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列研究的前面,我们分析了谷歌打造世界级产品的前2步——“基于科学洞见的创新”、专业化深耕与成长战略等。接下来,我们看谷歌的第3步,即进入巨头期的谷歌,是如何巩固其产品、技术与企业的。
![]()
建设产品矩阵——从“花朵”到“花束”
据斯蒂芬•李维(Steven Levy)在《Google总部大揭密》中记述:
有些人认为谷歌前前后后只靠一招走江湖,除了搜索和广告之外,变不出其他花样。对此说法,布林和其他高阶主管相当在意。Google辩称,它的活动是全方位的,收购企业、开拓新领域,都是在构建一个更大的谷歌生态圈。[1]
因此,进入产品、企业扩张期的谷歌,在不断拓展自身产品的同时,依托谷歌广告这一“印钞机”的支撑,开启了大规模收购、投资的进程。
虽然,这也是Magnificent 7(“美股七巨头”)快速成长阶段采取的共性方法,但谷歌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CB Insights 2016年报告,在2001 年到2016年这个时段,谷歌就已经进行了近 200 次的收购,其中2014 年达到顶峰,仅在第二季度谷歌就收购了十多家公司,远远领先于那一年其它科技巨头的收购规模。[2]
谷歌的收购首先反映了其管理者的敏锐判断力。据分析,十大最出色的收购谷歌就独占 4 席。
![]()
其次在收购尽力形成双赢、闭环、协同效应。对此,谷歌的名言是:“我们已经让一千朵花绽放了,现在我们想要的是一束和谐的花束”。[4]
![]()
以谷歌2个最为成功的收购项目——安卓手机、YouTube看:
收购Android时,谷歌已经有一个活跃的移动电话部门,通过安卓,谷歌要“努力要把Google嵌进全世界的智能型手机里,其主要方式是创造一些像Gmail、Google地图、尤其是搜索产功能的应用程序式产品。而在用户从桌面电脑解放出来以后,苹果的iPhone正好是这些应用程序发挥功能的大好平台。”[5]
而收购YouTube:“在Google的良性管理之下,YouTube可以继续扩大观众和文化展现,而不必太过担心盈亏的问题。
“对于这套系统该如何获利,我们现在可以花更多时间去规划,但我们的重点是放在更大的成长,争取更多的用户和更好的使用体验。”[6]
建设“开放平台”
迄今,谷歌公司在“开源”方面的先行者地位、影响力依然是被公认的,对全球开发者、“开源圈”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
对此,施密特的评论是:传统管理思考方式“要求针对竞争对手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然后关闭城门,严防死守,把消费者索进你的封闭领地……(但是)选择了开放,你虽然放松了控制权,却换来了规模和创新”——显然,“开放”依旧是出于谷歌的“成长思维”。
开放无关道德。施密特说:只要有利于企业的业务扩张、为企业带来道德光环、吸引创意精英,就可以把开放当作一种战略措施。
在谷歌,通常最推崇开放模式,但也有例外情况,主要是:如果你的产品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中,那么你无须公开你的平台,也可以快速成长(“成长思维”)。
反之,如谷歌对搜索匹配算法等保密,对搜索引擎的大环境就是有利的。
![]()
再如,谷歌2005年收购安卓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对当时规模尚小的安卓,谷歌内部对其是否开发是众说纷纭的,而布林则力主开放。
因为安卓系统的开放可以帮助谷歌在四分五裂的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中实现快速的扩张。最终,安卓的开放,不但实现了惊人的发展,也对谷歌搜索引擎的使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谷歌实现了向移动端的转型。另一方面,同一时期苹果手机则采取了封闭式的iOS系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7]
因此,两条路都是“康庄大道”,具体实施要取决于企业当时的情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