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24小时内,德国接连传出2个重磅消息,外交部当场把话挑明:不实

0
分享至

据参考消息报道,7月8日至9日,短短24小时内,柏林传出的两条对华消息在平静的国际关系湖面投下两枚性质迥异的石子:一条是德国总理默茨计划10月首次访华并带来顶级商业代表团;另一条则是德方突然指控中国军舰在红海用激光照射其军机,称已紧急召见中国大使。当西方媒体迅速渲染“中国威胁”叙事时,中国外交部在7月9日的记者会上只用两个字便击穿了这场外交迷雾——“不实”。

在德国《商报》7月8日披露的访华计划中,默茨的首次中国行被赋予鲜明的经济色彩。随行的顶级企业代表团构成无声的宣言:在德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工业竞争力遭遇严峻挑战的当下,中国市场对德国汽车制造等核心产业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窗口:10月的行程设定正值欧盟对华政策争论进入关键阶段。默茨年初高调声称要“减少对华依赖”,如今却带队深入“去风险”对象的核心市场,政治宣言与现实行动的裂痕已清晰可见。



德国总理默茨(资料图)

几乎与访华消息同步,德方7月8日抛出的红海事件指控迅速被西方媒体放大。德方描述中,一架搭载军人的民用飞机遭中国军舰激光瞄准,被渲染为“不可接受的威胁”。

然而德方陈述存在根本性漏洞:既承认飞机“接近中国军舰”,又暗示中国“未按常规警告”,侧面印证了德方飞机此前已有逼近中国护航编队的行为模式。更引人深思的是其操作手法——租用民机搭载军人抵近侦查,这与澳大利亚军方过往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侦察策略惊人相似。

24小时内戏剧性并置的两条信息,暴露了德国对华政策的深层撕裂。经济部门在寒冬中迫切需要中国市场回暖,而外交安全部门却在复刻美国的遏华脚本。这种矛盾远非偶然,它揭示了默茨联合政府内部难以调和的立场分歧。

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现:若德国持续以民机搭载军人抵近他国执行任务的模式不被约束,谁来保证国际航道的真正安全?当伪装侦查成为常态,“误判”风险将从潜在隐患变为现实威胁。



朔尔茨(资料图)

朔尔茨前政府的教训犹在眼前:社民党、绿党、自民党的执政联盟在对华政策上互相掣肘,导致经济合作与战略猜忌长期并行。默茨新政府非但未吸取教训,反而在短短两个月中让矛盾公开化。

这种内耗型外交折射出更深层危机:当德国各党派把中国议题当作国内政治斗争工具时,真正受损的是国家整体利益与外交可信度。默茨若不能弥合内阁裂痕,即使手握访华成果,德国恐也无力消化。

面对德方红海指控,中国外交部7月9日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危机公关:在确认“德方所称信息与中方了解的事实完全不符”后,重申中国护航行动对国际航道安全的贡献,并强调中德、中欧间“良好沟通”机制仍在有效运转。这种既澄清事实又留出对话空间的表态,体现了成熟大国的外交智慧。

值得关注的是声明中“实事求是”四字——这不仅是给德国的台阶,更是划出红线:德方若继续将国内政治矛盾外溢为对华挑衅,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默克尔(资料图)

回溯默克尔时代,德国曾凭借务实外交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游刃有余。而如今默茨政府的进退失据,恰是西方对华认知失调的缩影:既无法摆脱中国市场的引力,又难以挣脱意识形态的桎梏。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大国若持续以“两面手法”处理对华关系,最终伤及的是自身战略信誉。德国汽车业在华的百亿欧元投资、中欧班列连接的供应链动脉,都在提醒柏林:战略清晰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构建可持续的竞合模式。

德国24小时内外交戏剧的高潮,恰成一面照妖镜:当经济理性遭遇安全焦虑,当多党制演变为政策精神分裂,默茨政府正站在前所未有的外交十字路口。

中国用“不实”二字捍卫真相的同时,也为德国留了转身空间——毕竟红海风波终会平息,但若因政治短视毁掉访华可能带来的经济转机,柏林失去的将是重振德国工业的最后机遇。国际关系的残酷法则从未改变:唯有尊重事实者,才能赢得历史的尊重。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莫闻初道 incentive-icons
莫闻初道
一个有深度、有格局的作者
1809文章数 146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