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40正青春 | 笔尖记录,目光见证!致敬时代书写者!(五)

0
分享至



编者按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7月15日,《山西经济日报》迎来了创刊40岁生日。

犹记得,从创刊之初仅仅是四开四版小报的《山西经济信息报》,到同年8月26日更名为《山西经济报》,从1986年10月从“小报”升级为对开四版的“大报”,到1993年正式更名为《山西经济日报》,“她”不再仅仅对信息进行集纳、分类及简单处理,而是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

犹记得,从最初由四部门主办,到1993年成为省政府机关报,再到2003年划归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她”于变化中计深远,完成自己破茧成蝶的蜕变;

犹记得,从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山西再涌开放潮》,到1997年的《漳电股票发行第一天》,到2005年的《运城要造飞机了》,再到2025年的《全民阅读大会》,“她”用一篇篇精彩的稿件、一次次深入的调研、一场场精心的活动,持续传递着丰富的资讯、宣传着市场的功能、助推着行业的发展;

犹记得,从早期的盐业调查、汾河治理,到省内田间地头、矿企车间,再到国外商务活动、展销推介,经济报人的脚步从省内各地走到了世界多国,并把最新鲜的资讯、最真实的动态、最前沿的观察、最生动的故事,及时呈现给我们的读者。新闻人践行的“四力”,“她”给出了一以贯之的答案;

40年风云激荡,40年笔墨春秋。在“她”40周岁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用笔尖记录时代、以目光见证发展——40年见证《山西经济日报》报道的力量”栏目,撷取40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瞬间,聚焦每一个定格的光影,放大为山西经济砥砺前行的注脚。让我们以报为史,重温那些改变山西的故事,致敬每一位时代的书写者,更激励你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晋彩”华章。

导读

王龙飞:脚下沾多少泥土 笔下就沉淀多少真情 巩国强:以专业洞察领略经济发展新精彩 尚晋生:里程碑式的跨越 同心奋进的情谊 李卫中:在创新中创业 在有为中有位 崔晓农:与山西经济共脉动的新闻人生
2005年



王龙飞

脚下沾多少泥土 笔下就沉淀多少真情

在山西经济日报社,产业经济新闻部主任王龙飞是目前在岗人员中,社龄最长之一的“老经济报人”。他用30余年的新闻生涯,将专业精神镌刻进这份报纸的“行距”里,成为激励年轻一代奋勇前行的一个标杆。

2005年1月7日、8日、9日,《山西经济日报》连续3天在头版刊发了由王龙飞采写的《退耕还林与农民零距离接触》系列报道——《农民笑了》《农村活了》《农业绿了》。这三篇报道以三幕生动的时代切片,勾勒出退耕还林工程在三晋大地结出的丰硕成果。

提起当年这组反响强烈的报道,令王龙飞回忆起当年那段深入基层的采访经历:“2004年12月,我与省林业厅一行人,驱车奔波了10天时间,走访了临汾市的大宁、隰县、永和,离石市的石楼以及晋中市的灵石、榆次等县、区,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感到,退耕还林的确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有效地解决了林粮矛盾、林牧矛盾,找到了调动农民与林业部门积极性的结合点。”

穿行在吕梁山的沟壑间,王龙飞见证了政策落地的艰辛与成就。基层林业站技术员手把手教农民科学植树,乡村干部逐户协调林地管护责任,农户从最初的观望抵触到主动参与,点滴细节汇聚成推动绿色变革的磅礴力量。当记者将这些故事转化成文字后,《农民笑了》里的增收喜悦、《农村活了》中的产业新生、《农业绿了》中的生态蝶变跃然纸上,为读者生动描绘出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乡村命运的秀美画卷。

回想当年,采访中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依然历历在目。

泥土的气息,带来的是最鲜活的素材。在基层采访中,王龙飞亲眼目睹了曾经贫瘠的坡耕地披上绿装,亲耳听到农民们对政策发自内心的称赞,亲身感受到了乡村因退耕还林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这些源自一线的真实见闻,摒弃了空洞的口号和生硬的表述,凝聚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读者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新绿,听到了农民欢快的笑声,触摸到了农村发展的强劲脉搏。

这组报道的诞生,不仅是对政策成效的生动诠释,更是王龙飞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坚守一线采访的初心见证。它印证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新闻真谛,也让《山西经济日报》的笔触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基层脉搏共振。

在吕梁山的采访过程中,王龙飞不仅记录了退耕还林的显著成效,也关注到工程推进中的困难与挑战:部分农户对政策仍存疑虑,林木管护技术亟待提升,后续产业发展尚需加强……这些真实情况的发现与思考,切实发挥了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建言作用,为政策的优化完善提供了来自基层的视角。

当新闻工作者真正扎根基层,用双脚丈量土地,让鞋底沾满泥土,才能触摸到最真实的时代脉搏,书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报道。王龙飞表示,40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经济报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闻无捷径、唯有下苦功”的职业信条,才会有新一代经济报人前赴后继地在经济专业深度报道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2006年



巩国强

以专业洞察领略经济发展新精彩

报纸是时光的摆渡人,用文字搭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翻看过去的一张张老报纸感觉很特别,好多经历一一浮现在眼前。”现任山西经济日报社总编辑的巩国强在报社工作的30多年间,始终没有离开采编岗位。30余年的采编生涯不仅是个人职业坚守的见证,更折射出一份专业经济类媒体的成长轨迹。

在巩国强看来,专业性是《山西经济日报》安身立命的根本。所谓专业,不是简单地写就一篇“小作文”,而是凭借长期的采访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结合判断评估及预测的能力,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不仅是让读者看罢稿子之后一个“不错”的评价,更应该是让读者看过之后有足够的“嚼头”和回味。

2006年12月29日在《山西经济日报》头版刊发的由巩国强采写的《山西优势有望造就“中国价格”》,新闻点就是一个会议。

2006年的山西公路煤炭交易会,在普通人的眼中或许仅是一条常规会议新闻,但经记者的深度挖掘,却成为解读山西煤炭产业战略价值的重要切口。

从当天股市煤炭板块的变化,到会议主办方有形无形的收获;从国家政策的微妙调整,到煤炭产业市场化的大势所趋;从山西优势资源的数据分析,到未来撬动市场行情的重要力量……这篇报道突破会议程式化框架,将股市波动、政策风向、产业数据等多维信息编织成网,以煤炭交易为“点”,延伸出山西能源产业升级的“链”。这种将微观事件置于宏观经济坐标中的报道方式,不仅展现了山西煤炭产业的资源优势,更前瞻性地预见了市场化改革浪潮下区域经济话语权的重塑。

此稿荣获“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优秀奖”,印证了专业深度报道在信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已经过去10余年,《山西优势有望造就“中国价格”》的报道内核仍具有一些现实意义。稿件对山西煤炭定价权的探讨,与当下山西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不谋而合;对市场化机制的关注,也与国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部署形成呼应。

巩国强回忆,这段时间,他经常想起在报社工作过的三位主任,即刘建国、屈建龙、杨崇德,他们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工作方法和风格不同,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他们或严谨务实,或锐意创新,或沉稳厚重。巩国强说:“我在他们身上收获极大。我想说的是传承,四十年的历程,四十载的进步,每一代经济报人都把宝贵的经验潜移默化地刻入这张报纸。正是这种接续努力,才为报社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巩国强表示,四十载风雨兼程,《山西经济日报》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深情回望,更是向未来征途的激昂宣言。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2007年



尚晋生

里程碑式的跨越 同心奋进的情谊

至今,尚晋生仍记忆清晰。

2004年4月,在山西日报社采编部门工作多年的他,担任刚被划转到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的山西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在这里,他和报社新领导班子成员带领100多名员工同舟共济、奋力拼搏了6年。

已退休10年的尚晋生声音洪亮,笑声朗朗。

6月18日,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尚晋生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们重点聊起对《山西经济日报》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2007年10月10日,山西省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通知》中,将《山西经济日报》正式列入党报发行序列。

10月11日,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领导陪同下,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高建民莅临山西经济日报社视察时,对报社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对列入党报发行序列的《山西经济日报》的发展寄予厚望。

“10月的‘双喜临门’,不仅推动了变革中的《山西经济日报》向更高目标跨越,更夯实了其持续发展的根基。”尚晋生说。

尚晋生回顾了6年里报社的发展历程:在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报社顺时应变,坚定地办好全省唯一的综合经济类大报。《山西经济日报》经历两次重大改版后,以全方位的精准定位和具有时代特色的传播风格,全力服务我省经济发展大局。

尚晋生说:“在这个时间节点,《山西经济日报》列入党报发行序列,让吃了‘定心丸’的经济报人再接再厉,不断提高经济报道的权威性、深刻性、鲜活性和实用性。随着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山西经济日报》跨入了全省有重大影响力的重要媒体行列。”

“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尚晋生回忆道,“报社紧紧把握进入党报发行主渠道的契机,乘势而上,在2008年度报纸发行期间,强力启动了‘党政带动+市场拓展’的发行攻坚战,积极增长实绩。”

谈起那段紧张的日子,尚晋生深有感触:“为了扩大报纸发行量,大家齐心协力,特别是肩负重任的11个记者站站长,天寒地冻仍四处奔波在订报的路上。”

经过报社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地忘我工作,报纸发行量逐年增加,年度征订量比划转前增加了2倍。6年里,报社年经营收入突破千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报社已走出低谷进入上升的良性发展轨道。作为从业30多年的老报人,他坦言:“这6年时光,最值得留恋的是和报社全体员工同心奋进、克难闯关结成的难舍情谊,这是我人生中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采访结束时,尚晋生深情寄语报社同仁:“守住经济大报底色,讲好山西经济故事,让这张报纸成为三晋大地改革发展的忠实记录者。”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栗美霞

2008年



李卫中

在创新中创业 在有为中有位

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在省直部门工作的李卫中。这位山西经济日报社昔日资深记者的注解,是其新闻职业生涯中屡获的诸多奖项。

李卫中对自己在2008年采写的《离石煤老板“攀比”慈善事业》记忆犹新。

“在煤炭‘黄金十年’,吕梁一些私营煤炭企业家积累了不少财富,社会上充斥的是他们奢靡消费的新闻,真真假假都有。”时任山西经济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的李卫中敏锐地捕捉到离石煤老板“攀比”做慈善的这一独特现象,“负面舆情对这个企业家群体,对吕梁乃至我省的形象都产生了不好影响。‘攀比’慈善事业与负面舆情对比明显,凸显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让人眼前一亮,特别富有新闻效果。”

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消息刊发后,产生了不小影响,并荣获当年山西新闻奖一等奖。它以白描手法记录了座谈会现场“争抢”认捐的细节,同时穿插了详实背景:离石一中专用教室短缺、职业中学设施落后,此前煤老板们就曾为这里慷慨捐资助学。

这篇报道刊发后,当地干部群众对煤老板们的善举表示肯定。后续报道《“希望他们发展得更好”》更是为多数煤炭企业家树立起“新晋商”形象。

“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我有一些粗浅的体会。”李卫中告诉记者,“一是要提高站位。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二是要勤于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做个杂家,同时就自己专注的领域深入钻研,当好专家。三是要深入实践。多到一线,多与市场主体、干部群众交流。四是要保持初心。坚守新闻情怀,不被物欲遮眼。”在报社工作的15年间,李卫中用手中的笔记录了山西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见证了三晋大地转型发展的努力与成果,也不断加深了对记者职业的理解。

在李卫中身上,记者看到了传承已久的经济报人情怀。他们以笔为犁,深耕时代土壤;他们以脚步为尺,丈量人间变化。也许在他看来,新闻生涯中多次获得的山西新闻奖、中国经济新闻奖等荣誉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段媒体生涯塑造了自己的三观,夯实了人生之基。

“转岗到机关工作后,工作性质还是与文字有关,特别是机关调查研究工作与新闻调查有很多相通之处。我自己撰写的不少调查报告之所以能得到高度重视,与在报社的工作实践有很大关系。所以,我特别感谢报社的培养。”李卫中由衷地说。

作为经济报人,他对报社的发展充满期待:“希望《山西经济日报》以创刊40周年为新起点,继续发挥经济类大报的专业优势,为我省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鼓与呼,在创新中创业,在有为中有位。”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宋烨

2009年



崔晓农

与山西经济共脉动的新闻人生

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记者约见了山西经济日报社原首席记者崔晓农。历经30余年新闻生涯后,她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对新闻事业的炽热与执着,言语间满是深情的追忆。

我们的访谈从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比较严重的时期,她采写的《信贷资金:有多少流向中小企业?》这篇重头报道展开。

提及采写这篇聚焦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稿件,崔晓农仍带着一丝震撼:“当时一组数据让我大吃一惊——前三季度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28.31%,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不足1.21%。在金融危机沿着产业链已经严重影响到山西企业的节点,这个反差强烈的数字,正是解开‘大企业资金宽松、中小企业融资难’难题的关键。”

为深入剖析信贷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她采用“数据溯源+现场蹲点+多方印证”的方法探寻真相。在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直言:“企业信用度高、现金流稳,银行抢着合作。”而在阳城建筑陶瓷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则拿出3个企业的贷款申请被拒记录无奈地说道:“银行融资要求中小企业有担保,他们只能互保,风险高批不下来。”为了解银行风控逻辑,崔晓农甚至化身企业财务人员跟访银行客户经理,全程记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形。

这篇报道一经刊发,立刻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信贷资金去哪儿了”成为省内多家金融机构、媒体讨论的主题。“16年过去了,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各类群体融资已经能够做到‘秒达’,理念、技术、服务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崔晓农感慨万千。

时光回溯到1992年底,骑着二八自行车从山西大学出发到旱西关菜市场采访的崔晓农,根本想不到那次实地采访的入职考试,不仅推开了她新闻职业生涯的大门,更将她的命运与山西经济日报社紧紧相连。

在报社工作期间,崔晓农始终深耕财经新闻领域:入职不久便创办了省内媒体第一个《证券周刊》,参与报道了山西第一只股票的发行,成为山西最早的股民之一;肉价的涨跌、金价的起伏、房价的升降、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与盈亏、利率的调整、邮币市场的波动,乃至一个行业的蛛丝马迹,都是她下笔的出发点。

“当我用一篇篇文章为报纸筑牢财经领域根基时,报社也将我的职业理想锤炼成了媒体品牌的坚实筋骨。”回顾30多年的新闻生涯,崔晓农满是感慨:“我有幸赶上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45年,有幸进入山西经济日报社,有幸以记者之名参加、见证、记录,做时代的在场者。”

崔晓农坦言:“稿件,既是丈量时代的标尺,也是职业生涯向上攀登的阶梯,更是《山西经济日报》40年发展历程中的点滴印记。”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若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山西经济日报 incentive-icons
山西经济日报
指导全省经济工作的重点媒体
21711文章数 700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