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那间积满灰尘的三居室里,王志远将颤抖的手放在信封上,眼角渗出苦涩的泪水。
“三十多岁的人了,还在啃老,子不教父之过,我真的太失败了!”
张美华轻声问:“我们离开了,真的能让他们成长吗?”
王志远摇头:“不知道,但继续这样只会毁了这个家啊。”
他们悄然离去,留下半生积蓄和一封绝别信。
谁也想不到,十五年后当他们重返家门,竟会被眼前的场景震惊得愣在原地!
01
王志远和张美华是这座二线城市里再普通不过的中产阶级夫妇。
王志远在国企担任中层管理人员,方正的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
张美华是当地一所高中的语文教师,说话时习惯推一推鼻梁上的眼镜。
他们的故事本该平淡如水,直到1985年那对龙凤胎的降生。
王浩先出生,哭声洪亮,仿佛急于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到来。
王悦随后降临,小脸红扑扑的,安静得像个熟睡的精灵。
这对龙凤胎的降生在当时的独生子女政策下显得格外珍贵。
“我们家有龙有凤,以后一定大有出息!”王志远抱着两个孩子,眼里盛满了星辰大海。
张美华看着丈夫和孩子,心中满是甜蜜的憧憬。
他们倾其所有,在市中心买下了一套三居室的商品房。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夫妻俩省吃俭用,把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王浩和王悦的童年充满了父母的宠爱,家中处处可见他们的玩具和书籍。
“妈妈,我想要那个变形金刚!”小王浩指着电视广告中的玩具,眼中闪烁着渴望。
“好,妈妈下个月发了工资就给你买。”张美华温柔地应允道。
王悦则喜欢漂亮的衣服和洋娃娃,每次逛街总能得到父母的满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父母却很少拒绝。
“孩子想要的东西,我们能给就给吧,反正就这一对宝贝。”王志远常这样说。
张美华虽有顾虑,但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也就随丈夫去了。
很快,龙凤胎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被送入城里最好的小学。
在小学阶段,两个孩子的表现还算不错,王浩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王悦则在语文和英语上展现出天赋。
“不愧是我女儿,将来一定是个作家。”张美华常常自豪地说。
初中时期,变化悄然发生,两个孩子的成绩开始平平。
王浩对电子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放学后总是急匆匆地跑去网吧。
“就玩一个小时,作业回家做。”他总是这样承诺,但每次都要父亲去网吧把他拎回家。
王悦则迷上了偶像剧和流行歌曲,整天戴着耳机,对父母的呼唤充耳不闻。
“孩子正处在叛逆期,我们要理解他们。”作为教师的张美华这样安慰丈夫。
王志远点点头,却在深夜里偷偷叹气,担忧着孩子们的未来。
到了高中,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两个孩子的成绩持续下滑。
王浩开始逃课,经常和一群“狐朋狗友”在校外游荡。
“你们懂什么,高中那些知识有什么用,马云当年还不是高考落榜。”王浩对父母的批评嗤之以鼻。
王悦虽然不逃课,但上课时心不在焉,作业也常常抄袭同学的。
“我就是不适合读书,你们别逼我了。”王悦每次被张美华批评时都会这样回应。
父母尝试严厉管教,但收效甚微。
“我明天不会去上学,你们打我也没用。”王浩倔强地说,眼神中满是叛逆。
张美华气得浑身发抖,“你这样下去怎么能有出息!”
“什么出息不出息的,过得开心不就行了。”王浩满不在乎地回答。
王志远默默看着这一切,觉得自己的教育似乎出了问题,但又不知从何纠正。
高考那年,两个孩子的表现如预期般糟糕。
王浩勉强考上了一所三流专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
王悦的分数比哥哥稍高,进入了同一所学校的英语专业。
“孩子们还年轻,大学期间会慢慢懂事的。”王志远安慰自己和妻子。
张美华默默点头,强忍着内心的失望。
大学生活本该是年轻人蜕变的开始,但对王浩和王悦来说,这只是另一段荒废时光的开始。
王浩入学后没多久就对专业课失去了兴趣,整天泡在游戏厅和网吧。
“爸,我这个月的生活费用完了,再打两千过来吧。”这样的电话几乎每月都会打来。
王悦则迷上了化妆和时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打扮自己和逛街上。
“妈,我看中了一件外套,才三千多,算是我提前的生日礼物好不好?”王悦撒娇的声音总能让张美华心软。
父母心疼孩子,几乎有求必应。
大学期间,王浩换了三次专业,从计算机到市场营销,再到酒店管理。
“这次我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了,你们相信我。”每次换专业,王浩都信誓旦旦。
王悦则抱怨英语专业太枯燥,想转到更“时尚”的专业。
“我想学设计,那才有前途。”王悦坚持道。
父母无奈,只能支付额外的学费和杂费。
02
四年大学时光如流水般匆匆而过,两个孩子的毕业证拿得勉勉强强。
“孩子们,现在该考虑工作的事了。”王志远温和但坚定地说。
王浩摆摆手,“爸,现在是创业的时代,打工是没有出路的。”
王悦点头附和,“是啊,我和几个同学正计划开一家服装店呢。”
父母对视一眼,决定再给孩子们一次机会。
王志远拿出积蓄,支持王浩的“创业计划”。
张美华也咬牙拿出教师工会的借款,给王悦的服装店做启动资金。
两个孩子信心满满地开始了他们的“事业”。
王浩的网络科技公司在三个月后宣告失败,投入的十万元打了水漂。
“市场环境不好,不是我的问题。”王浩这样解释自己的失败。
王悦的服装店坚持了半年,但因为选址不佳和管理混乱,最终也关门大吉。
“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欣赏好设计。”王悦抱怨道。
创业失败后,王浩尝试找工作,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坚持。
“这份工作太累了,每天要工作八小时,我受不了。”
“老板太苛刻,动不动就批评人,没有人性。”
“工资太低,不值得付出那么多努力。”
王悦的工作经历同样令人失望。
“前台接待太低级了,不适合我的形象。”
“客服专员整天要接电话,嗓子都说哑了。”
“销售太累了,还要看客户脸色,我做不来。”
就这样,两个人辗转于各种短暂的工作,始终找不到满意的职业。
2008年,王志远和张美华相继退休。
本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光,却因为两个孩子的啃老而变得异常艰难。
“爸,我有个新项目,需要启动资金,你看退休金能匀出两万来吗?”王浩又一次向父亲伸手。
“妈,我想去参加一个培训班,可以提升我的职场竞争力,学费一万五。”王悦对母亲说。
面对孩子们的请求,父母总是难以拒绝。
王志远的退休金和张美华的工资被一点点消耗。
家中积蓄也在不知不觉中所剩无几。
“美华,我们是不是太惯着孩子了?”一天晚上,王志远悄悄问妻子。
张美华叹了口气,“可是不帮他们,他们怎么办呢?”
家庭矛盾日益加剧,饭桌上的争吵越来越频繁。
“你们俩都三十多岁的人了,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王志远终于忍不住发火。
“我们正在努力啊,只是暂时不顺利。”王浩满不在乎地回应。
“你们这样下去,我和你爸的养老钱都要被你们花光了!”张美华红着眼睛说。
“我们不是你们的孩子吗?养我们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王悦反问道。
这样的对话一次次上演,父母的劝说一次次失效。
“创业需要时间积累,你们要有耐心。”王浩总是这样为自己辩解。
“我正在考虑出国深造,回来后肯定能找到好工作。”王悦又提出新的要求。
父母的心一天天冷下去,但面对自己的孩子,他们又能怎样?
2015年,王志远被诊断出高血压。
张美华也因长期的焦虑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两人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家中的储蓄几近耗尽。
“浩,悦,我和你们妈妈真的没有多余的钱了。”王志远苦口婆心地说。
两个孩子却像没听见一样,依旧我行我素。
“爸,你就再帮我一次,我保证这是最后一次。”王浩承诺道。
“妈,你看那个培训机构的广告,参加培训后月薪过万呢。”王悦拿着手机给母亲看。
父母心中的失望如潮水般漫上来,却又无法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下狠心。
2018年的一个深夜,王志远和张美华躺在床上,久久无法入睡。
“志远,我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张美华轻声说。
王志远握住妻子的手,“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孩子们这样下去会毁了自己的一生。”张美华的声音有些哽咽。
“也许,是时候让他们真正面对现实了。”王志远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张美华明白丈夫的意思,点了点头,“我们试过所有方法了,也许这是最后的办法。”
第二天,两人秘密开始了准备工作。
王志远取出了剩余的积蓄,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留给孩子们作为过渡,另一部分作为他们远行的费用。
张美华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解释了他们的决定。
“亲爱的浩和悦,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我和你爸已经离开了...”
信中,张美华表达了他们作为父母的爱与担忧,也表明了他们不再能够承担经济压力的现实。
“...我们离开不是不爱你们,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爱,我们才选择这种方式。希望你们能够真正长大,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写完信,张美华的泪水打湿了纸张。
03
王志远拍拍妻子的肩膀,“这是为了他们好。”
张美华擦干眼泪,“我知道,但还是很难过。”
他们商量着去向,决定先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城市,然后再作打算。
“也许过几年,等孩子们真正独立了,我们再回来。”王志远说。
张美华点点头,眼中满是期待和忧虑。
2018年5月的一个清晨,王浩和王悦像往常一样睡到日上三竿。
当他们慢悠悠地起床,来到客厅时,发现家里异常安静。
“爸?妈?”王浩喊了几声,没有回应。
王悦走进父母的卧室,发现床铺整齐,衣柜空了一大半。
“哥,爸妈不见了!”王悦惊慌地喊道。
兄妹俩开始在家中四处寻找,最终在餐桌上发现了那封信和一沓钱。
王浩打开信,脸色随着阅读逐渐变得煞白。
“他们...他们离家出走了...”王浩的声音颤抖着。
王悦一把抢过信,快速浏览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可能!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们!”王悦尖叫起来。
兄妹俩的第一反应是打电话给父母。
“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冰冷的提示音让他们更加慌乱。
“他们怎么能这样...我们是他们的孩子啊...”王悦哭着说。
“冷静点,他们可能只是想吓唬我们。”王浩试图安慰妹妹,却也掩饰不住自己的不安。
接下来的几天,兄妹俩开始了寻找父母的行动。
他们报了警,但警方表示这属于家庭纠纷,父母是自愿离开,不构成失踪案件。
他们联系了父母的同事和朋友,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情。
“王老师前段时间请了长假,说是要出去旅游。”张美华的同事这样告诉他们。
“你父亲办理了退休手续,说要带你妈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王志远的前同事回忆道。
这些回答让兄妹俩意识到,父母的离开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他们是真的走了...”王浩喃喃自语。
王悦坐在沙发上发呆,“他们怎么能这么狠心...”
父母留下的钱不多,按照他们平时的消费习惯,最多支撑三个月。
“我们得省着点用。”王浩难得地表现出一丝责任感。
王悦点点头,心不在焉地翻看着手机。
第一个月很快过去,兄妹俩的生活开始显现出困难。
冰箱里的食物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减少外卖的频率。
“今天吃什么?”王浩问道。
“速冻水饺吧,超市打折,我买了好几袋。”王悦回答。
两个月后,父母留下的钱已经所剩无几。
“我们得找工作了。”王浩终于说出了这句话。
王悦叹了口气,“你说得对,不然真的要饿肚子了。”
王浩尝试联系以前的朋友,希望能找到一份临时工作。
“喂,老李,最近有什么活能做的吗?”
“不好意思啊,最近公司效益不好,正在裁员呢。”
一次次碰壁后,王浩开始到招聘网站上投简历。
王悦也开始在附近的商场和餐厅询问是否有职位空缺。
“我们需要有经验的销售,你以前做过吗?”面试官问道。
“没有,但我学习能力很强。”王悦尝试推销自己。
“抱歉,我们需要能立即上手的人。”面试官礼貌地拒绝了她。
第三个月末,家中的水电费账单来了。
“这么多?”王浩看着账单数字,瞪大了眼睛。
“以前都是爸妈交的,我们从来没关注过。”王悦小声说。
兄妹俩这才意识到,生活中还有很多费用是他们从未考虑过的。
“我们得赶紧找到工作,不然就要断水断电了。”王浩急切地说。
生活的艰难压得兄妹俩喘不过气来。
“你联系到爸妈了吗?”王悦焦急地问。
王浩摇摇头,“他们的电话一直关机。”
他们四处打听父母的下落,但一无所获。
“报警吧,也许警察能帮我们找到他们。”王悦提议道。
可是警方表示这属于家庭纠纷,父母是自愿离开,不构成失踪案件。
日子一天天过去,兄妹俩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水电费账单堆积如山,房子开始变得破败不堪。
“钱快用完了。”王浩看着所剩无几的存款,神情凝重。
王悦咬着嘴唇,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他们被迫开始寻找工作,却处处碰壁。
没有工作经验,没有专业技能,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对不起,我们需要有经验的员工。”一次次面试,一次次被拒绝。
生活的重压让两人开始互相指责。
“都是因为你总想着那些不切实际的创业点子!”王悦冲哥哥大吼。
“你不也是整天想着买名牌衣服吗?”王浩反击道。
家里的争吵声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日子就这样艰难地过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
王志远和张美华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毫无音讯。
兄妹俩渐渐绝望,开始怀疑父母是否还会回来。
“他们可能真的不想再见到我们了。”王悦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责。
寻人启事贴了又撕,撕了又贴,但始终没有消息。
岁月如流水般匆匆而过,十五年的时光悄然流逝。
老房子依然在那里,但关于里面发生了什么,外人无从得知。
只是偶尔有邻居会看到两个年轻人进出,但他们神色匆匆,很少与人交流。
04
十五年后的一个春节前夕,已经年近七旬的王志远和张美华站在了旅行社门前。
“我们真的要回去吗?”张美华有些忐忑地问。
王志远握紧妻子的手,“是时候了,我们已经离开十五年了。”
这十五年来,老两口在南方一个小城市安顿下来,过着简朴而平静的生活。
王志远在一家社区做义工,张美华则在附近的图书馆帮忙。
他们从未联系过孩子们,但一直通过朋友间接了解着他们的情况。
随着年龄增长,两人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王志远的高血压越来越严重,张美华也被诊断出了早期心脏问题。
“美华,趁我们还能走动,回去看看孩子们吧。”一次检查后,王志远提议道。
张美华眼中闪烁着泪光,“好,我也想他们了。”
于是,在春节前的一个傍晚,两位老人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列车缓缓驶入熟悉的城市,王志远和张美华的心情无比复杂。
“不知道家里现在什么样子了。”张美华紧张地说。
“会不会已经卖掉了?孩子们是不是还住在那里?”王志远也有些担忧。
他们打车来到曾经的小区,惊讶地发现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这里变化真大啊。”王志远感叹道。
他们来到自己的单元楼下,缓缓走上楼梯。
每一步都像是走在记忆的长廊里,沉重而又充满期待。
终于,他们站在了自家门前。
王志远深吸一口气,轻轻按下门铃。
门铃的声音在走廊里回荡,两位老人的心跳加速。
几秒钟后,门被缓缓打开。
看到眼前的景象,王志远和张美华瞬间瞪大了眼睛,愣在原地,一时间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