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丹玮
2025年,第一次上全国两会,由于缺乏经验,前期我一股脑儿写了大量采访策划,期待能大展身手。然而,当真正置身两会现场,我才发现很多想法都难以落地,瞬间陷入了迷茫。
后来,有前辈点醒了我:两会期间,面对海量信息,必须学会在这座新闻富矿中做取舍,千万不要把捡到篮子里的都当宝。这个观点也让我意识到,需要根据不同工作场景,迅速灵活切换工作模式。
在两会报道中,许多知名代表委员因行程安排等原因不接受媒体单独采访,获取他们的独家观点并非易事。因此,人民大会堂前那短短的50米,成了媒体记者的“兵家必争之地”。每次代表委员走过,中外记者便蜂拥而上,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其团团围住,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
我手持拍摄设备挤在其中,那种被人群紧紧裹挟、呼吸困难的滋味至今难忘。也正是那时,我清晰体会到,记者这一职业,不仅考验笔力与脑力,对体力的挑战也不容小觑,每一次采访都是一场全方位的较量。
在两会这个“新闻阅兵场”上,我还有一个感悟是——“敢”字至关重要,要有敢于被拒绝的勇气。我曾想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聊聊“好房子”这一热点话题,但他明确拒绝了我线上和线下的采访请求。不过我没有放弃,打听到他参与小组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后,带着拍摄器材早早来到会场内等候,一直等到他会议结束。他看着我的出现,似乎有些无奈,但最终也接受了采访。
那一刻,我真切地明白了“主动的人先享受世界”这句话的含义。很多时候,敢于开口,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在后续的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在面对各种困难采访时,都能鼓起勇气,勇往直前。
此外,在两会报道期间,每每采访遇到瓶颈,是同事们的经验分享帮我打开了思路;当截稿压力山大时,是后方编辑的全力支持保证了报道质量。每一个精彩的两会报道背后,都是一群人通力合作的结果。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团队的力量,一个人或许能在短期内成为一支队伍,但一群人齐心协力,才能铸就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黄丹玮在全国两会期间现场写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