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7月15日,《山西经济日报》迎来了创刊40岁生日。
犹记得,从创刊之初仅仅是四开四版小报的《山西经济信息报》,到同年8月26日更名为《山西经济报》,从1986年10月从“小报”升级为对开四版的“大报”,到1993年正式更名为《山西经济日报》,“她”不再仅仅对信息进行集纳、分类及简单处理,而是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
犹记得,从最初由四部门主办,到1993年成为省政府机关报,再到2003年划归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她”于变化中计深远,完成自己破茧成蝶的蜕变;
犹记得,从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山西再涌开放潮》,到1997年的《漳电股票发行第一天》,到2005年的《运城要造飞机了》,再到2025年的《全民阅读大会》,“她”用一篇篇精彩的稿件、一次次深入的调研、一场场精心的活动,持续传递着丰富的资讯、宣传着市场的功能、助推着行业的发展;
犹记得,从早期的盐业调查、汾河治理,到省内田间地头、矿企车间,再到国外商务活动、展销推介,经济报人的脚步从省内各地走到了世界多国,并把最新鲜的资讯、最真实的动态、最前沿的观察、最生动的故事,及时呈现给我们的读者。新闻人践行的“四力”,“她”给出了一以贯之的答案;
40年风云激荡,40年笔墨春秋。在“她”40周岁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用笔尖记录时代、以目光见证发展——40年见证《山西经济日报》报道的力量”栏目,撷取40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瞬间,聚焦每一个定格的光影,放大为山西经济砥砺前行的注脚。让我们以报为史,重温那些改变山西的故事,致敬每一位时代的书写者,更激励你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晋彩”华章。
导读
李跃祥:改革基因从未改变 李勤:开拓的勇气与热忱始终如一 樊林奎: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赵冰峰: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辛文峪:什么是记者最大的价值所在1985年
![]()
李跃祥
|改革基因从未改变
1985年7月15日,《山西经济信息报》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带着为全省改革发展鼓与呼的初心使命,于省城太原破土而出。
那一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由农村体制改革开始转向城市体制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方兴未艾。在这历史节点,由省计委、省经委、省财政厅和省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山西经济信息报》在山西新闻版图上标定特殊的坐标。
这份由时任省委副书记王克文题写报头、著名经济学家马洪亲笔书写贺词、时任副省长阎武宏亲拟创刊文章的报纸,从策划筹备之日起,就被寄予厚望、委以重任。
作为报纸创刊元老之一的李跃祥,回忆起那段鎏金岁月,笑纹里漾着40年前的光影。那时刚大学毕业,他被分配至省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不久,便加入报社筹备组。“采访、写稿、画版、跑印刷厂……每出版一期报纸就要带着版样跑印刷厂好几趟。有时为了跟版付印,在印刷厂工作到凌晨,直到新报下机。手捧带墨香的报纸,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1985年8月26日,第一任总编辑高纲伦与社长程在德接过办报大旗,《山西经济信息报》正式更名为《山西经济报》。李跃祥记得,当时,编委会的“顶配”阵容曾让整个省城新闻界瞩目:先后有阎武宏,吴达才、王茂林等多位省级领导担任编委会主任,40多个厅局主要领导担任编委。高规格的编委会,保证了报纸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那个时代,《山西经济报》充满改革锐气和朝气。既报道体制改革,又研究经济动态,努力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新鲜的新闻实例,常获省领导亲笔批示和表扬肯定。《山西经济报》乃至后来更名的《山西经济日报》,成为省委、省政府领导观察全省经济发展独特的‘窗口’。”
李跃祥告诉记者,1990年7月15日,《山西经济报》迎来创刊五周年,编辑部举办书画联谊会,时任省领导王森浩、王茂林等题词,时任副省长发来贺信;1992年,报社由原来四个单位主办,增加省政府办公厅作主办单位;1993年,《山西经济报》正式更名为《山西经济日报》,肩负起省政府机关报重任……
1992年,29岁的李跃祥任副总编辑。2003年调离时,时任常务副总编的他带走一摞报纸和一箱读者来信,这些有温度的文字,与他后来担任《人民代表报》社长兼总编时的履职笔记交织,书写着新闻人的奋斗经历。
2025年盛夏,《山西经济日报》迎来40岁生日。李跃祥感慨不已:“如今记者用无人机航拍,用大数据分析,采编条件日益更新,但对真相的敬畏,对真实的追求,如同经济报人血液中的改革基因从未改变。”
李跃祥的奋斗历程与《山西经济日报》的发展方向在几十年间重合,见证了山西经济的腾飞与转型。从创刊之初的艰难探索,到发展过程中的不断革新,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经济报人的心血与智慧。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不仅记录着山西经济的每一次脉动,更为改革发展忠实记录、呐喊助威。
李跃祥说,岁月淬炼的,不仅是泛黄的报纸,更是“为时代立传”的新闻理想。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薇
1986年
![]()
李勤
|开拓的勇气与热忱始终如一
“1986年10月10日,《山西经济报》由创刊之初的四开四版小报改为对开四版胶印报。时任副省长阎武宏发来贺词,祝贺我们扩大版面的同时,提出了要把报纸办得更富有经济特色,更有深度、更有活力的更高要求。”虽然回忆的是39年前的事情,可李勤对这些细节如数家珍,言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自豪。
今年已87岁高龄的李勤是《山西经济日报》的元老。记者见到他时,心里还是暗暗有些吃惊:有些花白的头发一丝不苟地梳着偏分,发际线完全没有后移的迹象;身材精瘦的他步伐稳健,面部皮肤细腻白皙,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微微泛着光泽,只有眼角能看到些许皱纹;在和记者交谈时,他逻辑清晰、思维敏捷、沟通顺畅……这些特征叠加起来,让人不得不感叹,这哪里是位快90岁的老人!
“我是1985年初调入报社,担任常务副总编,主持报纸出版工作,1998年初担任总编辑,到2002年6月退休,在报社整整干了17年。”李勤微笑着说。
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李勤,身上凸显着那一代人的浪漫理想主义和现实生活中努力奋斗的紧迫感。这种寻变的勇气与开拓的热忱恰恰与当年刚刚“破土”如幼苗一般的《山西经济报》不谋而合。
从“小报”升级为“大报”后不久,经省领导批准,由省计委、省经委、省财政厅和省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四个主办部门联合省物价局、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省税务局、省商业厅等40多个厅局,在太原市迎泽宾馆举行了《山西经济报》编委扩大会议。会议成立了由时任副省长阎武宏为主任编委,省计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主要领导同志为副主任编委,省级主要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任编委的《山西经济报》编辑委员会。
会议还对改刊后的《山西经济报》重新进行了定位:“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搞好新闻改革,继续发扬自己的经济特色,增大信息量,延伸报道内容,增强探索性、知识性,在加强经济政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宣传的同时,介绍城乡市场动态,传递经济信息,定期公布全省经济综合资料,组织讨论经济社会生活中产生的重大问题和趋向,反映群众呼声要求。”
距离那次会议已经过去很久了。记者请李总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些年《山西经济日报》的精神内核,他几乎没有思考就脱口而出:“与时俱进,经济报的成就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在李勤看来,不论身处怎样的平台,新闻媒体能够接受各种新事物,同时也能观察到“新”事务背后闪烁着的我们国家社会历史文化“不变”的内核,这正是报社应该努力的核心。“我们《山西经济日报》这张报纸刊发的稿件代表了报社的文化,代表了报社的姿态,也代表了报社在发展历程中与时俱进的一种精神。事实上,这也就是人类可贵的进取精神。”李勤微笑而自信地说。他身后,午后阳光洒在阳台的窗户上,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蕾
1987年
![]()
樊林奎
|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6月14日下午,我见到了晋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党组书记、主任,二级巡视员樊林奎。虽然时间已跨越38年,但讲起1987年10月2日《山西经济报》头版刊发的《发人深思的“承包”官司》时,他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稿件采写的全过程。看着手机里这篇稿件的照片,他嘴角浮现出笑意,仿佛又变回那个年轻记者:“当时我们可是当了回‘地下工作者’。”
1987年,樊林奎刚从山西财经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报社担任记者。那年9月底,报社收到读者来信,反映了临汾外贸肉联厂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于是,他和时任总编室记者马正(原山西经济日报社常务副社长)“悄悄”前往临汾进行采访。到达临汾,他们住进了一家小旅馆,没有和肉联厂的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也没有通知当地记者站。肉联厂上级主管部门得知消息,希望不要刊发这篇稿件,但联系到樊林奎和马正时,采访已经完成。樊林奎说:“我和马正借口急着赶回太原,拒绝了他们的盛情款待。”他们回到太原的第二天,《发人深思的“承包”官司》和评论《万万不可“因噎废食”》就在《山西经济报》头版刊发。
“这是一起在临汾曾引起轰动的官司,它反映了承包经营中的一种‘现象’。对此,笔者只想客观地奉献给那些渴望了解改革,热心探索承包的人们,让他们给予公正的评价。”樊林奎和马正在文中写道。由于当时正处于改革探索期,稿件刊发后,不少企业职工、政策研究专家来信,对此事进行评价性讨论,也分享了对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新观点。随后,报社为此开设专栏,让读者各抒己见。
当时还是初入新闻行业的年轻记者,看到稿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樊林奎十分振奋:“《发人深思的“承包”官司》见报后,临汾地委高度重视,邀请了报社常务副总编、临汾地区经贸局和企业负责人就这件事举行座谈会,统一思想。最终,承包人的名誉得以恢复,奖金也得到兑现。”1988年,《发人深思的“承包”官司》荣获“山西好新闻奖”。
樊林奎以报社为职业生涯的起点,从业17年间,他从记者、专版部副主任、城乡经济部主任、广告部主任、总编辑助理到副社长,“每个岗位都是全新的挑战,每一次角色转换都带来新的成长与突破。”回忆起在报社的岁月,樊林奎感慨万千。
2004年,樊林奎调整工作,从山西经济日报社调任至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后,先后担任晋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晋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等。樊林奎说,在报社工作期间积累的各种经验让他受益良多。
四十载笔耕不辍,万千字使命在肩。“愿山西经济日报社在新征程上,继续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樊林奎说。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姚雅馨
1988年
![]()
赵冰峰
|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1988年3月15日,《山西经济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赵冰峰采写的一篇《今日个体户》的稿件。在那个年代,年轻人到底是应该进入工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走向社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作为经济类报纸,《山西经济报》率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强烈社会反响。
赵冰峰退休后这几年我们常有联系,他爱看NBA,我们常常在微信里聊聊共同喜欢的球星库里,有时周末也会小聚,他总爱给我回忆报社的一些往事——没想到,这次正式采访,竟又将话题引回了他职业生涯闪耀的起点。
1987年7月,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赵冰峰被分配至报社。此后近40年,他辗转农业财贸部、农村部、广告部等多个部门。他于1998年1月被任命为社长助理,同年4月被上级主管部门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任命为编委(副处级),2004年3月被任命为山西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那篇文章是记录一个时代觉醒的报道。个体户在当时是个时髦词。”老同事见面,不用过多寒暄,我们直奔主题开始了这次采访。改革开放浪潮中,体制外的创业者冲破传统观念,用灵活的商业头脑搅动市场。当赵冰峰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各地对个体户的报道后,决定将目光投向太原东安路综合市场——那里摊位林立,丰富的商品让市场充满活力,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与摊主们高低起伏的吆喝声相互交织,正是个体经济蓬勃生长的缩影。
为写好稿件,赵冰峰骑着自行车往返市场数十趟。他记得,第一个采访对象是24岁的韩丽萍。这个经营皮包生意5年的姑娘,腼腆中透着果敢:“干个体也是事业,要我在国营工人和个体户之间选,我肯定选后者!”还有道口胡玉烧鸡店的真材实料、粮商钱富宝的诚信经营……细致认真的采访之后,赵冰峰把这些鲜活的故事,最终化作成为了一篇见证时代的报道。
“那时跑金融口得‘过三关’,算盘要打得响,政策要背得熟,还得会察言观色。”赵冰峰笑着说。23岁的他拿着纸笔穿梭街巷,收获的不仅是素材,更是许多被采访者“头回见记者”的自豪感。这些认可,让他从此将新闻理想深植于心。
《今日个体户》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党和国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让个体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成为了激活市场的驱动力。
回望在报社工作的近40年光阴,赵冰峰感慨万千:“我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这里,虽然中间有很多机会,但我一直坚守初心,从不后悔当一名记者。如今看到报社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焕发生机,很欣慰。”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身上,与案头的旧报纸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业飞
1989年
![]()
辛文峪
|什么是记者最大的价值所在
在报社资料室翻阅40年的《山西经济日报》合订本,一份泛黄的报纸上,一篇题为《贵粟新疏》的稿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当寻访到它的作者——山西经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辛文峪时,他感慨道:“这篇稿件的刊发,是当时报社锐意进取、敢于发声的一个缩影。”
辛文峪回忆着,当时他是农村部主任,稿件从采写到见报,凝聚了他和时任副总编丁民等同仁的心血与勇气,体现了报社在特定历史时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担当。“那确实是报社一段充满活力、勇于突破的‘黄金’时期。”辛文峪眼中闪烁着光芒,“大家意气风发,不断寻找突破点,刊发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报道。”
当记者问到《贵粟新疏》的标题灵感时,辛文峪作了简要题解:灵感源于西汉晁错的《论贵粟疏》,意在借古喻今,为当时的“三农”困境鼓与呼。这份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敢于表达的精神,正是那个时代报社风貌的写照。
真正赋予《贵粟新疏》时代重量与勇气的,是辛文峪亲历的20世纪80年代末的“三农”困境。作为多年从事“三农”工作、主管报社农村部的资深报人,他目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承包制实施后释放的巨大活力,正被粮食价格“双轨制”所影响。同时,“无工不富”的政策导向掀起“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乡镇企业热潮。这些正是这篇稿件的采写背景。
当时,理论界与相关部门并非对此无察,但“有看法没办法”,公开批评者寥寥。说到这里,辛文峪自豪地说:“当时报社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同仁,大家经常为了一个选题、一个观点激烈讨论,碰撞思想火花。那种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和并肩作战的情谊,至今难忘。”
谈及在报社的岁月,辛文峪充满感激。“《山西经济日报》给予我最重要的收获,远不止是一份工作。”他表示,首先是提供了一个观察时代、参与变革的广阔舞台。从静乐县、忻州地委到调入报社,尤其是长期分管农村报道的经历,让他得以将深厚的“三农”情结转化为服务社会的专业力量。“在报社工作期间,我能够深入一线、倾听民声,将所见所闻所思,通过专业笔触传递给决策者和公众,为农民说话、为发展建言,这才是记者最大的价值所在。”
站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的新起点上,辛文峪对报社的未来充满期待:他希望年轻一代的记者编辑传承好报社“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基因,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辛文峪深情地说:“报社是我职业生涯中重要的舞台,也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衷心祝愿报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机遇、再创辉煌,为山西的转型发展贡献更强大的媒体力量!”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刘迎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