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港姐季军半工读牛津商学院?这姐的时间管理比《爱·回家》剧情还离谱。
说起来吕慧仪的履历本来就够拼——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2006年港姐季军入行,现在靠《爱·回家之开心速递》里的「熊若水」成了观众眼里的「熟面孔」。但最近她又搞了个大新闻:悄悄半工读拿下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Executive Leadership课程,成绩还不错。
别觉得明星读书轻松。她日常要拍日均12小时的处境剧,还要管自己开的教育中心,时间掰成三瓣用。她在社交平台吐槽,刚开始根本不敢声张,怕太久没拿笔会跟不上。结果呢?等接放学、做美甲、广州来回的车上,甚至看老板练水(大概是等朋友?)的空隙,全被她塞进了做笔记的时间。
等接放学、做美甲时都在写笔记——这哪是时间管理,是时间打劫。
她提到班里同学更有意思:有大企业领导、医疗机构高管,还有小公司主管,全球各地的人凑一起。香港就她一个,但讨论时反而打开了新视角。「以前总困在自己的框框里,现在看问题能绕着圈想了。」这话说得实在,毕竟牛津的课不是读死书,思维碰撞才是重点。
我特佩服她那句「庆幸当初悄悄努力的自己」。现在多少人喊着「我要学习」,结果书买了两本,笔记软件下了三个,最后连翻开的勇气都没有。吕慧仪倒好,42岁的人了,没靠「学霸人设」博关注,就这么闷头啃下牛津的课程。
成绩出来那天她发动态,说满足感之外更觉得「还有进步空间」。这话听着像谦虚,其实是真通透——能把碎片时间榨出知识的人,哪会轻易满足?
有人可能觉得,明星有钱有资源,读个高管课不难。但换个角度想,她要是只想躺着赚钱,完全可以不折腾。毕竟《爱·回家》播了快十年,「熊若水」早成了观众的「电子闺蜜」,教育中心也运营稳定。这时候还去牛津充电,更像一种对自我的较劲。
想起之前看她采访,说当港姐时总被标签「长脚蟹」(因为身高178cm),后来演「熊若水」又被说「搞笑女」。现在半工读牛津,倒像在给人生贴新标签——不是「港姐」,不是「演员」,而是「持续成长的人」。
你说这算卷吗?我倒觉得是清醒。42岁的人最明白:外貌会老,角色会换,只有装进脑子里的东西,才是最稳的底气。
最后想问问:要是你每天被工作、家庭占满,还敢挑战这种「半工读」吗?或者你身边有没有像吕慧仪这样,悄悄把生活过成「副本全开」的人?
声明:本文中信息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完全正确无误,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