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男友援建新疆与我告别,我坚守县乡村小学34年,他返乡我们相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陈老师,您必须在这份调令上签字!"

"我不签。"

教育局长的声音越来越急:"您已经53岁了,还要在这破地方待到什么时候?"

陈素梅猛地站起身,眼中燃烧着怒火:"我在这里整整34年,送走了300多个孩子,其中43个考上了大学!"

"可是学校只剩下12个学生了,县里决定撤并这所学校..."

"撤并?"陈素梅冷笑一声,"你们懂什么叫坚持吗?"

教育局长被她的气势震住:"陈老师,时代变了,您又何必..."

"何必什么?何必较真?"陈素梅的声音颤抖着,"你们这些坐办公室的,懂什么叫承诺?"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探进头来:"素梅...是你吗?"

陈素梅回头的瞬间,脸色瞬间煞白。

那个声音,34年了,她永远不会忘记。



01

1986年7月,师范学校宿舍里。陈素梅看着分配通知书发呆,按成绩她本可以留在县一中,但申请表上却写着"石岭村小学"。

那一刻,她内心在挣扎。县一中意味着稳定工作、体面生活,还有与方志远的美好未来。而石岭村,那个连她都没去过的偏僻山村,意味着未知和艰难。

"素梅,你疯了吗?"方志远冲进宿舍,手里拿着她的申请表,脸色铁青,"石岭村那种地方,连电都没有!最近的邮局都要走两个小时山路!"

陈素梅继续收拾行李,动作很轻,但内心翻江倒海。她当然知道石岭村条件艰苦,可当听说那里有十几个孩子面临失学时,心中就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在召唤。

"正因为那里条件艰苦,才更需要老师。"她头也不抬,声音轻但坚定,"那些孩子不能因为贫穷就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方志远一把抓住她的手,力度很大:"素梅,你清醒一点!我们都22岁了,该考虑现实了。我在县水利局工作稳定,月薪80块,加上补贴能有100多块。你要是在县一中教书,我们加起来一个月180块,两年就能攒够买房首付!"

陈素梅慢慢挣脱他的手,心如刀绞。她当然知道这些现实考量,也曾无数次在深夜里为自己的选择纠结。但每当想到那些可能因为没有老师而辍学的孩子,她就无法说服自己选择安逸。

"爱情不能建立在功利基础上。"她抬起头,看着方志远因愤怒而涨红的脸,眼中闪烁着坚定光芒,"如果你真的爱我,就应该理解我的选择,支持我的理想。"

方志远脸色沉下来,眼中闪过一丝她从未见过的冷漠:"理想?支持?素梅,你别说得那么冠冕堂皇。说到底,你就是想要那种虚无缥缈的成就感,根本不在乎我们的未来!"

这句话像刀子插进了陈素梅心里。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委屈和愤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强忍着没有流下来。

"如果你只看重物质条件,只考虑个人得失,那我们确实不合适。"她的声音颤抖,但依然努力保持着尊严。

就在这时,方志远的同事小李匆匆跑进来:"志远,有个紧急通知,你被推荐去新疆了。"

方志远愣住:"什么?我什么时候报名的?"

"不知道啊,上面直接点名要你。"小李也很困惑,"说是新疆建设兵团的水利工程,很急,明天就要确认。"

陈素梅看着方志远脸上闪过的复杂神色,感觉事情有些奇怪。他明明从来没提过要去新疆的想法。

方志远沉默很久,然后转向陈素梅:"也许...这是命运的安排吧。既然你有你的选择,我也该有我的路。"

陈素梅没说话,只是继续收拾行李。她心在颤抖,但表面依然平静。

室友们都不敢吭声,整个宿舍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陈素梅感觉自己的世界在这一刻坍塌了,但她依然咬着牙坚持着。

三天后的火车站,两个人站在站台上,气氛尴尬。

"素梅,你真的决定了?"方志远声音很轻。

"嗯,你呢?"陈素梅不敢看他眼睛。

方志远犹豫了一下:"我...我也决定了。也许我们都需要一些时间来证明自己的选择。"

火车汽笛响起,方志远拎起行李:"那就...保重吧。"

陈素梅点点头,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她总觉得今天的他有些不太一样,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她不知道,这一别就是34年。

02

石岭村在大山深处,从县城坐车要颠簸三个小时。汽车在崎岖山路中蜿蜒前行,像条在山间爬行的蜗牛。陈素梅坐在颠簸的车厢里,胃里翻江倒海,几次差点吐出来。

第一次踏进这个村庄时,眼前景象让她彻底震惊。这里的贫穷超出了想象。

破旧的土坯房屋零散分布在山坳里,有些房子墙壁上还有明显裂缝。村里唯一的学校是一间漏雨的教室,屋顶用几块破旧石棉瓦勉强搭着,里面摆着几张破桌子和一块看不清字迹的黑板。

陈素梅站在教室门口,内心五味杂陈。想起师范学校里明亮的教室、整齐的课桌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再看看眼前的景象,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一刻,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也许方志远说得对,她确实是在意气用事,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陈老师,您真的要在这里教书?"村长王大爷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脸上刻着岁月沧桑,满脸疑惑地看着这个年轻姑娘,"这里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您一个城里来的姑娘,怎么受得了这种苦?"

陈素梅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放下行李,努力扬起微笑:"就在这里。孩子们在哪里?我想见见他们。"

"孩子们都在地里帮忙呢。"王大爷叹了口气,眼中满含无奈,"说实话,村里人都觉得读书没用,还不如早点干活挣点工分。我们这种穷山沟,读了书又能怎么样?还不是要回来种地。"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陈素梅的心。她想起自己在师范学校时的理想和抱负,想起那些关于教育改变命运的理论,现在看来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当天下午,陈素梅挨家挨户家访。她看到了太多让人心酸的景象:八九岁的小女孩在灶台前给弟弟妹妹做饭,瘦小的身体几乎够不着锅台;十来岁的男孩在田里割草,小手被镰刀割出好几道口子;还有更多孩子在山上放羊,他们眼中没有同龄人应有的天真,只有过早的成熟和麻木。

每次敲门,陈素梅都会听到家长们相似的话:"读书有什么用?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识几个字就够了。"

晚上回到宿舍,陈素梅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宿舍是村委会腾出的一间小屋,墙壁斑驳,地面坑洼不平,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

她坐在床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想起县城里的灯火通明,想起方志远温暖的怀抱。这一刻,她内心充满了后悔和迷茫。

也许她真的错了,也许她应该听方志远的话,选择更现实、更安全的路。也许她的所谓理想,真的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就在她快要崩溃的时候,耳边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她走到窗前,看到几个孩子在月光下玩耍,虽然衣衫褴褛,但脸上依然有着纯真笑容。

那一刻,陈素梅的心再次坚定了。这些孩子不应该因为贫穷就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她要为他们点亮知识的明灯。

第二天,陈素梅开始了教学生涯。教室里没有电,她就点蜡烛;没有教材,她就自己手抄课文;没有黑板,她用锅底灰在白墙上写字。

第一天,只来了5个学生。陈素梅看着这些怯生生的孩子,心中满含怜爱。他们大多数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当地方言。

"老师,我们真的能学会写字吗?"一个叫小华的男孩小声问道,眼中满含着渴望和怀疑。

"当然能。"陈素梅蹲下身子,温柔地摸着小华的头,"只要你们愿意学,老师就一定能教会你们。"

那天晚上,陈素梅在昏暗的烛光下备课到深夜。她要为每个孩子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要想办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要用最简单的方法让他们理解最基础的知识。

第一个月是最艰难的。陈素梅每天早上5点起床,打水、生火、准备早餐,然后开始一天的教学工作。晚上还要批改作业、备课,经常忙到半夜。

更困难的是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山村的冬天特别冷,没有暖气,只能靠烧柴取暖,屋子里经常烟雾弥漫。夏天又闷热潮湿,各种虫子满天飞,晚上经常被蚊子咬得满身包。

最让陈素梅难受的是精神上的孤独。没有同事可以交流,没有朋友可以倾诉,连一封信都要走两个小时山路才能寄出去。

有无数次,她都想过放弃。特别是在生病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床上,高烧不退,却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那种绝望和无助,几乎要把她击垮。

但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他们叫"老师"时的声音,陈素梅就会咬牙坚持下去。

冬天的时候,陈素梅收到了方志远从新疆寄来的第一封信。信中说,新疆的工作很辛苦,但适应得还可以。他们在做水利相关的工作,但具体细节他没有多说。

信的最后,他写道:"素梅,你在山村还好吗?有些话现在还不能说,但希望你相信,我的选择也有我的理由。"



陈素梅看着这句话,总觉得有些奇怪。什么叫"有些话现在还不能说"?什么叫"我的选择也有我的理由"?

她想回信询问,但最终还是把信小心地收了起来,没有回复。

03

1989年春天,石岭村小学迎来了历史性时刻。陈素梅的三个学生参加县里升学考试,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们不仅全部考上县中学,其中小华还考了全县第五名的好成绩。

消息传开后,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这是石岭村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孩子考上县中学,村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陈老师,您真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啊!"小华的母亲李婶拉着陈素梅的手,眼中含着激动泪水,"我做梦都没想到,我家那个傻小子能考这么好的成绩!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陈素梅看着李婶满脸的皱纹,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三年来的所有辛苦和委屈,在这一刻都显得值得了。她终于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证明了这些山村孩子同样有着无限潜力。

村长王大爷激动得直搓手:"陈老师,您看,这下子全县都知道我们石岭村了!县里的领导都说,我们村出了个好老师!"

更让陈素梅欣慰的是,村民们开始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原本那些觉得读书无用的家长,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学生人数从最初的13人快速增加到30多人,陈素梅不得不把教室重新布置,将学生分成两个班级。

**1991年,在陈素梅的不断申请和努力下,县里终于批准了对石岭村小学的基础建设改造。当新校舍建成的那一天,陈素梅站在崭新的教室里,心中满怀感慨。**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全新的黑板,这一切都像梦一样。她想起五年前第一次来到石岭村时的情景,想起那间漏雨的破教室,恍如隔世。

县教育局的领导也听说了陈素梅的事迹,专程来石岭村考察。看到教室和条件,领导深受感动。

"陈老师,您的敬业精神值得全县学习。"教育局长握着陈素梅的手,"我们准备在县城给您安排更好的工作,您看..."

"谢谢领导的好意,但我还是想留在这里。"陈素梅礼貌地拒绝了,"这些孩子们需要我。"

教育局长惊讶地看着她:"陈老师,您还年轻,有大好的前途,为什么要在这山沟里..."

"我在这里很好。"陈素梅看着正在教室里朗读课文的孩子们,"我喜欢这里。"

1992年秋天,陈素梅收到了一个让她心情复杂的消息。村里有人从新疆回来探亲,带回了关于方志远的消息。

"听说那个小方在新疆干得不错,不过具体做什么工作,说得不太清楚。"那人有些困惑地说,"好像是水利方面的,但听起来又不太像普通的技术员工作。"

"还听说他交了个女朋友,是当地医院的护士,长得挺漂亮的。"那人继续说道,完全没有注意到陈素梅脸色的变化。

这句话像根针扎进了陈素梅心里。虽然她早就知道这一天会到来,但真正听到的时候,心中还是忍不住泛起酸涩的感觉。

那天晚上,陈素梅独自坐在宿舍里,翻出了方志远以前写给她的信。信纸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她仔细地读着每一个字,回忆着他们曾经的美好时光。

泪水不知不觉地滴在了信纸上,模糊了一些字迹。陈素梅赶紧用手擦干眼泪,小心地把信重新收好。

她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为他流泪了。既然选择了不同的路,就应该为彼此的幸福感到高兴,而不是沉溺在过去的回忆中。

1995年,石岭村小学又迎来了新的突破。陈素梅的学生王晓丽不仅考上了省重点中学,还拿到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了石岭村历史上第一个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石岭村小学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周边几个村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过来,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

陈素梅成了远近闻名的优秀教师,县里多次要调她回城,但她始终坚持留在石岭村。

"我习惯这里了。"她总是这样对别人说。

九年的坚守,九年的奉献,陈素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也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

04

进入新千年后,石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素梅通过各种渠道为学校申请到了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学校的条件得到了改善。

2001年,石岭村小学通过教育扶贫项目安装了第一台电脑,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科技。陈素梅也开始学习使用电脑,虽然对她这个已经37岁的人来说有些困难,但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她甘愿从零开始学习。

"老师,您看,这就是北京天安门!"小学生李明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图片,兴奋得满脸通红,"我以后一定要去北京上大学!"

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陈素梅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这些大山里的孩子通过网络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梦想也变得更加远大。

2003年,石岭村小学被评为全县山区教育先进单位,陈素梅也获得了省优秀教师称号。这份荣誉对于一个山村教师来说,是极高的认可。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专程来采访,面对镜头,陈素梅显得有些紧张,但说起孩子们时,她的眼中立刻闪烁着光芒。

"17年了,我看着这些孩子一天天长大,看着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看着他们走出大山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她对着镜头认真地说道。

采访播出后,陈素梅和石岭村小学名声大噪,全国各地都有人来参观学习。县里的领导更是把她当作典型大力宣传,各种荣誉和称号接踵而来。

但这些外在的光环并没有改变陈素梅的初心。她依然是那个朴素的山村教师,依然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孩子们身上。

截至2005年,陈素梅已经培养出了50多名大学生,其中还有5人考上了重点大学。这个成绩让石岭村小学在全县小有名气。

石岭村也因此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村里的年轻人开始重视教育,外出打工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整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

但陈素梅的个人生活却始终是空白。39岁的她依然孤身一人,把全部的感情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

村里的人经常为她的终身大事操心。村长换了好几任,但每一任都会劝她考虑个人问题。

"陈老师,您也该为自己想想了。"现任村长是个年轻人,说话很直接,"您都39岁了,再不结婚就真的来不及了。我认识几个不错的小伙子,都是有正式工作的,要不我给您介绍介绍?"

"我有这么多孩子陪着,不孤单。"陈素梅总是这样温和地拒绝,但心中其实也有过动摇。

深夜时分,她经常会想起方志远,想起他们曾经的美好时光。如果当初她选择了妥协,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也许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温馨的家庭。

但每当这样的念头冒出来时,她就会想起学生们的笑脸,想起他们考上大学时的兴奋,想起那些因为她的坚持而改变命运的孩子们。这时,她就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值得的。

2008年,一个消息让陈素梅的内心再次波动。陈素梅的父亲突然病重住院,她不得不请假回县城照顾。

这是她17年来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石岭村。在医院的病床前,看着日渐憔悴的父亲,陈素梅的心如刀绞。

"闺女,爸对不起你。"父亲虚弱地握着她的手,眼中满含着愧疚和不舍,"当年不该支持你去山村,耽误了你的一生。你看看你,都42岁了,还是一个人..."



"爸,您别这样说。"陈素梅紧握着父亲的手,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这些年来,我很充实,很快乐。"

"可是你没有自己的家,没有自己的孩子..."父亲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爸就是担心,等我们都不在了,你一个人怎么办?"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陈素梅的内心。她何尝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也是女人,也渴望有个温馨的家,也想要有自己的孩子。但现实是,她已经42岁了,青春已经在大山里悄然流逝。

"爸,我过得很充实。"陈素梅强忍着眼泪,声音有些颤抖,"我不后悔。"

父亲最终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在父亲的葬礼上,陈素梅哭得撕心裂肺,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最亲的人,更是因为她开始怀疑这些年的选择。

就在她最迷茫的时候,石岭村的乡亲们来了,她曾经教过的学生们也从各地赶回来了。

"陈老师,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已经大学毕业的小华紧紧抱住她。

"老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王晓丽也从省城赶了回来。

看着这些朴实的面孔,听着这些真挚的话语,陈素梅的心再次平静下来。

05

2010年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石岭村也不例外。

这种变化首先反映在学校的生源上。学生人数开始急剧减少,从最高峰时的60多人减少到40人,然后是30人,再是20多人。

陈素梅看着日渐冷清的教室,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忧虑。她知道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内心深处还是难以接受。

2012年,县教育局开始推行教育资源整合政策,一些生源不足的村小开始被撤并。这个消息让陈素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陈老师,现在全县都在整合教育资源,小规模学校的撤并是大势所趋。"新任的教育局长是个年轻人,说话很直接,"现在石岭村小学只有23个学生,维持一所学校的成本太高了。"

"这23个孩子如果没有学校,他们怎么办?"陈素梅据理力争,眼中闪烁着急切的光芒,"让他们每天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吗?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如果连就近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了,很多人就会辍学。"

局长摆摆手:"我们可以安排校车接送,或者在镇上建宿舍让他们住校。现在是21世纪了,不能还用20世纪的思维来办教育。"

"校车?"陈素梅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您知道从石岭村到镇上的路有多危险吗?那些弯道和陡坡,一旦出事怎么办?至于住校,这些孩子最大的才12岁,最小的只有6岁,让他们离开家人住校合适吗?"

争论持续了很久,最终教育局暂时搁置了撤并计划。但陈素梅知道,这只是暂时的缓解,真正的危机还没有解除。

2015年,石岭村小学的学生数量降到了18人。县里再次提出撤并,这次的态度更加坚决。

"陈老师,您也46岁了,应该为自己的后半生考虑考虑。"局长的语气很诚恳,"我们可以安排您到县城的学校工作,条件会好很多,离退休也就十几年了,何必再在这里受苦?"

"我哪里都不去。"陈素梅的态度依然坚决,但声音中已经带着一丝疲惫,"我要留在这里。"

就在这个时候,她偶然听到了一个关于方志远的消息。有人从新疆回来,无意中提到了他的近况。

"听说那个水利站的方工程师离婚了。"那人随口说道,"妻子受不了新疆的艰苦条件,带着孩子回内地了。他一个人在那边挺可怜的。"

陈素梅听了心中五味杂陈。29年了,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会为情感波动的女孩,但听到这个消息,内心还是忍不住泛起涟漪。

她想象着方志远一个人在新疆的生活,想象着他面对家庭破裂时的痛苦和无奈。也许他也在后悔当年的选择,也许他也在想念故乡的一草一木。

但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29年的时光已经让他们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即使现在重新相遇,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2018年,石岭村小学的学生数量降到了15人。撤并的压力越来越大,陈素梅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感。

她开始思考自己坚持的意义。也许局长说得对,时代变了,她的坚持是不是已经失去了价值?也许她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接受现实的安排?

但每当看到那15个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她就无法说服自己放弃。这些孩子没有错,他们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样有改变命运的梦想。

夜深人静时,陈素梅经常站在教室里,看着空荡荡的座位,回忆着学校最辉煌的时候。那时候教室里坐满了学生,书声朗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而现在,只剩下15个孩子和她一个老师,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坚守着最后的阵地。

06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偏僻的石岭村也未能幸免。由于网络条件限制,线上教学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孩子们的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

陈素梅每天都在为此焦虑。她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学生家长,但山村里信号不好,很多时候电话都打不通。有些家长没有智能手机,根本无法参与线上学习。

疫情期间的几个月,石岭村小学实际上处于停课状态。陈素梅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心如刀绞。

她担心孩子们会因此落下功课,更担心一些家庭会因为疫情的经济影响而让孩子辍学。这种无力感是她从教34年来从未有过的。

疫情结束后,现实比她想象的还要严峻。又有几个家庭选择了外迁,学校的学生数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12人。

这12个孩子中,有8个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有3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有1个是残疾儿童。他们都是最需要关爱和教育的孩子,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县教育局终于下定了决心,正式下达了撤并通知书。

"陈老师,这次是真的没有回旋余地了。"教育局长拿着文件,语气很坚决,"12个学生配一个老师,这在全省都是效率最低的。上级部门已经多次询问,我们必须给出一个交代。"

陈素梅看着那份红头文件,手在微微颤抖。34年了,她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一天。这所学校就像她的孩子一样,她亲眼看着它从一间破教室发展成现在的规模,亲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我不签。"她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就像34年前在师范学校宿舍里说出那句话一样。

教育局长有些意外:"陈老师,您要理解我们的难处。现在不是感情用事的时候,我们要为整个县的教育发展考虑。"

"感情用事?"陈素梅猛地抬起头,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我在这里待了34年,送走了300多个学生,其中43个考上了大学,这叫感情用事?"

局长被她的气势震住了,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陈老师,时代变了,我们不能抱着老观念不放。您看,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这12个孩子迟早也要跟着父母离开。您何必..."

"何必什么?何必坚持?何必较真?"陈素梅的声音开始颤抖,眼中含着泪水,"你们这些坐办公室的,懂什么叫坚守?懂什么叫承诺?"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局长,但他还是努力保持着官方的立场:"陈老师,我们理解您的感受,但政策就是政策。如果您不签字,我们就只能停发您的工资,取消您的编制。"

"那就停发吧。"陈素梅站起身,声音变得更加坚定,"我自己教这些孩子。"

局长彻底被她的执着震惊了:"陈老师,您疯了吗?您已经53岁了,没有收入怎么生活?"

"我有积蓄,够用的。"陈素梅的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我要继续教下去。"

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局长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顽固"的老师,而陈素梅也从来没有如此激烈地与上级对抗过。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的时候,办公室外传来了脚步声。有人在轻轻敲门。

"请进。"局长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门被轻轻推开,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探进头来,声音有些试探:"打扰了...请问陈素梅老师在这里吗?"

陈素梅听到这个声音,身体瞬间僵住了。她慢慢转过头,看到了那个日思夜想又努力遗忘的身影。



34年了,她怎么也没想到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重逢。

教育局长疑惑地看着这个突然出现的男人:"您是?"

"我是方志远,素梅的...老朋友。"方志远走向陈素梅,"素梅,我回来了。"

陈素梅的心情复杂极了:"志远,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我一直都知道。"方志远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你的消息。"

"关注我的消息?"陈素梅不解地接过纸袋,"你在新疆怎么可能..."

方志远苦笑了一下:"素梅,其实这34年来,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身边。"

教育局长听得一头雾水:"这位先生,您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方志远深深地看了陈素梅一眼,"石岭村小学能发展到今天,可不仅仅是因为素梅一个人的努力。"

陈素梅愣住了,颤抖着手打开牛皮纸袋。里面有一堆文件和照片,还有一张她从未见过的银行转账记录。

当看清第一张照片的内容时,陈素梅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