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蜀汉后期,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名字多半是姜维吧?毕竟他继承诸葛亮的衣钵,九伐中原,悲壮得很。但是呀,在姜维扛大旗之前,蜀汉军界其实有个更关键的人物——吴懿。这人吧,历史存在感不高,可你要是细扒《三国志》里的蛛丝马迹,会发现魏延死后,军权实打实握在他手里。王平?姜维?那会儿真就是给他打下手的小弟。
![]()
一、《公文上尚书》里的猫腻:谁是C位?
先看个细节。诸葛亮北伐时,不是被李严坑了一回嘛?粮草没跟上,北伐泡汤了。老诸葛气得联合群臣弹劾李严,写了篇《公文上尚书》。这表文的签名顺序可有讲究——刘琰、魏延、袁綝、吴懿、高翔……后面才是吴班、杨仪、邓芝、费祎这些人。
等等,王平和姜维的名字呢?压根没上榜!为啥?地位不够呗。古代联名上表,排名就是权力座次。魏延排第二,吴懿紧跟其后排第四(前俩刘琰、袁綝是文官)。魏延一死,吴懿可不就顺位成了军界头牌?
有人问,吴懿凭啥啊?他是国舅爷啊!妹妹是刘备的穆皇后,标准的皇亲国戚。但你要以为他只是靠关系,那就错了!
![]()
二、街亭之战的“意难平”
街亭之战前,诸葛亮开会讨论先锋人选。一堆人嚷嚷:“该让魏延、吴懿这种老将上啊!”结果诸葛亮力排众议选了马谡……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蜀汉痛失战略要地。
《三国志》里那句“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特别扎眼。宿将啥意思?经验丰富、能打硬仗的老将!公元228年这会儿,魏延是征西大将军,吴懿是左将军,俩人军衔几乎平级。结果诸葛亮宁可用“纸上谈兵”的马谡也不用他俩,你说吴懿心里憋不憋屈?
然后呢?魏延死后,吴懿直接升车骑将军,接手汉中都督。汉中可是蜀汉命门啊!北拒曹魏的桥头堡,常年驻军三万以上。吴懿手握兵符,实权拉满,妥妥的军方一哥。
![]()
三、王平姜维:给大佬递工具的小弟
这时候王平在干啥?汉中之战时,王平在吴懿手下当副将。后来王平守汉中出名,那都是吴懿死后的事儿了。至于姜维?更惨——刚从曹魏投降没几年,在成都练级呢!车骑将军吴懿开会时,姜维估计连前排板凳都坐不上……
有人觉得姜维是诸葛亮嫡传,地位应该很高。但现实是,诸葛亮生前只让姜维管练兵(“典军事”),核心军权压根没交给他。吴懿这种根正苗红的老资历,才是诸葛亮死后稳定军心的定海神针。
![]()
四、为啥史书对吴懿轻描淡写?
说起来也挺冤。吴懿这人吧,战绩不差,性格还低调。你看陈寿写《三国志》,把他和魏延、杨仪塞进同一卷,传记才两百多字,连他哪年死的都没提!反倒是王平、姜维的戏份更足。为啥?
我猜啊,第一,吴懿死得早(大概公元237年),没赶上姜维北伐的高光时刻;第二,蜀汉后期史料本来就少,陈寿写书时,好多档案都丢了。再加上吴懿不搞事情——魏延闹脾气被砍头,杨仪作死自杀,他呢?安安稳稳守汉中,自然没啥“爆点”可写……
不过话说回来,诸葛亮不用吴懿打街亭,是不是怕他功劳太大压不住?毕竟国舅+宿将+兵权,万一成了司马懿第二咋办?嗯……细思恐极。
![]()
吴懿死后,汉中都督才轮到王平,姜维更是熬到费祎遇刺才真正掌兵。这么一看,蜀汉后期军界的权力交接,根本不是“诸葛亮传姜维”那么简单。那些藏在史料缝隙里的名字——比如吴懿——才是承前启后的关键。
然后呢? 蜀汉终究是没了。但每次翻史书到这儿,总忍不住想:要是街亭用了吴懿,要是他多活十年……嗯,历史没有如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