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小红书刷到一条帖子:“朋友聚会居然提议去KTV,我真的好久没听到这个词了。”
评论区一片共鸣:“上一次去KTV好像还是大学毕业那年,现在谁还去那玩意儿啊!”
谁能想到,曾经风靡一时的KTV,如今似乎成了时代的遗物。
再看看数据,全国KTV门店数量已经从巅峰期的12万家,跌到了如今不足5万家。
有的00后甚至从未踏足过KTV,这种原本年轻人最爱的社交场所,为何一步步被时代抛下?
01
KTV最红火的那些年,它几乎是每一场聚会的终点。
刚下班的同事、考完试的学生、情绪泛滥的情侣、刚出社会的年轻人,都曾在那昏黄的灯光里拿着麦克风唱过一首走音的情歌。
那时候,大家会耐心地翻着点歌系统,王菲、张学友、周杰伦永远都是C位。
即使不唱,也会在一旁鼓掌或者敲着节奏,那是一个不需要用手机维系关系的年代,KTV就是社交的中心地带。
当时包夜唱K是年轻人最常用的排解方式,隔音差、点歌机卡顿也不重要,只要一群人坐下来喝点啤酒,唱点歌,就足够解压。
可如今的KTV,变得安静又陌生,哪怕降价、装修、服务全升级,还是吸引不来年轻人的脚步。
02
其实,KTV的衰落,从不是一场意外。
首先是社交方式的改变。
以前娱乐手段有限,唱K是为数不多的选择,而如今短视频、直播、社交App层出不穷,手机里几乎可以完成所有的互动和娱乐,何必还要专门跑一趟KTV。
其次是消费理念的转变。
现在的年轻人更加理性务实,讲究性价比,一瓶啤酒在KTV能卖三四十块,外面便利店只要十块。
再加上包间费、服务费,一场K下来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还不如在家开麦直播唱得自在。
更重要的是,KTV已经很难满足情绪输出这件事。
现在的年轻人更追求沉浸感和互动感,而KTV最大的弊病就是“麦霸尴尬”,一个人唱,其余人玩手机,社交不成,反而更累。
这也是为何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即时体验型项目更受欢迎的原因,它们不仅更新鲜,更关键的是能打破社交壁垒。
03
面对客户流失,很多KTV门店并不是坐以待毙,他们试图自救。
一开始大家打起价格战,原价几百的包间直接腰斩,再送饮料和小吃等等。
结果顾客没增加,利润却不断压缩,价格战拼到最后,拼的不是服务而是谁能先倒下。
后来有些老板开始玩复合业态,KTV+火锅、KTV+酒吧、KTV+剧本杀,甚至有人推出唱歌、电竞、外加私人影院,一体的KTV概念店。
这种南方模式确实在短时间内带动了一波人流,但问题是,投入大、运营难,能跑通的不多。
还有人试图打造高端KTV,装潢搞得像五星酒店,走商务接待路线等等。
但年轻人并不买账,他们宁愿去环境更酷的精酿酒馆,也不愿进一个 KTV。
从商业逻辑上来说,KTV的问题不是不会创新,而是创新太慢,且错过了最关键的用户转型窗口。
04
在KTV门店关门大吉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消退。
那一代人已经不再需要唱K来表达自己,新的年轻人也从没把唱K当作刚需。
娱乐方式变了,社交方式变了,人们释放情绪的方式也在更新换代。
KTV并没有做错什么,它只是被时代推到了“过时”的那一边,就如同老式录像厅、打字复印店、街机厅一样,它的退场不是失败,而是一个时代的告别。
但这并不代表KTV没有存在的意义,它依然是某些人青春里最温柔的角落,是在朋友聚会里无数次大合唱的背景板,是一个城市夜生活最热烈的一种回响。
05
我们无法阻止一种娱乐形态的消失,就像我们留不住一个时代,但我们可以记得它曾经带来的那份快乐。
KTV虽然不再流行,却也不会真正消失,它以一种更朴素的方式留在了每个人的回忆里。
等到某天,我们再次站在话筒前,点起那首熟悉的歌,你可能会惊讶地说:哦,原来青春,还在嗓子眼里藏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