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准头,放在古代不得是个将军?”
近期,山东滕州的荆河公园里发现一条不小的鳄雀鳝,隐藏在园区的湖泊内,被人发觉后拍照发到了网络上。
很快,鳄雀鳝出现在荆河公园的消息,就在当地传开了。
![]()
要知道,自从河南汝州抽水抓捕鳄雀鳝的事情发生后,这种外来入侵鱼类的危害,我想在座的网友应该都知道吧。
当时这件事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力,从那以后,只要见到鳄雀鳝的影子,网友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的长处,想尽办法把它清理出去。
不管是渔网、钢叉、钓竿或者是其他工具,只要能清理门户,能用上的手段只管用。所以当公园出现鳄雀鳝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很快就有人出手了。

当地一位男子出面,用了一枚钢制的鱼镖,精准地射中这条鳄雀鳝,并在别人的协助下,将它制服并拉了上来。这一幕,被围观网友用手机拍了下来。
从现场传出了的一组画面可以看出,这条鳄雀鳝体型不小,大概有1米左右,一枚鱼镖从背部射中后,直接从腹部贯穿出来,可见其力度之大。
![]()
鳄雀鳝被射中之后,还在不停挣扎,但已经无济于事,只能乖乖就范。
生擒鳄雀鳝的画面,直接把网友们的情绪也给调动起来了。有网友感叹:真牛,鳄雀鳝都能打穿……
![]()
要知道,鳄雀鳝的鳞片十分坚硬,是一层厚厚的珐琅质,硬度堪比金属,有人曾做过实验,用一把菜刀去砍鳄雀鳝的鳞片,结果硬是碰撞出了火星子。
![]()
珐琅质的莫氏硬度大概是5,铁的硬度只有4~4.5,就算菜刀碰到鳄雀鳝,估计砍都砍不动。
这种硬度,曾被人加以利用,比如中、北美洲的原住民,将雀鳝的鳞片加工成箭头和矛尖,甚至做成盔甲。
![]()
看看上面这张图,就是鳄雀鳝的鳞甲,从质地上就能看出,鱼鳞和贝类的外壳一样坚硬,边缘处也很锋利,难怪当地原住民会用它们做成箭头或者盔甲。
在网络上,有人为了处理鳄雀鳝的鳞甲,需要借助切割机才能把它们切开,这进一步验证了其鱼鳞的坚硬程度。
![]()
所以,当有人一镖制服这只鳄雀鳝后,网友也是发出了惊叹。
不过咱有一说一,鱼镖连坚硬的鳞甲都能射穿,可见其十分锋利,在速度的加持下,更是威力惊人且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在一般情况下,不推荐大家使用这种玩法。
但对于外来物种鳄雀鳝来说,应该算是“二般”情况了吧。对此,有网友也表示:(使用鱼镖)打别的鱼不行,打它(鳄雀鳝)必须点赞。
![]()
这位网友的评论,其实是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评论区当中不少人给制服鳄雀鳝的男子点赞,有人直呼“干得漂亮”。
据我观察,在网友们的评论中,对男子用鱼镖制服鳄雀鳝的行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支持。如果要是换做其他鱼种,射鱼男子估计早已经被口水给淹没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友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尤其是对待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大家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不能仁慈,该出手时必须出手。
![]()
对于鳄雀鳝的危害,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说过多次,相信大家基本都了解差不多了,在此咱不多赘述,主要说说它为啥会无端出现在公园的湖泊里面。
都知道,鳄雀鳝是外来物种,如果没有人引进,它们不可能出现在内陆水域。
2022年12月,鳄雀鳝正式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可当前,为何还有人在偷偷养殖?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猎奇心在作祟:不少短视频里“猛鱼开箱”的画面,不少人脑子一热就下单了;
2、虚荣心膨胀:养条“异宠”在办公室或客厅显摆,有些人就感觉倍有面子;
3、有的人在钻空子:鳄雀鳝一次产卵几十万枚,一条幼苗几块钱,只要量大就是暴利。同时为了逃避检查,这些人还玩起了“变装术”,用“幽灵火箭”、“尖嘴鳄”等花名来掩人耳目。
不过,热情往往是来得快去得更快。鳄雀鳝这种掠食鱼类,吃得多长得快,很快就能长成“一米巨兽”,普通鱼缸根本装不下,养又养不起,于是有人“善心大发”——往公园湖里一倒了之。
![]()
这大概率就是鳄雀鳝流入公园的重要原因吧,放生者可能不知道,这样的放生就是“放祸”,让本土生态为此买单!
面对鳄雀鳝,“一镖制服”的物理清除方式固然有效,但治本之策,在于截断那条“养殖放生链”。
在此,微渔君业呼吁广大网友,别因一时新奇,就去饲养这些外来物种,如果养了,请负责到底——弃养的时候一定要无害化处理,千万不能一扔了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