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位名医叶天士,世人尊称他为"叶大夫"。在医术上,他有一句名言:"凡治病必求其本"。
这话听起来简单,可这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医道智慧?叶天士是怎么看待脾胃这个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一位得了多年脾胃虚寒的贵妇人,看遍名医都没能治好,最后是怎么在叶天士这里得到痊愈?
更让人惊讶的是,叶天士竟然只用了一味药就解决了这个顽疾。
![]()
那是康熙四十二年的深秋,叶天士正在自己的诊所坐堂问诊。诊所里挤满了求医的病人,有富商、官员,也有普通百姓。
这时,一位穿着考究的妇人在丫鬟的搀扶下缓步走了进来。她面色苍白,眼下发青,走路时脚步虚浮,一看就是久病之人。
贵妇人坐下后,叶天士示意她说话。"大夫,我这病已经拖了三年多了。"
贵妇人声音虚弱地说道,"每天醒来就觉得浑身没劲,吃什么都没胃口,吃了就觉得胃里发冷,还时常会吐。每到天气转凉,症状就更重了。"
说着,贵妇人又接着道:"我试过喝姜汤,也喝过艾草水,吃过不少暖胃的食物,可都不管用。
我丈夫是知府,家里不缺钱,可这病就是治不好,真是愁死我了。"
叶天士听完,让贵妇人伸出手来。他仔细号了脉,又观察了贵妇人的舌相。
只见贵妇人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诊断时,叶天士特别注意到贵妇人的手脚冰凉,而且腹部按压时有隐隐作痛的感觉。
诊完脉后,叶天士又详细询问了贵妇人的饮食起居习惯。原来这位贵妇人平日里最爱吃生冷瓜果,就算到了秋冬季节,也总喜欢喝凉茶。
加上她生性爱洁,经常用凉水洗手,时日一长,寒气就渐渐积在了脾胃。
"夫人这是脾胃虚寒。"叶天士说道,"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一虚,百病丛生。不知以前可看过别的大夫?用过什么药?"
贵妇人叹了口气:"看过好多大夫,光是今年就看了五六位名医。他们开的方子都不小,有人用附子理中汤,说是要温暖脾胃;
有人开人参养胃汤,说要补气养胃;还有人用八珍汤,说是要补血健脾。有的大夫还说我这是气郁,给开了些疏肝理气的药。
![]()
可这些药吃下去,不是胃里不舒服,就是上火,要么就是没什么效果。"
叶天士听完,沉思片刻,又仔细观察了贵妇人的面色。只见她面色不仅苍白,嘴唇也没有血色,显然是脾胃虚弱已久,以致气血不足。
叶天士轻轻点头:"夫人,你这病看似是胃寒,实则是虚寒。那些方子都不错,可惜都没找到病根。"说着,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药方。
旁边的学徒凑近一看,不由得惊讶:师父只写了一味药!
这时,叶天士已经写完方子,交给贵妇人:"夫人回去按方抓药,每日早晚各服一次,七天后再来复诊。记住,这段时间要忌生冷,饮食要以温热为主。"
贵妇人接过方子,看到上面只写了一味药,也是一愣:"大夫,就这一味药?会不会太简单了?那些名医开的方子都是十来味药,您这......"
叶天士微笑着说:"是的,就这一味。病要找到根子,药贵在精准。有时候一味对症的药,胜过十味八味的大方。"
贵妇人将信将疑地拿着方子离开了。七天后,她又来到诊所。这次她的脸色明显红润了许多,走路也稳健了,眼中有了光彩。
她高兴地说:"叶大夫,真是神了!这些天吃完药,胃里暖暖的,胃口也好了,睡觉也踏实了。连我家相公都说我气色好多了。"
叶天士的学徒们都看傻了。这可是连其他名医都束手无策的病症,师父用一味药就治好了?
这时,一个学徒小心翼翼地问:"师父,您是怎么看出病根的?为什么别人用大方子都治不好,您用一味药就见效了?"
![]()
叶天士看着满屋子求医的病人和一脸疑惑的学徒们,心中暗叹:这些人只知道看表象,却不明白医道的真谛。
这位贵妇人的病,表面上是脾胃虚寒,可实际上却暗藏玄机。
那么,叶天士用的究竟是什么药?他又是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子,破解了这个脾胃虚寒的顽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