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民航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国民航正在进入战略成长期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周期。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民航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主体,民航院校必须坚持创新重塑,构建民航特色人才培养新范式。中国民航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探讨与改革实践:一是深刻思考内外部环境新变化,研判未来行业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二是构建与未来需求相适应的民航特色人才培养新体系,为行业输送高质量适配人才;三是学校面向新体系新要求持续深化改革,为构建人才培养新范式提供保障。
内外部环境新变化
当前民航业呈现的新形势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的系统性变革。
一是技术革新驱动行业革新。 国产民机(如C919、C929)、国产发动机(如CJ1000A)、无人驾驶器(如EH216-S)及新能源动力(燃料电池、氢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已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航空制造领域加速向新材料(如T800级碳纤维、第三代铝锂合金)、新工艺(如自动铺丝、3D打印)及数智化转型(数字孪生、智能制造)。运营领域则通过大数据分析、智慧运行技术(如北斗导航、智能客舱系统)提高效率与安全性。
二是产业链条的结构性重构。 出行场景的一体化与便捷化进程成为民航产业链“补链”的核心抓手,通过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如飞机拆解再制造、无人机物流接驳)实现“延链”,通过核心环节能级提升(如国产民机C919量产)与自主可控能力(零部件原材料全面国产化)实现“壮链”,构建更具韧性的民航产业生态。
三是行业标准的全面重塑。 未来民航业将围绕“三重重建”构建新规则:在空域结构上,重塑低空(城市空中交通)与高空(国产大飞机干线网络)协同开发的立体化格局;在运行模式上,构建有人机(有人驾驶/无人驾驶有人乘坐)与无人机(物流/巡检飞行器)协同共生的混合航空运输体系;在标准体系构建上,加强标准理论研究(如统一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标准/eVTOL运行维修标准)和国际规则(ICAO电动飞机适航标准)本地化方法双创新。
中国民航正通过上述变革,加速形成“技术革新、链条完整、标准引领”的全球航空新范式,推动行业从传统模式向高效、智能、可持续的未来形态跃迁。
民航业的迅猛发展为民航院校带来全新机遇,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国家航空产业链供应链正朝着更高韧性和更安全的方向迈进,自主科技创新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迫切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亟须民航院校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强化创新能力培育,补齐行业高层次人才短板。
学科结构与布局的适应性挑战。 在国家发展战略引领、民航高质量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协同推进背景下,对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支撑现实生产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民航院校以前瞻性眼光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加速向多领域融合、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国际化前沿合作的办学格局转型,增强对行业变革引发多元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适配性。
竞争格局的重构压力。 民航业对专业人才层次和类型需求日益多元化,亟须民航直属院校升级传统行业人才供给,开展高水平民航科技创新。当前阶段民航院校必须思考并应对以下问题:如何在行业传统领域维持顶端优势地位,如何在行业新兴交叉领域塑造新优势,如何面向未来变革领域抢抓新机遇,以及如何在竞争和挑战中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行业新形势和民航院校面临的新挑战,民航局明确了中国民航大学建设研究型特色类大学的发展新定位。发展新定位提出了发展新要求,即学校发展应在民用航空特定领域具有顶端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从规模扩张转型为内涵式发展,持续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和重大科研创新,更好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为国家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新体系
面对学校新定位,中国民航大学提出了构建民航特色人才培养新体系,包括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目标三个维度。
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和人才培养层次内在逻辑关系,构建适应学校发展新定位的人才培养层次体系,即从本科教育(支持优势产业)层次为主,逐步向研究生教育(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层次为主转型,持续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博士研究生教育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基础研究以及部分应用基础研究,突出知识创新引领和技术发明转化。硕士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人才培养,注重科研和项目训练,主要培养从事应用技术创新且具有较强质疑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本科教育是研究生输入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强调敬畏安全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借鉴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和Gar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国民航大学探索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型,即从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逐步转向拔尖创新人才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依托科学教育,采用“选拔+精英”的教育模式,该类人才具有科技趋势前瞻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够提出创新理念,推动科技发展。科技创新型人才依托技术教育,采用本硕博一体化设计,将知识创新成果运用于解决民航关键技术问题,在仿真环境下开发改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系统原型,助推行业发展从产业链下游集成创新向上游原始创新迁移。
作为行业龙头学校,中国民航大学肩负着为民航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也必然发生调整,未来要从培养民航发展的服务者为主转向培养民航发展的引领者为主。
学校从专业能力、品格素养、通用能力三个维度重新定义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特征。专业能力包括扎实数理、学科基础、标准创新、国际视野。品格素养包括人文素养、行业情怀、国家使命。通用能力包括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战术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图形表达+语言表达)、实践能力(领导+团队+自主)。
深化改革新举措
面对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目标转变的新时期任务,中国民航大学着重在“学生中心、教师发展、交叉融合”方面部署重大举措,为构建民航特色人才培养新范式提供重要保障。
“学生中心”举措旨在构建“研中育人+自主学习”双轮驱动培养模式。以学生成长需求为核心,实施“研中育人”与“自主学习”双轨并行策略。在研中育人层面,通过开放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团队、承担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科技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在自主学习层面,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释放学习时间、拓展线上线下学习空间、丰富数字学习资源、推行个性化培养方案,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内生学习动力。
“教师发展”举措旨在打造“能力转型+分类发展”的师资培育体系。一方面,推动教师能力转型,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型向“研究素养+行业实践+人工智能应用”的复合型专家转型,强化科研创新、行业对接和数字化能力;另一方面,推动教师分类发展,根据教师专长设置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实验实践教学型、研究型、实验技术开发及建设型等多元发展路径,配套差异化考核和晋升标准,实现师资队伍的精准培育与优化配置。
“交叉融合”举措旨在构建“学科—科教—产教”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生态。学科交叉是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院与科技创新研究院实体化融合、跨学科领域协同创新,超前布局民航新兴交叉专业,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科教融汇以未来技术学院、创新联合体等为载体,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项目驱动、科研育人”的新型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联盟等平台,聚焦行业实际需求,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通过实施专业内涵提升计划、开设前沿微专业等举措,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产业服务能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衔接。(作者: 杨新湦、梁志星、王轩,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编辑|张 彤
校对|张 薇
审核|程 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