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许多人已习惯用手机随时定格美好生活、精修数码相片乃至用AI“自动智能美化”。同时,也有人在追求“复古”,用拍立得留存下幸福瞬间的实体证据。回溯历史,与拍立得几乎同时代的胶片相机,曾是《解放日报》摄影记者们不可或缺的“工作搭档”。上世纪下半叶,一代代记者携带胶片相机,奔走于上海市的各个角落,奔赴一个个新闻现场,用光影定格时代变迁、记录城市发展、捕捉民生百态。 在此期间,解放日报社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新闻历史底片,影像质量上乘。
2020年,解放日报社从这批图片中精选策划了《99个瞬间——新上海成长史》特展,回顾了七十余年来社会主义新上海一路“创造新奇迹”的历程,深受广大观众喜爱。99幅珍贵影像,是《解放日报》摄影记者传承记录下的“城市老相册”,也是数十年间上海人共同走过的集体记忆。
该系列展览的第二季《99个瞬间——底片里的上海日常》自7月15日起正式开放参观。99张老照片,以镜头下的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为脉络,直观呈现1949年至1990年代上海弄堂街坊间的烟火气息,从微观细节中反映社会变迁。
展览中的黑白照片,可以帮您重温那段回忆中的岁月,也可以满足您对当时寻常百姓生活的好奇心。
1949年,上海工农群众最需要哪些布料?
1953年,继光中学高一学生怎么过暑假?
1956年,上海小店“打工人”在哪就餐?
1958年,复旦大学学生为什么爬到树上?
1964年,上海新人拍结婚照咋“出片”?
1970年,孩子们上的“小小班”讲什么?
1978年,“老虎灶”冲一瓶开水多少钱?
1949年9月5日,为生产“工农最需要的印花布、蓝布”,私营新光内衣染织整理厂工人们在学习裁制人民装,“初步式样有翻领和有领的两种,布质为蓝色斜纹。每套服装的价格相当于二件衬衫,适合大众的需要”。(佚名 摄)
1953年8月,继光中学高一同学在暑假里的活动之一,就是学踏脚踏车。(董为焜 摄)
1956年10月30日,职工们在能容纳几百人的卢湾区商业工人第一联合食堂里就餐。近几个月里,上海很多小型商店的职工联合举办了小型伙食团和联合食堂,解决了小店铺职工“吃饭难”的问题。上海的小型店铺每家只有一两个职工,长期以来,店小人少,没人做饭,一日三餐很成问题。(陆顺兴 摄)
1958年1月22日,复旦同学在消灭树上的害虫。(赵立群 摄)
1964年2月15日,一对新人结婚时,亲友们在毛泽东像前用绸带摆出了五角星状的同心结。在移风易俗过充满革命气息春节的精神感召下,上海新法结婚成风,“不办酒席,不受礼物,不点花烛,不请喜娘”的简朴婚礼形式在上海郊区蔓延开来。(赵立群 摄)
1970年7月29日,曹杨一村里委小小班正在开讲用会。“小小班”是寒暑假期间,各街道集中开设的校外毛泽东思想学习小组的简称。由里弄干部、退休工人、业余工宣队、革命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体现了学校、里弄、家庭三结合,也体现了“学思想”“温功课”“强体魄”的三结合。(陈莹 摄)
1978年9月8日,徐汇区熟水业一店第二门市部的女职工正在“老虎灶”前打开水。“老虎灶”冲一热水瓶开水,只要一分钱。但“一分钱买卖也要服务周到”。这家商店下属8个门市部。8家“老虎灶”平均每天为附近工厂、商店、学校送水250担以上。(毕品富 摄)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三台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胶片相机。这些相机及底片的完好保存,得益于解放日报社严格的底片管理制度。当时,报社为摄影记者配发的相机均需备案;记者在采访前须登记领取胶卷,并于拍摄完毕后如数交还胶卷原卷;由专人放大冲印、统计保留包括废片在内的胶片数量,最终存档并向报社统一报销。
1949年9月21日,解放日报摄影记者集体领取底片并登记,为拍摄庆祝开国游行做准备。
观展须知
开放时间:即日起,每周一至周五(10:00-11:30,13:00-16:00,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816号,解放日报社A楼二楼展厅。
* 展览免费入场
- 个人观众无需预约,凭身份证前台登记即可参观。
- 团体观众(8人以上)请拨打电话021-63510135预约(预约需提前至少2天)。
原标题:《原图直出!99张底片里的上海日常生活超“出片”》
栏目主编:王娜
摄影:海沙尔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冯宇嘉 岑申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