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修行最妙的不是打坐,而是大众天天错过的一个细节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大念处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虚云老和尚,这位横跨清末民初的一代禅门泰斗,一生修行一百二十载,被誉为"近代第一高僧"。

他曾住持过鸡足山、云栖寺、南华寺等诸多名刹。

座下弟子遍及海内外,影响了整个近现代佛教的发展脉络。

然而,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尊者。

却曾在晚年时对众弟子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你们都以为修行最妙的是打坐参禅。

殊不知真正的妙法,就在你们天天都在做,却天天都错过的一个细节里。"

这究竟是什么细节?为何连那些精进修行的僧众都会错过?

虚云老和尚所指的,到底是怎样的修行密要?

这个看似平常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又如何能成为开悟见性的无上法门?



那是一九五三年的春日,虚云老和尚时年一百一十四岁,正住锡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尽管年事已高,但老和尚精神矍铄,每日依然亲自主持晨钟暮鼓,指导众僧修行。

这一日清晨,钟声刚响,众僧陆续来到大雄宝殿上早课。按照寺院规矩,大众排班而立,准备诵经礼佛。虚云老和尚缓缓走入殿中,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每一位僧众。

突然,老和尚停下了脚步,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位年轻比丘身上。这位比丘名叫明心,是从五台山远道而来的参学僧,为人勤奋精进,每日坐禅不辍,颇得众人敬重。

"明心,你过来。"虚云老和尚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

明心合掌上前,恭敬地向老和尚顶礼:"师父,弟子在此。"

虚云老和尚仔细端详着这位年轻的修行者,缓缓开口:"你来南华寺已有三月有余,每日参禅打坐,从未懈怠。但我要问你,你可曾真正用心体会过,从起床到现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你都做了些什么?"

明心愣了一下,回想着刚才的经历:"回禀师父,弟子天未亮便起床,先是洗漱,然后到禅堂坐香,接着便来大殿上早课。"

"仅此而已?"老和尚的眼中闪过一丝深意。

"是的,师父。"明心有些困惑,不知老和尚为何如此问他。

虚云老和尚摇了摇头,转身面向众僧:"诸位同参,你们每日的功课安排得满满当当,坐香、诵经、拜佛、出坡,看似精进勤勇,但你们可曾想过,真正的修行,其实就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之中?"

众僧面面相觑,不明所以。在他们的认知里,修行就是要通过打坐参禅来明心见性,通过诵经拜佛来培植善根。难道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修行方法吗?

老和尚见众人疑惑,继续说道:"明心刚才说,他从起床到现在,做了洗漱、坐香、上早课这些事情。但他遗漏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这件事他每天都在做,却从未真正留意过。"

"请师父明示。"明心和众僧齐声请法。

虚云老和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明心,你从禅堂走到大殿,用了多少步?"

这个问题让明心更加困惑了:"师父,弟子...弟子没有数过,大概几十步吧。"

"那你在行走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明心低头思索:"弟子在想着待会儿要诵哪部经,还在回想刚才坐香时的境界..."

"你看,"老和尚的声音中带着慈悲,"这就是问题所在。你的身体在行走,但你的心却在别处游荡。你的脚踏在地上,但你的觉知却没有与脚步同在。"

众僧开始若有所悟,但似乎还没有完全明白老和尚的意思。

虚云老和尚缓缓踱步,每一步都稳健有力,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诸位听好,修行的真义不在于你坐得多久,诵得多熟,而在于你是否时时刻刻保持着觉知。行住坐卧,无一不是道场;起心动念,无一不是修行。"



他停下脚步,目光再次扫向众人:"你们每天从早到晚,走了无数的路,迈了无数的步,但你们可曾真正地'走'过?可曾在行走中保持着清明的觉察?"

一位老僧忍不住问道:"师父,您是说行走也是修行吗?"

"岂止是修行,"虚云老和尚的眼中放出智慧的光芒,"行走,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容易开悟见性的修行方法。六祖惠能大师不是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吗?这世间最平常的事情,恰恰蕴含着最深刻的佛理。"

众僧听了,心中既震撼又疑惑。他们从未想过,日常的行走竟然有如此深奥的修行内涵。

这时,虚云老和尚忽然提高了声音:"明心,你现在立即从大殿走到山门,然后再走回来。但这一次,我要你用另一种方式走。"

"请师父指示。"明心恭敬地说。

"你要清清楚楚地感受每一步,知道自己的左脚什么时候离地,什么时候落地;右脚什么时候离地,什么时候落地。心中除了对脚步的觉察,不要有任何其他的念头。"

明心按照老和尚的指示,开始了这次特殊的行走。他小心翼翼地抬起左脚,感受着脚离开地面的那一瞬间,然后缓缓向前移动,再轻柔地放下。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清晰,每一步都是那样的真切。

奇怪的是,仅仅走了几步,明心就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他的心完全专注在脚步上,没有了平时那些纷乱的念头,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

当他走到山门又走回大殿时,脸上已经流露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

"师父,"明心激动地说,"弟子刚才...好像体会到了什么不同寻常的境界。心变得特别安静,特别清明,比坐禅时还要专注。"

虚云老和尚微微一笑:"这就对了。你刚才所体验的,正是真正的禅定境界。不是在蒲团上枯坐,而是在行走中保持觉知。这种觉知,就是我说的那个'细节'。"

众僧恍然大悟,原来老和尚所说的细节,就是在日常行走中保持觉知的状态。

"师父,"一位年长的僧人问道,"为什么行走中的觉知比打坐更重要呢?"

虚云老和尚沉吟片刻,说道:"打坐只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但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以是修行。你们想想,一天二十四小时,你们能坐禅几个小时?但你们行走却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如果能在每一步中都保持觉知,那就是在每一刻都在修行。"

"更重要的是,"老和尚继续说道,"行走中的觉知能够训练你们在动态中保持定力。静中得定容易,动中得定难。如果你们能在行走中保持觉知,那么在面对任何境界时,都能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安定。"

众僧听了,纷纷点头称是。他们开始明白,为什么虚云老和尚说大众都错过了这个细节。因为行走实在是太平常了,平常到人们完全忽视了它的修行价值。

这时,虚云老和尚又说道:"行走时的觉知,不仅仅是感受脚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觉知,来观察自己的心。当你专注于脚步时,你会发现心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原本散乱的心开始集中,原本昏沉的心开始清明。这就是'定'的境界。"

一位年轻的沙弥好奇地问:"师父,如果我们在行走时都这样专注脚步,会不会影响其他事情?比如看路,比如听指示?"

虚云老和尚慈祥地看着这位沙弥:"这个问题问得好。真正的觉知不是封闭式的专注,而是开放式的觉察。当你对脚步保持觉知时,你的六根依然清明,该看的能看到,该听的能听到,但你的心不会被外境牵走。这就是'觉而不迷'的境界。"

众僧听了,更加佩服老和尚的智慧。他们开始理解,原来修行不是要脱离生活,而是要在生活中保持觉知。

虚云老和尚见众人若有所悟,便说道:"今天的早课就到这里。我给你们布置一个功课:从现在开始,每当你们行走时,都要保持对脚步的觉知。不管是去斋堂吃饭,还是去茅棚方便,都要清清楚楚地感受每一步。一个月后,我再来问你们的心得。"

众僧齐声应诺,心中都充满了对这种新修行方法的期待和好奇。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一位从外地来的参学僧忽然站起来,质疑道:"老和尚,您说行走比打坐更重要,这与祖师们的教导是否相违背?佛陀不是教导我们要通过禅定来开悟吗?您这样说,会不会误导众生?"

大殿中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虚云老和尚面对质疑,神色平静,没有丝毫动怒。他慢慢转身,目光深邃地看着那位参学僧。

虚云老和尚静静地站在那里,良久没有说话。大殿中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众僧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流动。这位一生修行、证量高深的禅门泰斗,面对如此直接的质疑,究竟会如何回应?

老和尚缓缓开口,声音虽然不大,却似乎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你问得好。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今日讲法的核心所在。"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深不可测的光芒,"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开悟,你们可知道,他在那一刻正在做什么吗?"



众僧面面相觑,这个问题似乎从未有人深入思考过。

那位质疑的参学僧也愣住了,显然没有预料到老和尚会反问这样一个问题。

虚云老和尚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你们可知道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下的真正心法是什么?

为何六祖惠能大师能够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顿悟见性?

这一切的答案,都与我刚才所说的那个'细节'有着直接的关系..."

话说到这里,老和尚忽然停住了,目光扫视着众人期待的面孔,嘴角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

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寂静中,仿佛连空气都在等待着那个震撼人心的答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