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将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台湾地区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禁止向它们出口两用物项。这一精准打击,直接戳中台湾军工体系的“命门”。
一、被制裁的企业是谁?台湾军工体系的“八大金刚”
这8家被制裁的实体,覆盖了台湾军工研发的“全链条”,从飞机、导弹到潜艇、防弹装备,几乎囊括台军“以武拒统”的核心装备研发与生产:
1. 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军“经国号”战斗机、“勇鹰”高级教练机的研发者,还承担F-16战斗机的维护升级,甚至参与无人机项目。
2. 中山科学研究院:台军导弹体系的“总设计师”,“天弓”防空导弹、“天剑”系列导弹、“雄风”反舰导弹、“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统均由其研发。
3. 经纬航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无人机研发,产品可能用于台军侦察或袭扰任务。
4. 仲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样从事无人机研发,与经纬航太形成“互补”。
5. 攻卫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防弹衣、防爆漆、战术手套等军警装备,直接服务于台军一线作战需求。
6. 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台海军“玉山”号两栖舰、“磐石”号补给舰、成功级护卫舰、锦江级巡逻舰的承包商,还参与“海鲲”号潜艇的研发。
7. 中信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台当局巡防舰艇的主要研发者,“宜兰舰”“高雄舰”等吨位最大的舰船均出自其手。
8. 龙德造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沱江级导弹巡逻舰等导弹舰艇的制造商,是台军近海作战舰艇的核心供应商。
二、它们干了哪些“勾当”?吃着大陆的饭,砸着大陆的锅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一边依赖大陆产业链,一边帮“台独”研发武器。
1、技术依赖大陆,从电子元器件到精密部件,台湾军工企业长期依赖大陆供应链。例如,无人机所需的传感器、导弹的电子控制系统等,大陆产品性价比高且供应稳定,台企“用得欢”。
2、武器研发“反中”,它们研发的装备,从战斗机到潜艇,从导弹到防弹衣,目标直指“以武拒统”。比如中山科学研究院的“雄风”导弹,被台当局吹嘘为“航母杀手”,实则是对大陆的直接威胁;国际造船的“海鲲”号潜艇,被赖清德视为“不对称战力”的核心。
3、更讽刺的是,这些企业还广泛参与民品业务(如民用无人机、商船制造),试图用“军民两用”掩盖其军事属性,但这次被制裁,恰恰说明大陆已精准掌握其“军民两用”的实质。
三、出口管制有什么作用?震慑效果如何?
大陆的出口管制,绝非简单的“断供”,而是“精准拆弹”:
1. 切断技术命脉,大陆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尤其在电子元器件、精密加工等领域。管制后,台企可能面临关键零部件短缺,研发和生产进度被迫放缓。例如,无人机所需的芯片、导弹的传感器等,若无法从大陆进口,台企只能寻找替代品,但成本、性能均难以保证。
2. 打击“台独”经济基础,军工企业虽号称“防务自主”,但实际依赖大陆市场与供应链。制裁将直接影响其营收,进而削弱其研发能力。比如汉翔航空若无法获得大陆的精密部件,F-16升级、无人机项目可能停滞。
3. 形成示范效应,此次制裁覆盖“全产业链”(飞机、导弹、舰艇、防弹装备),传递出“凡支持‘台独’者,必被打击”的明确信号。未来若有更多企业参与“以武谋独”,大陆可随时扩大清单。
从震慑效果看,岛内舆论已现“恐慌”。
虽然台当局嘴硬,陆委会声称“影响有限”,民进党“立委”炒作“自主防务”,但民众并不买账。网友嘲讽:“‘防务自主’原来是‘依赖大陆+政治表演’。”
被制裁企业万分焦虑,已引起股价波动,部分高管坦言“正评估供应链风险”。国际造船等龙头企业更担忧,若大陆进一步限制稀土、半导体等技术出口,台企将面临“灭顶之灾”。
岛内媒体指出,大陆举措让民众看清“台独”势力的虚伪——一边喊“自主”,一边偷用大陆技术;一边“抗中”,一边赚大陆的钱。
总之,这次制裁,是大陆对“台独”势力的一次“外科手术式”打击。它不仅削弱了台湾军工的“硬件”,更击碎了赖清德“以武谋独”的幻想。
接下来,岛内军工企业该好好想想:继续给“台独”当炮灰,还是回头是岸?毕竟,大陆的市场和产业链,可比赖清德的“政治承诺”靠谱得多。
未来,若台企继续充当“台独”打手,大陆的反制清单只会更长、更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