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校门口的铁栏杆前,朱海涛背着两个破旧的饲料袋,满脸尘土与汗水。保安挡住去路,眼神中既有怀疑又有轻蔑。"站住,这里是大学,不是收废品的地方!"朱海涛攥紧了手中的录取通知书,脸上青筋暴起。
就在争执最激烈时,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快步走来,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那竟是闻名全省的林校长,他不仅亲自迎接了这位背着饲料袋的学生,还弯腰帮他提起了行李。
01:
十八年前,湘西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
"生了个儿子,可惜是个瘸子。"产婆摇着头对朱家夫妇说道。朱父朱母看着襁褓中皱巴巴的小脸,泪如雨下。医生说孩子天生右腿比左腿短了三厘米,这辈子都会一瘸一拐。
朱海涛从小就知道自己与众不同。上学路上,其他孩子总是嘲笑他的步态,叫他"跛子"。每当这时,他都会咬紧牙关,眼睛通红地忍着不哭。回到家,他会躲在柴房里偷偷擦干眼泪,然后继续看他那些破旧的课本。
"海涛,别读了,咱家需要你帮忙。"朱父经常这样说。家里养了十几头猪,每天喂食、清理猪圈的活都压在他身上。每天天不亮,朱海涛就得背着沉重的饲料袋往返于家和饲料店之间。饲料袋上印着鲜艳的商标,是村里最容易辨认的标志。
小学三年级那年,班主任李老师发现了朱海涛的聪明才智。"这孩子悟性高,是块读书的料。"李老师特意到朱家家访,却被朱父一口回绝:"一个瘸子,读那么多书干啥?将来还不是在家喂猪。"
那晚,朱海涛蜷缩在床上,攥紧了拳头。"我一定要读书,一定要走出这个山村!"他在心里暗暗发誓。
从那以后,朱海涛开始了双重生活。白天,他依然是那个勤劳的放猪娃;夜晚,他点着偷偷攒下的蜡烛,在饲料袋上伏案苦读。饲料袋铺开后很大,正好可以当桌布。每当朱父朱母睡下,他就把课本摊开在饲料袋上,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写字。
初中时,朱海涛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班主任王老师对他格外关注,经常给他额外的学习资料。"海涛,你的未来不该被局限在这山沟里。"王老师的这句话,成了朱海涛心中的一盏明灯。
上高中需要钱,而朱家已经入不敷出。朱海涛决定辍学在家帮忙一年,积攒高中学费。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猪喂食后,去镇上的建筑工地搬砖。尽管右腿跛行,他却比谁都能干,从不叫苦。
一年后,他攒够了学费,可朱父却突发脑溢血,卧床不起。所有积蓄都用在了医药费上。朱海涛的高中梦又一次被无情打碎。
那天晚上,朱海涛在猪圈外痛哭。十五岁的少年第一次感到无力与绝望。正当他想要彻底放弃时,王老师找到了他。"海涛,县里有个特殊名额,免除全部学费。但条件是,你必须考上全县前十。"
02:
朱海涛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丝光明。那一刻,他决定不再被命运摆布。
高中三年,朱海涛过着近乎苛刻的生活。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喂猪,五点出门赶往十公里外的县高中,往返全靠一瘸一拐地走路。晚上回家还要照顾生病的父亲,往往到深夜才能开始做作业。困得实在撑不住时,他就用辣椒水抹眼角,用疼痛换清醒。
"那个跛子真倔啊,别人都骑自行车,他每天走路上下学。"同学们背后议论。朱海涛充耳不闻,专注于课本和试卷。右腿的残疾让他走得慢,但思维却比谁都快。物理、化学、数学,他样样拿高分。
高二那年冬天特别冷。一场大雪后,山路结冰,朱海涛摔了一跤,右腿伤上加伤。但第二天,他依然准时出现在教室里,裤腿上的血迹还未干透。
"你这样不行啊,海涛!"班主任心疼地说。
"没事,老师。我不能缺课。"朱海涛笑着回答,眼神坚定得让人心疼。
高考前一个月,朱父的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朱海涛白天上学,晚上守在医院。医生说需要手术,费用高达两万元。这对朱家来说是天文数字。
"不手术就是等死。"医生的话像一把锤子敲在朱海涛心上。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村支书找到了他。"海涛,村里凑了一万,县里有救助金五千,剩下的五千,我个人借给你。"
"为什么帮我?"朱海涛哽咽着问。
"因为你是我们村几十年来第一个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孩子。你不能放弃。"村支书拍着他的肩膀说。
手术很成功,但高考只剩两周。朱海涛白天在学校埋头苦读,晚上在医院照顾父亲,经常趴在病床边的小桌上做题到深夜。尽管如此,他的模拟考试成绩仍在全县名列前茅。
高考那天,朱海涛早早就来到考场。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背着那个印有饲料商标的旧书包——那是他用废弃的饲料袋自己缝制的。其他考生看到他的装扮,不禁掩口而笑。
"看那个跛子,穷得连个像样的书包都没有。"有人嘲笑道。
朱海涛充耳不闻,径直走进考场。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他的世界只剩下题目和答案。
考完最后一科,朱海涛走出校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管结果如何,他已经尽力了。
高考成绩公布那天,全村人都聚集在村委会门口的公告栏前。当看到朱海涛的名字赫然位列全县第一时,欢呼声响彻云霄。
朱海涛考了631分,超出一本线整整8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