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太平洋的深海中,有一座被称为“世界的肚脐”的孤岛——复活节岛。
这里最著名的,是那些沉默凝视着大海的摩艾石像。它们高达数米,由火山岩雕刻而成,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孤独与文明的古老故事。但最近瑞典学者的一项研究,却把我们对这座岛的认知彻底“翻了个底朝天”。
![]()
被打破的“孤立传说”
复活节岛(又称拉帕努伊岛)位于智利以西3000多公里处,是地球上最偏远的有人居住岛屿之一。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大约公元1200年,一群来自东波利尼西亚中部的航海者乘双体独木舟抵达这里,之后便与外界彻底隔绝,独自发展出了独特的摩艾石像文化。
但Uppsala大学的PaulWallin教授团队用新证据推翻了这一“孤立叙事”。他们对比了波利尼西亚1000多个岛屿的考古数据和碳14测年结果,发现一个惊人事实:过去800年间,复活节岛并非“一座孤岛的独白”,而是经历了多波新移民的登陆——勇敢的航海者不断从西太平洋向东跨越重洋,为这座岛注入新的文化基因。
![]()
![]()
被重新“连线”的文明密码
研究的关键线索藏在“阿胡平台”里。这些由长方形石块堆砌的平台,原本被认为是复活节岛独有的“摩艾基座”,但学者们发现:阿胡(又称玛拉埃)其实是东波利尼西亚所有岛屿的公共祭祀空间,甚至在更西边的汤加、萨摩亚等地也有类似建筑。
更颠覆的是时间线:过去认为阿胡文化是从西向东传播,但新研究指出,复活节岛的阿胡可能反而是“源头”——大约在公元1300-1600年,这种建筑形式从复活节岛反向传播到了西边的其他波利尼西亚岛屿。这意味着,当时的岛屿之间存在着活跃的“互动网络”,新思想、新技术在东西方向反复流动。
![]()
![]()
从“孤岛”到“驿站”的启示
为什么过去会认为复活节岛“与世隔绝”?或许因为欧洲人18世纪登陆后带来的灾难——血腥冲突、奴隶贸易让岛上人口锐减,原本的文化脉络被切断。但在那之前,这里更像一个“太平洋驿站”:多批移民带来不同的技术与信仰,阿胡平台见证着祭祀传统的交融,摩艾石像则可能是社会等级形成后,各群体展示权力的“纪念碑”。
![]()
研究团队成员HeleneMartinsson-Wallin教授的回忆,为这段历史添了抹现代注脚:“80年代我初到岛上时,沙滩是雪白的,几乎看不到人;21世纪初再去,沙滩泛着蓝光——凑近才发现,那是全球洋流带来的微小塑料碎片。”曾经连接岛屿的海洋,如今成了污染的通道,这或许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古老也最现代的诠释。
复活节岛的摩艾石像总给人“孤独守望”的印象,但新研究告诉我们:它们的诞生,本就是文明交流的产物。
你还知道哪些“看似孤立,实则连接”的文明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也别忘了把这篇打破刻板印象的文章转给好奇的朋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