虽然表面理由是“市场调整”,但岛内普遍认为是台海局势动荡导致外资观望。资本的脚步最为诚实,连一向谨慎的日企都开始“用脚投票”,说明局势已非台湾政府能轻易掩盖。

更让人玩味的是,岛内“台独”阵营内部也在悄然调整话术。7月18日,赖清德副手萧美琴在记者会上罕见“软化语气”,声称“台湾不寻求冲突,也不会主动挑衅”,并表示“希望维护区域共同利益”。



这番话从一位长期被视为顽固“台独”代表的人口中说出,不禁让人猜测:是感受到压力,还是在为“过境计划”铺路?

这场外交风波真正的转折点,还在于信息的提前泄露。据“联合新闻网”报道,赖清德“出访+过境”的消息原本打算低调处理,却意外被蓝营媒体抢先披露。

这一“提前曝光”直接打乱了绿营的操作节奏,也让大陆有了更多准备时间。对于赖清德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计划外的舆论挫败,更是一次战略上的被动。



特朗普团队的反应也值得关注。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并未对赖清德的“过境”表现出任何兴趣,考虑到中美贸易谈判正在推进,其团队甚至评估是否以“天气原因”为由取消会见。

在岛内,“赖清德能否过境成功”已不再是焦点,真正牵动民心的是:他是否会因此把台湾带入更大的风险中。

台湾经研院已发出警告,若两岸关系持续紧张,2025年GDP恐将出现负增长。而若大陆全面终止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惠台政策,后果将不止于经济层面。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赖清德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处境?在台岛内部支持率不断下滑、外资信心动摇、民众反感情绪升温的背景下,他仍选择在外交舞台上“孤注一掷”,不仅未能挽回局势,反而将台湾推向更为孤立的境地。

赖清德曾试图将“反中”包装成“护台”,用一次次“过境秀”制造存在感和安全感,但现实是,在大国博弈与区域稳定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政治操作只会愈发显得拙劣。美国这次的“冷处理”,不仅是一次外交上的信号释放,更是对台当局的明确告诫:不要玩火,不要错判形势。



简而言之,赖清德这场“过境风波”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如愿。美国不愿配合,大陆强势反制,岛内民意低迷,外资冷眼旁观,赖清德越是执意推进,只会让台湾在风暴中越陷越深。

这场被拆穿的政治秀,也再次提醒世人,台海和平绝非某个政客的“个人表演”,而是关乎百姓福祉和区域安定的严肃课题。

信息来源:
[1]8月窜访中南美并“过境”美国?岛内猜测赖清德将付出多少“过路费” 环球网
[2]国务院台办:正告赖清德当局 “倚美谋独”枉费心机 注定失败 央视新闻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墨兰史书 incentive-icons
墨兰史书
每天更新不一样的历史内容
3653文章数 5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