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美竞争日渐激烈,美国眼看遏华失败,于是只能不断在中国周边做些小动作,因此外媒不断炒作,中美将来必有一战,而且很可能就发生在台海。
然而,对大部分国人来说,我们的解放军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守卫我们的家园,但俄媒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论调,他们认为,如果不调动另一股力量,只靠解放军很难取胜。
那么,俄媒这种判断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夸大其词?他们口中的另一股力量又指的什么?
两百万大军,为何被说缺了点火候?
摊开地图看解放军的家底,确实雄厚得令人咋舌,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人数超过两百万的军队,军费投入年年攀升,现代化成果更是肉眼可见。
网络战、反卫星、隐身战机、航母编队……高科技领域几乎无一缺席,尤其是海军,军舰数量已经反超美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但大家都明白,纸面实力并不代表真正的实力,而俄罗斯军事专家更是一针见血:这支庞大的军队,太久没有尝过大规模战争的滋味了。
上一次硬仗,还要追溯到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此后的几十年里,维和、护航、反恐,参与的行动不少,但终究是小打小闹,无法与常年在全球各地轮战的美军相提并论。
现代海空一体战,拼的是分秒不差的指挥协同,是滴水不漏的后勤保障,这套复杂的体系,如同精密的机器,必须在烈火中反复锻打才能去除杂质。
缺乏实战磨砺的军队,在这些关键环节上,难免存在看不见的薄弱点。更何况,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盟友网络盘根错杂。而中国在海外的军事支点屈指可数,一旦战线拉长,跨海作战的补给压力将是几何级数增长。
战争一旦开始,对手可能不止一个。
台海冲突,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双人对决,俄罗斯人提到的“蓝盟”,即美国及其亚太盟友,才是解放军真正需要面对的复杂棋局。
一旦战事打响,谁会下场?下场多深?这其中充满了变数。日本离得最近,台海是其海上生命线,加上它强大的海上自卫队和反潜能力,被认为是最可能深度介入的一方。
印度则可能出于边境矛盾的考量,在西线制造麻烦,但这更多是一种投机,而非战略捆绑。至于韩国和澳大利亚,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态度同样暧昧不明。在这种多方博弈的背景下,战争的节奏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一种打法是“闪电战”。台湾军事专家张延廷提出的“96小时制空权论”,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利用歼-20的代差优势,配合预警机和远程导弹,在四天内瘫痪台湾的空中力量,赶在“蓝盟”反应过来之前,迅速锁定胜局。
连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都承认,解放军的这套组合拳,确实对美军在日韩的基地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但如果闪电战失手,战事被拖入“马拉松”式的消耗战呢?
整个战局的逻辑将彻底改变,兰德公司推演过,美军若想全歼解放军舰队,光是AGM-158C这一种昂贵的反舰导弹,就可能要消耗2200枚,成本高达66亿美元。
更要命的是后勤。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兵推结果更让人心惊:一旦中国开启全民动员,用数不清的民船、渔船袭扰美军漫长的补给线,美军在第三岛链的后勤生存率,可能暴跌到区区17%。
因此,在消耗战里,时间的天平会慢慢向中国倾斜,拖得越久,美国的优势就被稀释得越厉害。那么,让美军后勤生存率骤降的底气何在?那股被俄罗斯媒体称为“神秘力量”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真正的底牌,藏在工厂车间和渔船里。
答案就写在中国的《国防动员法》里,也写在中国“世界工厂”的身份上。中国有近5.7亿的适龄劳动人口,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更有超过5700万的退役军人,是现役军队数量的二十多倍。
但更可怕的,是中国无与伦比的工业产能。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国独占近32%,而在造船业这个与跨海作战息息相关的领域,中国更是吃下了全球近68%的市场份额,堪称巨无霸。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海的船厂,可以像下饺子一样,同时开工建造数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意味着东莞这样的工业城市,一个月就能爆发出生产三万架军用无人机的恐怖产能。
战争一旦打响,无数民用滚装船可以迅速改装成登陆舰和运输舰。无数渔船,也能摇身一变,成为近海的侦察哨,甚至是发动狼群袭扰的攻击平台。这,就是那17%背后的逻辑。
当“世界工厂”按下战争的按钮。
将民间力量融入国防体系,并非中国的独创,二战时,美国启动“自由轮”计划,在短短几年内造出数千艘运输船,用海量的物资淹没了对手。冷战时期,各大军工巨头直接参与武器研发,直到今天,美军依然广泛依赖民间承包商负责全球的后勤补给。
历史早已证明,现代战争打到最后,拼的就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动员能力。中国自2015年正式启动的军民融合战略,正是要把这种潜力系统化、最大化,它不仅仅是让民企生产军用物资那么简单。
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无人机这些前沿领域,民间企业的创新活力,正在为军队注入全新的血液。而遍布全国的运输网、通信设施和医疗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军民两用,确保战时能无缝切换,成为支撑战争的坚实骨架。
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旨在将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肌体,都变成战争潜力的储备池。当然,拥有强大的潜力,不等于能将它完美地转化为战斗力,军民融合这盘大棋,下起来并不容易。
最直接的挑战是协调,军队和民间企业的管理体系、文化氛围截然不同,如何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实现高效整合,需要一个极其强大的指挥中枢。
其次是培训,让一个平民去操作军用设备,或者让一艘民船执行军事任务,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否则,他们非但帮不上忙,反而可能成为拖累。
最后是安全,民间设施一旦被纳入军事体系,也会立刻成为敌方的合法攻击目标,如何保护这些脆弱但关键的节点,是个巨大的难题。
归根结底,台海地峡仅有180公里宽,双方的远程火力都能轻松覆盖,冲突一旦爆发,没有缓冲区,没有退路,很可能瞬间就演变成一场高强度的生死决战。
在这种环境下,后勤保障和资源调动是胜负手,民间的船队、工厂能提供巨大帮助,但也必须直面台湾岛坚固的防御体系,以及海峡被封锁的巨大风险。
结语
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只看台面上的棋子,真正让人忌惮的,往往是那些对手知道你拥有,却算不清你何时、以及如何打出的底牌。
懂得“藏拙”,让对手看不清你的真实实力:适时亮明肌肉,让对手知道你不好欺负。但对中国来说,无论面对谁的提挑衅,最终胜利的一定会是我们。
答案很简单,祖辈早已给我们留下了只许胜不许败的战斗意志,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是吗?
信息来源: 参考消息2023-03-09《俄媒:中国着力提升外交与国防能力》 央视网2019-07-24《使命、和平、改革! 三个关键词读懂《新时代的中国国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