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政策引导去产能 生猪养殖拐点可期

0
分享至

发展改革委稳定猪价政策,包括限制产能扩张、降低生猪出栏均重、限制二育等,预计将持续全面落实,会对生猪养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有望获得正常盈利,成本最有竞争力的养殖猪企将获得超额收益,2026 年生猪价格也有望超市场预期。

杜鹏/文

生猪养殖行业迎来关键政策信号。

继相关部门出手调控母猪产能与二次育肥后,政策层面再度出台“组合拳”调控生猪产能。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家猪企参加了“生猪生产调度会”,会议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

生猪价格自2024年8月阶段登顶后持续下跌至今,养殖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在此背景下,5月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接连出台政策引导主动去产能,向外界释放出稳猪价的积极信号,增强了市场对未来猪价企稳回升的预期。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同花顺财经发布的正信期货研报内容显示,本次“生猪生产调度会”由农业农村部于6月10日召开,全国畜牧总站和各省农业农村厅参加。这次会议对各省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主要政策包括: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优化生猪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强监测,地方也要将二育等情况纳入监测,每月向农业农村部上报能繁、存栏、均重、二育等情况。

该研报还指出,本次调控并不仅限于头部集团企业,而是面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调控。目前头部企业已经做出表率,稳步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并明确了降重计划,未来2-3个月的时间里将均重降至120公斤。

此前的5月底,国家相关部门已召开会议协调去产能。多家企业禁止售卖二次育肥已经在执行当中,其中,牧原股份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公司结合内外部情况,决定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相关部门具体政策信息还请以官方文件为准。”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反应强烈,5月30日,巨星农牧、湘佳股份等多只猪肉股涨停,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龙头股涨幅均超4%,充分反映了市场对这些政策效果的积极预期。

在出台剑指生猪产能政策的同时,国家在启动冻肉收储方面也开始积极行动。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1万吨,这是2025年以来首次真正意义的国产冻猪肉收储,此前5次收储都属于等量轮储,此次承储企业需在8月1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入库。

国家连出政策“组合拳”,背后是生猪行业长达数月的阶段性调整。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最新的4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环比持平,同比增长1.3%——自2024年6月以来,能繁母猪已连续11个月维持在4000万头以上,长期接近绿色产能区间上限,新生仔猪数量也是持续攀升。这一趋势直接反映在出栏量上——2025年一季度,21家上市猪企中近八成出栏量同比上涨,总体增幅达到27.49%。与此同时,2025年3-4月“二次育肥热”卷土重来,部分大型猪企的出栏均重也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供需失衡导致生猪价格自2024年8月登顶后持续下跌,全国均价已从21元/公斤跌至14元/公斤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第2周,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4.45元/公斤,较前期下降1.77%,刷新17个月低点。

养殖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3日当周,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为亏损2.9元/头、外购仔猪养殖利润为亏损210.64元/头。

短短一个月内,“打击二次育肥、控出栏体重、暂停扩产、启动冻肉收储”四重政策密集落地。政策调控密度与力度超乎以往,向外界释放出了明确的“稳猪价”积极信号。

各有侧重的调控

从政策设计来看,每项措施各有侧重。

对于暂停二次育肥销售,中国猪产业链生态圈平台(CPICP)会长姜树林分析称,该项措施针对的是市场投机行为,减少人为制造的供应波动。历史数据表明,二次育肥等投机行为会导致猪价波动率从±25%扩大至±40%,而通过切断投机链条,政策推动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广东此前类似的调控实践已经证明,减少投机性压栏能够避免类似2024年5月单日猪价暴跌1.6元/斤的极端行情。

据卓创资讯分析师朱泽坤分析,“调控二次育肥,对8-9月的猪价将产生直接利好。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维护后续猪价的平稳和产业长期健康发展,遏制市场‘赌博’心态。”

在降体重方面,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旨在引导养殖户降低出栏体重。降低出栏体重可减少市场上猪肉供应量,避免因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同时,较轻体重的生猪在养殖过程中所需饲料和养殖时间相对较少,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对能繁母猪产能的调控,则被视为影响更长远的战略举措。能繁母猪就是能生猪崽的“猪妈妈”,是整个生猪产业的“产能发动机”。该项措施旨在从源头控制产能过度增长,避免未来12-18个月(母猪生产周期)的供应过剩,对2026年的生猪行情构成显著利好。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降100万头并非小事。历史上,除了2019 年非洲猪瘟导致的不正常减产以外,正常周期内调减百万头母猪的情形,此前从未出现过。现在要减100万头,相当于给这个“发动机”主动降速,目标是让生猪供应量降下来。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目标3950万头,是什么水平呢?自养猪业克服非洲猪瘟、全面复产以来,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减产到4000万头以下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即在经历漫长周期后的2024年初曾经短暂降至3992万头。

本次3950万头的调控目标,与农业农村部2025年初的表态一致:继续盯住全国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产能“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推动供需更好匹配。

本次是非瘟结束后首次在正常周期背景下主动、定向削减百万级产能。这是本轮猪周期下行以来,最明确、最有力的官方产能调控信号,信号强度前所未有。母猪存栏量是判断猪周期拐点的核心先行指标。这次调减产能,极大增强了市场对未来(特别是2025年底、2026年初)猪价企稳回升的预期。

对于未来猪价走势,多家券商均给出了乐观预期。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政策直击行业供应过剩核心矛盾(产能、体重、二育),强化短期去产能预期,若该要求可贯彻实施,将直接控制猪肉整体供应量,利好未来生猪价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稳价抗通缩”。

华安证券研报指出,发展改革委稳定猪价政策,包括限制产能扩张、降低生猪出栏均重、限制二育等,预计将持续全面落实,会对生猪养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2025 年生猪养殖行业有望获得正常盈利,成本最有竞争力的猪企将获得超额收益,2026 年生猪价格也有望超市场预期。

太平洋证券指出,发展改革委提出不增产能和降重稳价倡议,一旦落实将会对生猪产业产生重大影响,2026 年猪价表现或超预期。

对于猪企而言,成本优势明显、出栏兑现度高的优秀养殖企业,有望成为本轮政策受益者,取得超额收益。标的方面,国联民生证券给投资者推荐的是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神农集团、巨星农牧。

据最新数据,温氏股份5月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6-6.1元/斤,猪苗生产成本降至280元/头左右。牧原股份表示,年初至今,公司生猪养殖成本逐月下降,5月已降至12.2元/公斤左右,环比下降接近0.2元/公斤,2025全年目标完全成本12元/公斤,2025年出栏目标商品猪7200万头-7800万头,仔猪800万头-1200万头。

与此同时,这些龙头猪企还将受益于政策带来的集中度提升。成本高企、管理粗放、生产力低下的小型猪企本就在微利寒冬中挣扎,如今政策引导主动去产能,意味着这些中小养殖户可能更快退出或被整合。

数据显示,在2016年,国内生猪养殖前20位企业合计出栏量还只有4133万头,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的6%;2024年,前20位企业合计出栏量就达到了21580万头,大幅增长了4倍,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70256万头的比例也提升到30.7%。生猪养殖行业迎来关键政策信号。

继相关部门出手调控母猪产能与二次育肥后,政策层面再度出台“组合拳”调控生猪产能。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家猪企参加了“生猪生产调度会”,会议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降至3950万头。

生猪价格自2024年8月阶段登顶后持续下跌至今,养殖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在此背景下,5月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接连出台政策引导主动去产能,向外界释放出稳猪价的积极信号,增强了市场对未来猪价企稳回升的预期。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同花顺财经发布的正信期货研报内容显示,本次“生猪生产调度会”由农业农村部于6月10日召开,全国畜牧总站和各省农业农村厅参加。这次会议对各省提出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主要政策包括: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优化生猪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强监测,地方也要将二育等情况纳入监测,每月向农业农村部上报能繁、存栏、均重、二育等情况。

该研报还指出,本次调控并不仅限于头部集团企业,而是面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调控。目前头部企业已经做出表率,稳步降低能繁母猪存栏量,并明确了降重计划,未来2-3个月的时间里将均重降至120公斤。

此前的5月底,国家相关部门已召开会议协调去产能。多家企业禁止售卖二次育肥已经在执行当中,其中,牧原股份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公司结合内外部情况,决定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相关部门具体政策信息还请以官方文件为准。”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反应强烈,5月30日,巨星农牧、湘佳股份等多只猪肉股涨停,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龙头股涨幅均超4%,充分反映了市场对这些政策效果的积极预期。

在出台剑指生猪产能政策的同时,国家在启动冻肉收储方面也开始积极行动。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1万吨,这是2025年以来首次真正意义的国产冻猪肉收储,此前5次收储都属于等量轮储,此次承储企业需在8月1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入库。

国家连出政策“组合拳”,背后是生猪行业长达数月的阶段性调整。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最新的4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环比持平,同比增长1.3%——自2024年6月以来,能繁母猪已连续11个月维持在4000万头以上,长期接近绿色产能区间上限,新生仔猪数量也是持续攀升。这一趋势直接反映在出栏量上——2025年一季度,21家上市猪企中近八成出栏量同比上涨,总体增幅达到27.49%。与此同时,2025年3-4月“二次育肥热”卷土重来,部分大型猪企的出栏均重也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供需失衡导致生猪价格自2024年8月登顶后持续下跌,全国均价已从21元/公斤跌至14元/公斤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第2周,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4.45元/公斤,较前期下降1.77%,刷新17个月低点。

养殖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3日当周,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为亏损2.9元/头、外购仔猪养殖利润为亏损210.64元/头。

短短一个月内,“打击二次育肥、控出栏体重、暂停扩产、启动冻肉收储”四重政策密集落地。政策调控密度与力度超乎以往,向外界释放出了明确的“稳猪价”积极信号。

各有侧重的调控

从政策设计来看,每项措施各有侧重。

对于暂停二次育肥销售,中国猪产业链生态圈平台(CPICP)会长姜树林分析称,该项措施针对的是市场投机行为,减少人为制造的供应波动。历史数据表明,二次育肥等投机行为会导致猪价波动率从±25%扩大至±40%,而通过切断投机链条,政策推动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广东此前类似的调控实践已经证明,减少投机性压栏能够避免类似2024年5月单日猪价暴跌1.6元/斤的极端行情。

据卓创资讯分析师朱泽坤分析,“调控二次育肥,对8-9月的猪价将产生直接利好。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维护后续猪价的平稳和产业长期健康发展,遏制市场‘赌博’心态。”

在降体重方面,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旨在引导养殖户降低出栏体重。降低出栏体重可减少市场上猪肉供应量,避免因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同时,较轻体重的生猪在养殖过程中所需饲料和养殖时间相对较少,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对能繁母猪产能的调控,则被视为影响更长远的战略举措。能繁母猪就是能生猪崽的“猪妈妈”,是整个生猪产业的“产能发动机”。该项措施旨在从源头控制产能过度增长,避免未来12-18个月(母猪生产周期)的供应过剩,对2026年的生猪行情构成显著利好。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降100万头并非小事。历史上,除了2019 年非洲猪瘟导致的不正常减产以外,正常周期内调减百万头母猪的情形,此前从未出现过。现在要减100万头,相当于给这个“发动机”主动降速,目标是让生猪供应量降下来。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目标3950万头,是什么水平呢?自养猪业克服非洲猪瘟、全面复产以来,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减产到4000万头以下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即在经历漫长周期后的2024年初曾经短暂降至3992万头。

本次3950万头的调控目标,与农业农村部2025年初的表态一致:继续盯住全国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产能“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推动供需更好匹配。

本次是非瘟结束后首次在正常周期背景下主动、定向削减百万级产能。这是本轮猪周期下行以来,最明确、最有力的官方产能调控信号,信号强度前所未有。母猪存栏量是判断猪周期拐点的核心先行指标。这次调减产能,极大增强了市场对未来(特别是2025年底、2026年初)猪价企稳回升的预期。

对于未来猪价走势,多家券商均给出了乐观预期。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政策直击行业供应过剩核心矛盾(产能、体重、二育),强化短期去产能预期,若该要求可贯彻实施,将直接控制猪肉整体供应量,利好未来生猪价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稳价抗通缩”。

华安证券研报指出,发展改革委稳定猪价政策,包括限制产能扩张、降低生猪出栏均重、限制二育等,预计将持续全面落实,会对生猪养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2025 年生猪养殖行业有望获得正常盈利,成本最有竞争力的猪企将获得超额收益,2026 年生猪价格也有望超市场预期。

太平洋证券指出,发展改革委提出不增产能和降重稳价倡议,一旦落实将会对生猪产业产生重大影响,2026 年猪价表现或超预期。

对于猪企而言,成本优势明显、出栏兑现度高的优秀养殖企业,有望成为本轮政策受益者,取得超额收益。标的方面,国联民生证券给投资者推荐的是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神农集团、巨星农牧。

据最新数据,温氏股份5月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6-6.1元/斤,猪苗生产成本降至280元/头左右。牧原股份表示,年初至今,公司生猪养殖成本逐月下降,5月已降至12.2元/公斤左右,环比下降接近0.2元/公斤,2025全年目标完全成本12元/公斤,2025年出栏目标商品猪7200万头-7800万头,仔猪800万头-1200万头。

与此同时,这些龙头猪企还将受益于政策带来的集中度提升。成本高企、管理粗放、生产力低下的小型猪企本就在微利寒冬中挣扎,如今政策引导主动去产能,意味着这些中小养殖户可能更快退出或被整合。

数据显示,在2016年,国内生猪养殖前20位企业合计出栏量还只有4133万头,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的6%;2024年,前20位企业合计出栏量就达到了21580万头,大幅增长了4倍,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量70256万头的比例也提升到30.7%。

本文刊于06月28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湖南女医生出轨17分钟视频:别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她的贞操

湖南女医生出轨17分钟视频:别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她的贞操

娜乌和西卡
2025-11-10 13:50:19
湖南某医院不雅事件的同款“战袍”,彻底火了!

湖南某医院不雅事件的同款“战袍”,彻底火了!

仕道
2025-11-10 14:06:05
俄罗斯人在公车上写骂中国人的话,但现场没人敢吭声……

俄罗斯人在公车上写骂中国人的话,但现场没人敢吭声……

麦杰逊
2025-11-10 12:28:01
油箱见底了!打完这个赛季,可能退役的七位球星

油箱见底了!打完这个赛季,可能退役的七位球星

球毛鬼胎
2025-11-10 18:50:33
俄罗斯提出一个新概念——俄罗斯历史领土

俄罗斯提出一个新概念——俄罗斯历史领土

每日一见
2025-11-10 14:09:17
女子高铁推婴儿车堵20分钟后续!正面曝光,甩娃撂狠话:赔得起吗

女子高铁推婴儿车堵20分钟后续!正面曝光,甩娃撂狠话:赔得起吗

八斗小先生
2025-11-10 11:39:17
“家里已经供不起我上班了!”父母无奈哭诉,成2025年最大的笑话

“家里已经供不起我上班了!”父母无奈哭诉,成2025年最大的笑话

妍妍教育日记
2025-11-09 10:44:07
第一次!高市早苗提对台海出兵,日本高层的反应,果然如中国所料

第一次!高市早苗提对台海出兵,日本高层的反应,果然如中国所料

叹知
2025-11-10 16:05:39
郑丽文提“二二八”和解,喊话民进党“历史不该成斗争工具”

郑丽文提“二二八”和解,喊话民进党“历史不该成斗争工具”

海峡导报社
2025-11-10 15:39:08
全红婵老家新房封顶引来大量无人机“围观”:全父表示无奈 村民称有噪音干扰

全红婵老家新房封顶引来大量无人机“围观”:全父表示无奈 村民称有噪音干扰

上游新闻
2025-11-10 17:13:05
李嘉诚曾和梁洛施私下做交易,不把3个孙子纳入李家,是一种算计

李嘉诚曾和梁洛施私下做交易,不把3个孙子纳入李家,是一种算计

娱乐团长
2025-11-09 14:33:37
大反转!偷拍者被带走调查,出轨地点不是医院,祖副院长原配发声

大反转!偷拍者被带走调查,出轨地点不是医院,祖副院长原配发声

壹月情感
2025-11-10 16:52:17
俄罗斯大幅加税,中国汽车出口骤降58%!1辆净赚几万已成过去,有商家暂停对俄业务,如何破局?专家建议“扎下根”

俄罗斯大幅加税,中国汽车出口骤降58%!1辆净赚几万已成过去,有商家暂停对俄业务,如何破局?专家建议“扎下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0 00:30:08
尴尬啊!50岁大叔哭诉想挽回20岁女孩,称大理骑行时花钱同吃同住

尴尬啊!50岁大叔哭诉想挽回20岁女孩,称大理骑行时花钱同吃同住

火山诗话
2025-11-09 21:49:00
“大衣哥”反击网暴: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丨面孔

“大衣哥”反击网暴: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丨面孔

大象新闻
2025-11-10 15:02:09
扇耳光大赛倒地的中国选手公布病历!称看东西有重影需要手术

扇耳光大赛倒地的中国选手公布病历!称看东西有重影需要手术

南方都市报
2025-11-10 12:10:16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撤销机顶盒的重要消息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撤销机顶盒的重要消息

小柱解说游戏
2025-11-09 14:50:37
贵阳女副市长主动投案,贵州省自然资源系统反腐连续打“虎”

贵阳女副市长主动投案,贵州省自然资源系统反腐连续打“虎”

界面新闻
2025-11-10 14:03:21
61岁关咏荷白衣出镜,状态年轻被赞似41岁!张家辉:我保持好自己,才能配得上她

61岁关咏荷白衣出镜,状态年轻被赞似41岁!张家辉:我保持好自己,才能配得上她

FM93浙江交通之声
2025-11-10 14:24:07
淡水虹鳟,彻底毁掉了“三文鱼”这一优质食品

淡水虹鳟,彻底毁掉了“三文鱼”这一优质食品

北欧模式
2025-10-16 22:38:47
2025-11-10 19:19:01
证券市场周刊 incentive-icons
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创办于1992年3月,是中国较早的专业性证券传媒。是中国权威性的证券杂志之一。
10679文章数 1930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最终,万科只成全了一个人

头条要闻

20年驾龄"老司机"一踩油门就失控了 新能源车企回应

头条要闻

20年驾龄"老司机"一踩油门就失控了 新能源车企回应

体育要闻

战绩崩盘!东契奇交易余震撕裂独行侠

娱乐要闻

51岁周迅的现状 给中年女性提了个醒?

科技要闻

荷兰“玩脱”后,大众本田终于拿到芯片了

汽车要闻

智能又务实 奇瑞瑞虎9X不只有性价比

态度原创

数码
家居
时尚
亲子
本地

数码要闻

AI热潮压垮存储供应链:HDD交货要等两年!QLC SSD加速替代

家居要闻

四方食事 不过人间烟火

上新|| 秋冬也可以穿的漂亮小裙子,美到心动

亲子要闻

怎么养出有担当的娃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