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林梅芳,你家一个人住,水费怎么比我们全家都高?"王大妈拿着自己家128元的水费单,瞪着眼睛问道。
"我也不知道啊,每个月都是三百多,查了好多次都查不出原因。"林梅芳无奈地摊开手。
"这不对劲,你赶紧找人查查,别是哪里漏水了。"
林梅芳点点头,心里却想着一个更深的疑问:丈夫去世三年了,这个谜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01
林梅芳坐在客厅的小圆桌前,面前摊着一摞水费单据。
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照在那些白色的账单上。
三年来,每张单子上的数字都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298元、302元、296元、301元、299元。
月月如此,分毫不差地维持在300元左右。
她拿起计算器,手指在按键上敲击着。
一个人洗漱、做饭、洗衣服,再加上偶尔给阳台花草浇水。
按照正常用量计算,顶天了100元。
这多出来的200元,水都流到哪里去了?
林梅芳起身走到厨房,拧开水龙头试了试。
水流正常,没有任何异常。
她又检查了卫生间的设备,马桶、淋浴头、洗手池。
一切都运转良好,没有渗漏的迹象。
最后她来到阳台,仔细观察每一个角落。
除了几盆绿萝和君子兰,没有其他用水设备。
林梅芳走下楼,来到地下室查看水表。
昏暗的灯光下,那个老式机械水表静静地躺在角落里。
她蹲下身子,用手电筒照着表盘。
指针在缓慢但持续地转动着,证明家里确实在用水。
而且用水量还不小。
她关掉家里所有的水龙头,再次查看水表。
指针依旧转个不停,一刻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这下问题严重了。
家里肯定存在隐蔽的用水源,而且这个用水源一直在工作。
林梅芳回到家中,心情沉重地坐在沙发上。
她开始回想丈夫张志强在世时的情形。
那时候的水费是否也这么高?
她翻出了丈夫去世前的一些旧账单。
果然,即使在丈夫在世时,水费也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
只是那时候她忙于照顾病重的丈夫,没有仔细注意过这个细节。
现在想起来,丈夫从来没有为水费的事情发过愁。
每次她提起家庭开支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水费是必要支出,别省这个钱。"
当时她以为丈夫是在安慰她,让她不要为钱担心。
现在看来,丈夫可能早就知道水费高的原因。
楼下的王大妈又敲门进来了。
她手里拿着刚收到的水费单,一脸焦虑。
"小林啊,你看看我家,四口人才128块。"
王大妈把单子递过来,仔细对比着两张账单。
"你一个人怎么花了296?这差距也太大了。"
"我也想不通,所有设备都检查过了,没有问题。"
林梅芳接过王大妈的账单,仔细查看用水量。
王大妈家四口人,月用水量32立方米。
而她一个人,竟然用了47立方米。
这相当于一个六口之家的正常用水量。
"要不我给你介绍个师傅,让他来仔细查查?"王大妈提议道。
"好的,麻烦您了。"
"李大爷干水电维修三十年了,经验丰富,他肯定能找出问题。"
第二天上午,水电维修师傅李大爷上门了。
他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师傅,工具箱里装满了各种专业设备。
"小林啊,听王大妈说你家水费有问题?"
"是的,李大爷,您帮我仔细看看。"
李大爷首先检查了厨房的所有管道。
他拿着扳手这敲敲,那敲敲,还用听诊器听管道内的声音。
"厨房这边没问题,管道都很好。"
接着他又检查了卫生间。
马桶水箱、淋浴设备、洗手池下的管道,每个部位都仔细查看。
"卫生间也正常,没有渗漏。"
最后他来到阳台,查看外部管道。
"阳台这边也没有问题,所有管道都很完好。"
李大爷收拾工具,摇头晃脑地说:"设备都好着呢,没毛病。"
"那为什么用水量这么大呢?"林梅芳追问道。
"可能是水表坏了,读数不准确。"
李大爷擦了擦手上的油污,继续说道:"建议你找水务公司换个新水表。"
"师傅,您再仔细看看,真的没有其他可能吗?"
"我干了三十年,什么情况没见过?你家就是水表的问题。"
李大爷坚持自己的判断,收拾工具准备离开。
"不过话说回来,你家这装修确实不错。"
他临走时回头看了一眼客厅,"这地板看着就高级,当年肯定花了不少钱。"
李大爷走后,林梅芳心情更加复杂。
02
第一个师傅说没问题,可水费单就摆在那里。
她决定再请一个师傅来检查,多听听不同的意见。
下午,第二家维修公司的师傅小王来了。
小王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带着更先进的检测设备。
"阿姨,我用专业仪器给您检测一下。"
他拿出一台电子设备,开始检测管道内的水压和流量。
"厨房管道正常,压力稳定。"
小王在每个检测点都仔细记录数据。
"卫生间也没问题,所有设备运行良好。"
他甚至把马桶水箱都拆开了,检查内部零件。
"阿姨,您家真的没有任何问题,所有管道都正常。"
小王收拾设备,给出了同样的结论。
"那这水费怎么解释?"
"建议您去水务公司投诉,让他们派专业技术员来检测水表。"
小王临走时又补充道:"不过您家装修确实挺精致的。"
他指着客厅的地板说:"这木地板做工很好,应该是找的专业师傅。"
"是我丈夫做的,他是木工。"
"手艺真不错,这种工艺现在很少见了。"
小王走后,林梅芳独自坐在客厅里思考。
两个师傅都说设备没问题,可水费确实异常。
她决定直接联系水务公司,让官方给出权威解释。
第三天,林梅芳拨通了水务公司的客服电话。
"您好,我要投诉水表计量不准确。"
客服小姐声音甜美:"请提供您的用户编号和详细情况。"
林梅芳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困扰。
"我一个人住,月用水量47立方米,费用接近300元。"
"这确实偏高,我们安排技术员上门检测。"
"什么时候能来?"
"最快后天上午,请您保持电话畅通。"
等待的这两天里,林梅芳开始仔细观察家里的每个细节。
她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未注意过的现象。
每天晚上,当周围变得安静时,她总能听到轻微的水流声。
声音很小,像是有水在管道中缓慢流动。
起初她以为是楼上邻居在用水。
可是楼上的张大爷告诉她,他们晚上九点后就不再用水了。
而她听到的水流声经常持续到深夜。
甚至在楼上邻居外出旅游的时候,这种声音依然存在。
这说明声音来源于她自己家中。
林梅芳开始在夜晚寻找声音的来源。
她光着脚在屋里轻手轻脚地走动。
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她仔细聆听每个角落。
声音似乎来自地板下面,而且最清晰的位置是客厅靠墙的角落。
她趴在地上,把耳朵贴在地板上。
水流声变得更加清晰,就在脚下不远的地方。
林梅芳站起身,仔细观察那个角落的地板。
在灯光的照射下,她发现了一些异常。
那里的地板颜色比其他地方稍浅一些。
木纹的走向也略有差异,看起来不太自然。
她用手轻敲地板,发出的声音明显不同。
其他地方是实在的木质声音,这里却有些空洞。
这绝对不正常。
林梅芳蹲下身子,用指甲仔细抠地板的边缘。
竟然发现了松动的迹象。
地板与地板之间的缝隙可以活动。
她试着用力掰了掰,地板确实有些松动。
这个发现让她既兴奋又紧张。
也许多年来困扰她的水费之谜,答案就藏在这里。
水务公司的技术员老张如约而至。
他是个五十多岁的技术专家,带着专业的检测设备。
"林女士,我来帮您检测水表和管道系统。"
老张先检查了楼下的水表。
他用专业仪器测试水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水表运行正常,计量准确,没有问题。"
接着他又检查了室内的供水系统。
从进户管道到各个用水点,每个环节都仔细检测。
"您家的供水系统完全正常,没有任何异常。"
"那为什么用水量这么大?"林梅芳再次提出疑问。
"可能存在您没注意到的用水设备。"
老张推测道:"比如地暖系统、自动浇灌装置、鱼缸过滤器等等。"
"我家没有这些设备。"
"那可能是您的用水习惯比较特殊。"
老张收拾设备,显得有些不耐烦:"比如长时间冲凉、频繁洗衣服之类的。"
林梅芳摇头否认:"我的生活很规律,用水习惯也很简单。"
"那我就没有其他解释了。"
老张临走时随口说道:"您家装修不错,这地板看起来很高档。"
03
送走了老张,林梅芳心情复杂地坐在沙发上。
三个专业人士都说没问题,可她心里总觉得不对劲。
水费不会无缘无故地高出这么多。
肯定有什么她没有发现的用水源。
而这个用水源很可能就藏在那块异常的地板下面。
当天晚上,林梅芳再次听到了水流声。
这次她更加确定,声音就来自客厅角落的地板下方。
她下定决心,要亲自查明真相。
第二天,林梅芳去了建材市场。
她需要购买一些工具来掀开那块可疑的地板。
"大姐,您要什么工具?"售货员热情地询问。
"我要撬棍、手电筒、还有手套。"
"您要自己装修啊?"
"修点小毛病。"
林梅芳挑选了一套小型的撬棍和一个强光手电筒。
售货员奇怪地看着她:"大姐,这些工具对女士来说可能有点重。"
"没关系,我能应付。"
回到家后,林梅芳把工具放在客厅里。
她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来进行这次"探险"。
最好是在白天,光线充足,即使发现什么也不至于太过恐怖。
她先给女儿小雯打了个电话。
"小雯,这个周末你就别回来了。"
"为什么呀?妈妈。"
"我要收拾家里的一些杂物,比较乱。"
"要不要我来帮忙?"
"不用,就是整理一些旧东西,你在家好好休息。"
"那好吧,您注意身体。"
挂掉电话,林梅芳开始回忆丈夫在世时的一些细节。
特别是关于那个角落的"维修"过程。
那是十四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她正忙着照顾生病的婆婆。
对家里的装修细节确实关注不够。
她记得那段时间,丈夫经常在晚上还在客厅忙碌。
每次她想过来看看进度,他总是说:"地板还没固定好,你别过来。"
"免得踩坏了,我明天就能完工。"
可是这个"明天"一直延续了两个多月。
林梅芳当时没有多想,毕竟丈夫是专业木工。
家里很多装修都是他亲自完成的,手艺精湛,质量可靠。
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丈夫的行为确实有些异常。
他会在半夜起床,去客厅"检查工程进度"。
每次都会随手关上卧室的门,不让她看到他在做什么。
有好几次,她半夜醒来发现床边空着。
等她再次醒来时,丈夫已经回到身边。
身上还带着一股木头和机油的混合味道。
"志强,你半夜在忙什么?"她曾经问过。
"处理一点技术难题,马上就好了。"丈夫总是这样回答。
当时她以为是工作上的事情,就没有再追问。
现在想来,那些"技术难题"可能比她想象的复杂得多。
周六上午,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客厅。
林梅芳换上了旧衣服,戴上手套,把工具摆放整齐。
她深吸一口气,准备揭开这个困扰了她三年的谜团。
无论发现什么,她都要独自面对。
她拿起撬棍,轻轻探测那块异常地板的边缘。
果然感觉到了松动,而且松动得很明显。
地板下面确实是空的,而且有明显的人工制作痕迹。
她开始更加用力地撬动,随着"咔嚓"一声。
地板的一角被撬了起来,露出了一个整齐的切口。
这绝对不是什么普通的维修,而是精心设计的入口。
林梅芳小心地把整块地板掀开。
下面露出了一个60厘米见方的开口。
开口被一块做工精美的木盖板覆盖着。
木盖板的边缘安装了专业的橡胶密封条。
看起来防水防潮,密封性很好。
这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的专业入口。
绝不是什么临时性的维修工程。
林梅芳的手开始颤抖,她意识到自己即将发现一个真正的秘密。
她小心地掀开木盖板,一股湿润而清新的空气从下面涌了上来。
空气中带着一种淡淡的木香味,很像丈夫身上的味道。
用手电筒往下照,她看到了一个向下延伸的楼梯。
楼梯是木制的,每一级都打磨得光滑平整。
扶手、踏板、支撑结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专业水准。
这明显是丈夫的手艺,他确实是个出色的木工。
04
林梅芳犹豫了很久,内心在激烈斗争。
她迫切想要知道下面到底隐藏着什么。
可她又担心发现一些不愿面对的真相。
丈夫已经去世三年了,她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生活。
如果下面真的藏着什么秘密,她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勇气承受。
也许有些秘密应该随着人的离去而永远埋葬。
可是现实的压力让她无法继续犹豫。
每个月300元的水费对她这个靠退休金生活的人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三年下来,她已经多支付了将近一万元。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存在隐蔽的漏水点。
长期下去可能会对房屋结构造成损害。
甚至影响到楼下的邻居,到时候的维修费用将是天文数字。
林梅芳最终下定决心,要一探究竟。
她先把手电筒扔下去,确认下面的空间足够安全。
手电筒滚落时发出清脆的声音,说明下面是实地。
而且从声音判断,空间应该不小。
她慢慢沿着楼梯往下走,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楼梯大约有十级,角度适中,行走起来很舒适。
这说明设计者考虑得很周到,方便人员上下。
当她的脚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她已经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是一个约10平方米的地下室。
墙壁是标准的混凝土结构,表面刷着防潮涂料。
地面铺设着专业的防潮垫,脚感很舒适。
天花板安装了LED照明设备,还有通风管道。
整个空间干燥清洁,温度适宜,完全不像一个地下室。
最令林梅芳震惊的是,这里安装了一套完整的供水循环系统。
墙角有一台小型的循环泵在嗡嗡作响。
进水管、出水管、过滤器、压力表,设备一应俱全。
还有湿度控制器、温度计等精密仪器。
整个系统保持着恒定的温湿度环境。
现在她终于明白了高额水费的来源。
这套系统一直在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运行。
为的是维持地下室的恒温恒湿环境。
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张精制的实木工作台。
台面打磨得光滑如镜,边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台面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精密的工具和仪器。
有雕刻刀、锉刀、砂纸、测量尺等传统工具。
也有电动打磨机、精密钻床、调音器等现代设备。
每样工具都保养得很好,没有一丝锈迹。
工作台下方安装了几个玻璃门的储物柜。
透过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里面分类存放着各种材料。
有不同种类的木材,有金属配件,还有一些她无法辨认的精密部件。
每个储物格都贴着详细的标签,分类很细致。
地下室的一面墙上贴满了技术图纸和资料。
有工程设计图,有工艺流程图,还有详细的尺寸标注。
另一面墙上则挂着几十张照片。
由于角度和光线的关系,她还无法看清照片的具体内容。
但是从照片的数量和排列方式来看,显然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林梅芳举起手电筒,慢慢走向照片墙。
当光束照过去的瞬间,她整个人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