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船,厦门。
行驶在厦门水域的帆船。
一艘渡船驶离厦门。 1900-1910。
远望鼓浪屿。 1870-1900。
鼓浪屿全景,1900年。
鼓浪屿全景,1900年。
鼓浪屿上的美国领事馆。鼓浪屿上的第一座欧洲风格建筑。1870-1900年。
1866年第一任由美国政府委派的专任领事李让礼(General LeGendre)抵达厦门。1871年,通过与清朝当局协商,李让礼得到三丘田码头附近的地块。1893年美国开始建造其驻厦领事馆,在紧邻海滨的地方建成一座二层高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鼓浪屿,高处多是西式建筑。1870-1900年。
鼓浪屿,从高处俯瞰,树木不多,岩石多裸露。1870-1900年。
从高处俯瞰鼓浪屿。
外国传教士墓地。
卡斯泰尔斯・道格拉斯(Carstairs Douglas),1830 年生于苏格兰,1855年来到中国,在厦门地区传教,曾担任1877 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新教传教士大会的主席。1877年在厦门去世。他还是一位语言学家,编写了《厦门白话方言汉英词典》。
鼓浪屿英华书院,1901年。英华书院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施敦力约翰在1843 年创办。
约翰・奥特博士与厦门的学生们。1901年。
Dr John Abraham Otte(1861-1910),一位(荷兰裔)美国传教士、外科医生、医师、传道者、教师、建筑师兼木匠。
厦门鼓浪屿的希望医院,由约翰・奥特医生创办,于 1898 年 4 月开业。如今它是厦门市第二医院。
奥特医生坐在人力车上。
奥特医生和两名中国男子在他的船上。
一名抢劫犯的头被割下放在木箱里,鼓浪屿。1902年。
鼓浪屿,房屋与巨石。
巨石嶙峋,一处房屋建在巨石之间,鼓浪屿。
鼓浪屿。
厦门鼓浪屿赛马场。1870年。
鼓浪屿俱乐部会所(Kulangsu Club House)。1870年。
厦门海边的渔民。
厦门中国城,1870-1900。
几名外国人在风动石下野餐,下面是两顶轿子。1870-1900年。
此石在鸿山北麓白鹿洞寺下,在当时是一座出镜率非常高的景点。许多西方摄影师纷纷慕名前来拍摄留影。清末在厦门居住二十五年的美国归正教会牧师腓力普·威尔逊·毕所著《厦门方志》第十六章第五节《虎溪岩》有关于风动石的记载:“风动石——离这些寺庙不远,沿着小路有块奇石,本地人称它为风动石,即风吹会动的石头。这块石头长50呎,高20呎,厚15呎,重几百吨,迎风招展矗立在另一块岩石的边沿,它平衡得轻轻一推就能摇动它,一阵劲风也能让它摇撼。“
这块风动石在1908年,被一群登岸的德国水兵推倒,滚入山下不远处的某姓花园外,厦道刘庆汾镌“风动石”三字于上以存其绩。后园废,石竟被当建材使用,再无踪迹。
一名男子抓着一条蟒蛇的尾巴,厦门医院。1890-1910年。
轮船停靠在厦门的一处码头旁,还有一些渡轮。1890-1910年。
厦门一处海滩。
载有乘客的渡轮,位于厦门的河口处。1890-1910年。
从厦门澳仔海滩看到的厦门外港。1901年。
英国长老会(E.P.M.)厦门教区的华人牧师们。
厦门的妇女和儿童在女子医院用餐。1902年。
厦门女校中的安海女子。 1900-1910年。
厦门女学生。 1900-1910年。
土楼,厦门集美林坑。
水轮驱动自动舂米机,厦门同安。
同安关隘上的客栈。
厦门同安文笔塔,明万历年间造的石塔。
同安一处河边码头。
同安河上,船只在浅滩中航行。
同安一座老桥,桥墩之间建有房屋,如同廊桥,但中间又有隔断。
照片出自麦克斯韦家族(Maxwell Family)照片集,这些照片由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中文名马雅各,台湾的“医学宣教之父”。)和他的儿子John Preston Maxwell (1871-1961,中文名马士敦,著名的医生)拍摄、购买或委托他人拍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