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这事儿一闹腾起来,网上到处都是议论声。想想看,一个小小的冰箱贴,本来是想让古董瓷瓶走进寻常人家,结果却被网友们比作是用鸦片来纪念林则徐,那种刺耳的比喻,让人听了心里直发堵。
上海博物馆的这款文创产品,以馆藏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为蓝本,做成能发光的立体冰箱贴,底部还开了个小孔,按下去就能亮起柔和的光芒。本意可能是突出瓷器的晶莹质感,可谁知这设计一出街,就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
大家觉得,这不就是在重现那段瓷瓶流落海外、被改造成灯座的尴尬历史吗?博物馆那边很快就表态,说已经留意到这些声音,正在馆内仔细商量怎么处理。事情的来龙去脉,得从头说起。
这款瓷瓶,简称蝠桃瓶,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粉彩精品,瓶身细长如橄榄,表面绘着八颗寿桃和一对蝙蝠,象征福寿双全。它本是皇家御用之物,可惜在上世纪初,不知怎么就离开了中国,辗转到了美国奥格登·里德家族手里。
关于怎么到的那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里德的祖父母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从英国带回美国,另一种是二战期间宋美龄访美时,赠给了里德的母亲海伦女士。这些说法都来自里德家族的回忆,没找到确凿的档案证明,到现在还是个谜。
瓶子在里德家待了四十多年,那时候美国人流行把东方瓷器改造成家居灯具,客厅里摆上一个,显得有格调。蝠桃瓶运气算好,底部没被钻孔,但还是被当成了灯座,搁在茶几上。为了让它站稳,里面塞满了自家后花园的沙土,那些沙土里还混着狗粪的痕迹,就这么放着不管,长达四十年之久。奥格登后来回忆,这不过是当时的风俗,没什么恶意破坏的意思,只是日常使用罢了。
转机出现在2002年,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在拍卖会上看中了它,出价四千一百五十万港元拍下,创下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两年后,她决定把瓶子捐给上海博物馆,在捐赠仪式上,她直言不讳地说,花瓶终于回到中国人手里了,真开心,不想让这件独一无二、带着传奇色彩的珍品再流到国外去,所以捐给国家。
博物馆收到后,把它列为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精心陈列在展厅里。文创产品的开发,也从那时开始酝酿。实际上,类似瓷瓶造型的台灯文创,在上海博物馆已经卖了三十多年,早不是新鲜事儿。
馆方说,他们在设计时,一直注重尊重历史,了解文物的特质,还特意征询了张永珍的意见,她对这些产品没表示反对。发光冰箱贴只是其中一款,目的是让现代人感受到瓷器的美感,融入日常生活。
可偏偏在7月7日,一个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帖,吐槽自己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文创区买的这款冰箱贴。帖子里说,这东西底部开了孔,能发光,按下去亮晶晶的,乍一看挺可爱,但一联想瓷瓶的过往,就觉得不对劲。
那段被填沙泥、当灯座的经历,本是文物漂泊的印记,现在文创却好像在模仿,令人不舒服。很快,评论区炸了锅,有人直接抛出那个尖锐的比喻:这不就相当于用鸦片纪念林则徐吗?还有人追问,设计师到底有没有好好查过背景,为什么那么多瓶子,就偏偏让蝠桃瓶的文创发光?
这些声音迅速扩散,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标题里都带着“不尊重历史”的质疑。网友们的情绪高涨,觉得文创本该弘扬文化,结果却像在消费文物的苦难史,消解了它回归的意义。
博物馆的回应来得及时。7月9日,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认,已经收到多起反馈,今天就来了好几个电话。馆内启动了讨论程序,正在评估设计细节。有人问,这产品是馆方自己开发的,还是和别人合作?谁把关的设计环节?
工作人员说,这个暂时不清楚,但承诺处理好了会公布,只是形式还没定。进一步的说明中,馆方强调,这种对器物的二次创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一直存在,并非刻意调侃过去。瓷瓶的海外经历,不算特别惨痛的民族耻辱,那时许多瓷器都被这样用,只是时代习惯。
里德家族把它视作珍宝,没随意毁坏,瓶身完整回归,已是难得的幸运。文创的发光效果,纯是为了展现材质的美,不是故意呼应灯座历史。一些文章还站出来辩护,比如上观新闻的评论,说敬惜文物不必预设立场,先搞清楚再评判,别把情感需求强加给历史事件。蝙蝠和桃子的图案,本是吉祥物,文创借此传播正能量,何错之有?
不过,公众的反应没那么容易平息。想想那些评论,有人觉得博物馆作为文化守护者,在开发文创时,更该小心翼翼,避免触碰敏感神经。文物不光是艺术品,还承载着时代记忆和民族情感。让它“活起来”是好事儿,但前提是深度挖掘内涵,而不是忽略历史的敬畏。
蝠桃瓶从灯座变回藏品的过程,本是个励志的回归故事,可如果文创过度强调改造的细节,就容易让人觉得在嘲弄它的屈辱过去。其他博物馆的案例也被翻出来对比,比如圆明园兽首的周边产品,从不敢碰那些敏感话题,生怕惹争议。
这次上海博物馆可能在把关上疏忽了,没想到一个小设计会引发这么大波澜。专家们介入讨论,说文创开发考验创意,也考验文化责任。在创新和尊重间找平衡,既让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又不踩历史痛点,这是所有博物馆都得持续琢磨的课题。
事件还在发酵,到现在7月12日,还没看到最终的处理方案。博物馆说会继续听取意见,或许调整产品线,但没提下架或道歉。网友们等着看下一步,很多人觉得,这事儿提醒大家,搞文创不能只想着卖座,还得先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带有漂泊记忆的宝贝,更要谨慎。否则,好心办坏事,反而让机构陷入被动。回过头看,张永珍的捐赠初衷,是让瓷瓶永留国内,不再受外人糟蹋。现在文创争议一出,虽然不是故意,但确实让一些人重新审视,怎么才能真正守护这份情感。张永珍本人,据报道,对文创持开放态度,她更在意的是瓷瓶的归属和保护。
类似争议不是头一回了。早些年,其他博物馆的文创也闹过风波,比如某些以古代兵器为原型的钥匙链,被指太随意,没体现庄重。但每次风波后,都推动了行业反思。这次也一样,上海博物馆的回应,虽然没给出立即答案,但至少显示了重视态度。
媒体评论中,有人指出,文创的本质是桥梁,连接过去和现在。如果桥建歪了,公众的情感就会受阻。设计师在脑洞大开时,得多问问,这是否准确传递了文物的精神?对于蝠桃瓶来说,它的传奇不止于海外遭遇,更在于完好回归,象征着文化自信的重建。文创如果能突出这点,而不是无意中放大尴尬,或许争议就能避免。
公众的参与,也让这件事更有意思。大家不是一味指责,而是希望博物馆做得更好。想想那些帖子里,有人分享自己参观博物馆的经历,说小时候去上博,连拍照都不许,现在文创琳琅满目,变化真大。但有些设计不走心,就容易出岔子。
专家建议,未来开发时,多加一层历史审查,确保创意不偏题。博物馆作为公共机构,责任重大,不光保管文物,还得传播正确的情感导向。在这个时代,文创市场火热,竞争激烈,但底线是不能轻慢历史。上海博物馆这次的处理方式,会成为案例,影响其他机构。
再说回瓷瓶的细节,它的粉彩工艺是清代巅峰,颜色柔和,图案生动,代表了景德镇窑的顶尖水平。瓶高约四十厘米,口径小,腹部渐宽,底足稳实。蝙蝠寓意福气,桃子代表长寿,这样的组合,在清宫瓷器中常见,却少有这么精致的。
流落海外时,虽然被用作灯座,但没遭永久损伤,这点让收藏界松了口气。张永珍拍下它时,拍卖行估价不低,她却一口价拿下,显示了对文物的热爱。捐赠后,上博为它办了专展,吸引无数观众。文创系列除了冰箱贴,还有书签、杯子等四十多种,每件都力求贴合原貌。馆方说,发光设计灵感来自瓷器的透光性,不是针对历史。但网友不买账,觉得巧合太巧,避不开联想。
争议的深层,或许是民族情感的投射。中国文物外流的历史,长达百年,许多珍宝至今下落不明。蝠桃瓶的回归,是少数圆满结局,让人珍惜。可文创一不小心,就被解读为不严肃。媒体如观察者网、南方+等,在报道中平衡观点,一方面传述质疑,一方面转述馆方解释。
有人评论,过度敏感也不好,文物本该多角度解读。但多数人觉得,宁可保守点,也别冒险。博物馆的内部讨论,据说涉及设计团队、审核流程,可能还会咨询更多专家。处理结果公布时,形式可能是官网声明或新闻发布会,现在还没通知。
这事儿闹到现在,网上热度不减。有人翻出旧文创对比,说上博的瓷瓶台灯卖了这么久,怎么以前没人闹?可能是因为冰箱贴更大众化,接触面广。也有声音说,网友小题大做,那段历史不算耻辱,只是文化碰撞。
里德家族的回忆中,他们家视瓶子为传家宝,奥格登小时候就围着它玩。沙泥填充是为了实用,不是侮辱。但在中国人眼里,狗粪的细节太扎眼,容易引发不适。文创开发者得考虑受众心理,不同文化背景下,解读有差异。
展望未来,上海博物馆可能会优化文创策略。多听公众反馈,设计前多做调研。张永珍的捐赠精神,值得延续,她希望瓷瓶激发民族自豪。现在争议虽小,却提醒大家,文化传播需细心。文物回家不易,每件文创都该承载正能量。事件结局虽未定,但过程已推动思考。希望通过讨论,文创界更成熟,让更多人爱上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