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的一张北京小学一年级课程表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博主指出,孩子们每天要上五六节课,每节课45分钟,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轮番登场。乍看之下课程丰富、安排紧凑,似乎很“均衡”,但问题也正出在这种看似均衡的安排里。
每天几十分钟一门课,从语文跳到音乐,从数学换到美术,从体育再切回英语,孩子们的大脑根本没有时间真正沉浸到任何一种学习状态中。刚刚进入语文课的节奏,就被迫打断,去适应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语文需要语言组织、抽象联想,数学则偏向逻辑推演和结构化思维,美术要调动感官与情绪,而体育需要肢体配合与活力爆发——这些完全是不同的大脑模式,却被迫在短短几小时里频繁切换。
这种频繁切换,其实是对大脑的负担很大,每一次转换都会暂时打断专注力,清除短期记忆,甚至影响情绪稳定。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刚刚开始建立注意力控制的小学生?
学习不是看似做了很多事就有收获,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来自连续的思考和情绪上的沉浸。如果孩子们在课堂上永远处于“还没进入状态就又要换课”的循环中,那所谓的“课程丰富”,就成了对注意力的不断消耗。
更糟糕的是,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逐渐失去深入思考、持续投入的能力,只剩下对时间和任务的机械应付。
现在很多家长都吐槽说自家孩子专注力差,但问题可能并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这种各地普及的“拼盘式”的课程表。从行政角度看它安排得合理、全面、均衡;但从孩子的大脑节律出发,它是碎片化的、压迫式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伤害。
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就此问题发表您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