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两座桥,一段情!贵师大研学实践队到黎平少寨追寻红色足迹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少寨好,古迹印人寰……”这首当年中央红军过境黔东南州黎平县驻扎少寨村时留下的诗歌至今仍在青山绿水间传唱。

7月15日上午,贵州师范大学“香樟青年·追寻红色足迹”研学观察实践队走进少寨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宽1.3米、高3米,横跨村口河面的木质桥,当地人称之为“红军桥”。


同学们行进在“红军桥”上。

“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所以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黎平县委党校老师吴蓉桃站在“红军桥”边,为实践队深情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过往。

眼前这座看似寻常的桥却承载着一段不凡的历史。1934年12月14日上午,中央红军一支先遣部队抵达少寨,但河面的木桥已垮塌。为帮助红军顺利过河,村民们卸掉家里的门板,砍倒山上的大树,为红军紧急建起了这座“红军桥”。


黎平县委党校吴蓉桃分享红色故事。

“进入少寨不久,一名年轻红军战士不慎引发火灾。得知火情后,红军部队第二天就挨家挨户登门致歉,并凑着银元一一赔偿给受灾群众。”说到这里,吴蓉桃告诉同学们,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辗转至黎平后仅剩余3万余人,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中央红军依旧坚守原则,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认真听讲的同学们。

“这是一支铁打的部队,是老百姓喜欢的军队。”少寨村原党支部书记吴锡焰老人讲起这段历史时,亦如此激动。

据吴锡焰老人介绍,当年红军驻扎少寨时,他的爷爷和伯父就是修建红军桥的核心人物,而且当年红军驻扎期间就借住在老人的老宅——“吴家大院”中。


少寨村原党支部书记吴锡焰分享红色故事。

“这是唯一留下的物件了。”吴锡焰家中,老人从阁楼的一个小房间里拿出一把绿色的陶制茶壶,壶嘴或因年代久远已破损,但这却是老人一生中最珍爱的“宝贝”。

老人介绍,红军从少寨撤离后,自己的奶奶在打扫住处时无意发现了这把红军战士使用过的茶壶,此后就一直由其家人保管至今。


吴锡焰向同学们讲述老茶壶的故事。

细心的同学也发现,就在“红军桥”下游约200米的河面上,一座现代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桥一跃而起,名曰:新红军桥。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红军桥”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红军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接过了“前辈”的“枪”,应运而生。2018年5月,新红军桥在多方努力下建成。


新修建的红军桥。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我会把‘红军桥’的故事,细细讲给我的下一代听。”河岸边,小卖部老板龙璠告诉同学们,“红军桥”的故事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小卖部老板龙璠。

如今,新旧两座桥梁隔空相望,镌刻着烽火岁月与历史斑驳的“红军桥”正指引着少寨人民为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文/周天宇、李嘉倩、胡琦睿 图/张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资讯 incentive-icons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470410文章数 557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