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罗兴佐|《认识中国:乡村的前途与中国现代化》中的“三论”

0
分享至

罗兴佐

贺雪峰教授的新著《认识中国:乡村的前途与中国现代化》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在书的自序中,贺雪峰写道:“本书是对自己过去30年研究的一个小结,这个小结既包括对30年农村研究的小结,又包括从农村角度认识中国的小结,还包括30年研究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科学认识中国方法的小结。”这样一本凝聚了作者30年研究心得的著作显然是值得认真学习的。笔者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体会。

社会科学研究需有具体的研究对象。正如《认识中国》的书名所展示的,该书所要提供的就是对中国的认识。“中国”是一个客观存在,但研究者心中的“中国”有可能是想象的、抽象的,也有可能是真实的、具体的。因此,“中国是什么”并不是不言自明的。对此,贺雪峰认为,认识中国的关键就是认识中国的国情。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14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社会主义大国,正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因为对这个基本国情缺乏充分认识,当前中国学术界的最大问题便是研究脱离实践,既不能认识实践,更不能改造实践。在书中,贺雪峰举例说,“三农”研究中,盲目跟风、似是而非、自娱自乐、繁琐空泛,很多所谓的研究没有抓住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更不用说指导“三农”实践,就是找到“三农”问题在哪里的也不多。甚至可以说,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学界都缺乏理解,甚至连实践本身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遑论深刻认识实践,为实践提出建设性的理论指导了。

中国学界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研究者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没有真正深入到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田野中,没有直面活生生的经验,没有持续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汲取理论营养。离开了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离开了对中国社会本身的深刻了解,研究者就不可能提出正确的问题,也无法做出有价值的研究。因此,呼啸着奔向田野,用心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研究者对中国的认识就可能全面和深刻。

“中国”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对“中国是什么”的认识一定会融入研究者所持有的“参与性”立场。换言之,任何一个试图回答“中国是什么”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立场和价值追求。对客观现象的深刻认识,从来不是显而易见、不言自明的,它总是受制于人们的认识。人的认识活动是一项能动性活动,它是认识者立场、价值、能力、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此过程中,立场和价值是动力机制,只有对客观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责任感,认识者才能全身心投入,坚持不懈,孜孜以求。

中国立场和价值是该书的鲜明特色,它融入在书的字里行间中,鲜明如书的封面上那句“农民有出路,现代化才有前途”。价值论的核心是研究者秉持中国立场,厚植中国情怀,其目标是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贺雪峰指出,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问题意识必须来自中国实践。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一般现代化的特征,更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发展逻辑。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展开的,无论是现代化战略目标,还是现代化发展规划,都是立足中国国情的,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必须要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同时,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展出超越具体研究的带有一定抽象性和一般性的中国社会科学。这种社会科学既具备解释中国实践的能力,又可为全世界提供理论智慧。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还需以服务于伟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面向。正如贺雪峰所言,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学界的强烈要求,也是中国学界理应承担的光荣使命。

理论的本质是对复杂现象的简化。要真正把握理论,需要以正确的方法论为指导。方法论是该书最大的亮点,不仅辟有专篇讲方法,书中的每一个具体观点又何尝不是方法论运用的范例!

认识中国方法论的关键之一是饱和经验法,其要解决的问题是经验从哪儿来,经验是否可靠、是否充分。经验必须来自田野。结合基层治理30年的心得,贺雪峰认为最好的田野是村庄。因为村庄是熟人社会,在村庄场域中,很容易形成信息的交叉验证,从而容易形成对村庄整体经验的把握。可靠且充分的经验源于研究者亲自到田野中进行经验观察。只有在田野现场,经验才是最完整和最开放的,研究者才可能发现经验的本质和规律。研究者只有不断深入经验中,浸泡在经验中,对经验共情,与经验共鸣,才能形成厚重经验,形成经验质感,从而提出创新性观点,深化对经验与实践的认识。

认识中国方法论的关键之二是社会科学研究大循环。大循环是相对小循环而言的。贺雪峰指出,小循环就是理论—经验—理论的循环。在此循环中,理论实际上是指从既有的西方理论中提问题,然后用经验进行验证,以证实或证伪相关研究。这样的小循环本质上是对话性研究,其问题意识、研究目标都不是中国,只是用了中国经验而已。这种研究所提出的理论于中国而言,不仅没有让事实更加透彻澄明,反而遮蔽了事实,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建设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必须抵制这种精致却平庸的社会科学研究小循环,倡导社会科学研究大循环。对此,贺雪峰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科学应当是以大循环为主流的时代,是社会科学扎根中国经验、呼啸走向田野、野蛮成长的时代。只有经过一个野蛮成长阶段,允许各种理论竞争,才可以在理论竞争中形成具有深刻性的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既可以解释经验、认识实践,也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改造实践。

认识中国方法论的关键之三是以区域为方法。中国是一个大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要正确认识中国就要认识中国的区域差异。以区域为方法,就是研究者反复进入到中国不同区域,体验不同的经验,感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甚至不同地理空间的冲击,从而对所有经验进行反思,形成认识中国的“总体经验”。贺雪峰指出,将区域作为方法,一是通过区域比较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中国经验的整体把握能力,抓住问题的要害,做出一流的研究;二是通过区域比较来认识中国,避免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时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总之,将区域作为方法,研究者就可以形成经验质感,并具备超越区域经验的还原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乡土 incentive-icons
新乡土
新乡土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要推送华中村治研究团队的原创作品
793文章数 48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