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移居澳洲17年,按月寄信关心,父母无意翻到信纸背页表情凝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你快看看,小雯又给咱们寄信了!"王大爷兴奋地从邮箱里取出熟悉的澳洲来信,递给老伴。

"这孩子真懂事,十七年了,每个月都不忘给家里写信。"张阿姨接过信封,脸上满是慈爱的笑容。

信纸上依然是女儿王雯那熟悉的字迹:爸妈身体好吗?澳洲这边一切都好,工作顺利,生活安稳,你们不用担心我...

老两口读着这些温暖的话语,心里暖洋洋的。女儿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但这份孝心让他们感到无比安慰。

可就在张阿姨准备把信纸收起来的时候,一阵风吹过,信纸翻了个面。当她无意中瞥见信纸背面的内容时,整个人瞬间僵住了,手中的信纸"啪"的一声掉在地上...

01

那是2006年的秋天,梧桐叶正黄的时候。

王雯拖着两个大箱子站在家门口,眼眶红红的。她刚满23岁,大学毕业后通过层层选拔,获得了去澳洲工作的机会。



"丫头,到了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王大爷虽然努力保持镇定,但声音还是有些颤抖。

张阿姨早已泪流满面:"雯雯,妈舍不得你走这么远。澳洲那么远,你一个女孩子..."

"妈,别哭了。我去澳洲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将来也能让你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王雯紧紧抱住母亲,"我会经常给你们写信的,你们不要担心。"

那个年代,国际长途电话费用昂贵,网络通讯也不像现在这样便利。王雯郑重承诺:"我每个月都会给你们写信,详细告诉你们我的生活情况。"

送别的那天,全家人都哭了。王雯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如今要独自飞到地球另一端,父母心中的不舍可想而知。

"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们照顾,你只管好好工作。"王大爷拍拍女儿的肩膀,"记住,无论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机场送别时,一家三口抱在一起久久不肯分开。王雯最后回头望了一眼父母,那一眼,竟成了17年的离别。

第一封信来得很快,就在王雯走后的第三周。信封上清晰地印着澳洲的邮戳,里面详细描述了她初到澳洲的生活:住宿条件不错,同事们都很友善,工作虽然忙碌但很充实...

王大爷和张阿姨读了一遍又一遍,仿佛通过这些文字就能看到女儿在万里之外的生活。

"这孩子真的长大了,字里行间都透着成熟。"张阿姨欣慰地说。

从那以后,每个月的月底,准时会有一封来自澳洲的信件出现在他们的邮箱里。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02

时间一晃就是三年。

每个月收到女儿来信,已经成了王大爷和张阿姨生活中最重要的仪式。他们会在月底的时候特意去邮局看看,生怕错过任何一封信。

"老王,你家小雯这个月的信到了吗?"邮递员老李已经熟悉了这个规律,每次看到澳洲来的信件都会特别留意。

"还没呢,不过应该快了。这孩子从来没断过。"王大爷总是满脸自豪地回答。

信件的内容总是那么温暖。王雯会详细描述澳洲的四季变化,会提到工作中遇到的有趣事情,会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还会寄来一些澳洲的明信片和小纪念品。

每封信的末尾,都会有同样的话:"爸妈要保重身体,女儿在澳洲一切都好,你们不要担心。"

张阿姨把这些信件都小心翼翼地收在一个精美的铁盒子里,偶尔拿出来重读,每次都能感受到女儿的温暖。

"咱们雯雯真是个好孩子,这么远还不忘关心家里。"邻居张大妈羡慕地说,"我家那小子在本市工作,三个月都不给家里打一个电话。"

王大爷听了心里美滋滋的:"雯雯从小就孝顺,这点随我。"

信件的格式总是很规整,用的是同样品牌的信纸,字迹工整清秀。王雯在信中会提到澳洲的文化、美食、风景,让父母仿佛也跟着她环游了半个世界。

"你看,雯雯说澳洲现在是夏天,她前几天去海边了。"张阿姨兴奋地读着信件,"还说那边的袋鼠很可爱,她拍了照片下次寄回来。"

随着时间推移,王雯在信中提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顺利,还说可能要升职了。父母听了自然高兴,觉得当初让女儿出国是正确的选择。

"雯雯有出息,将来肯定能在澳洲站稳脚跟。"王大爷经常这样对邻居们说。

可是让人奇怪的是,除了这些月信之外,王雯从来没有打过电话回家。偶尔父母想到这个问题,也只是想着可能是工作太忙,或者时差的关系不方便。

03

2012年,王雯出国已经6年了。

这天,张阿姨拿着女儿的最新来信在小区里遇到了邻居李大妈。

"张姐,又收到你家雯雯的信了?"李大妈好奇地看着信封,"你家这女儿真是太孝顺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写信啊。"

"可不是嘛,雯雯从小就懂事。"张阿姨脸上洋溢着母亲的骄傲,"你看,这次她还寄了澳洲的明信片回来。"

李大妈接过明信片看了看,若有所思地说:"张姐,我有个事想问你,你别介意啊。"

"你说。"

"我外甥女也在澳洲,她说现在都用微信视频,谁还写信啊。而且国际快递很贵的,你家雯雯为什么不直接打电话或者视频呢?"

张阿姨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她和老王也想过,但总觉得女儿有自己的考虑:"可能是雯雯工作太忙了吧,写信也挺好的,能看到她的字迹,就像她在身边一样。"

"那倒也是。"李大妈点点头,但还是忍不住说,"不过张姐,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少写信了。我外甥女说,在澳洲的华人基本都用微信联系家人,又方便又便宜。"

回到家后,张阿姨把这个对话告诉了王大爷。

"老头子,你说雯雯为什么只写信不打电话呢?"张阿姨有些困惑。

王大爷想了想:"可能是她工作的地方网络不好吧,或者她觉得写信更有纪念意义。咱们雯雯从小就喜欢写字,这也正常。"

但是这个疑问像一粒种子一样,在两位老人心中悄悄发芽。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开始更仔细地观察女儿的来信。信纸总是同样的品牌,字迹始终那么工整,内容总是报喜不报忧。



"雯雯在信里从来不说遇到什么困难,总是说一切都好。"张阿姨开始有些担心,"她一个人在国外,真的能这么顺利吗?"

王大爷也觉得有些奇怪:"是啊,而且她从来不提交朋友,也不说想家。这么多年了,连一张她在澳洲的照片都没寄过。"

邻居们的话也开始在他们心中回响。现在确实很少有人写信了,大家都用电话或者网络联系。为什么王雯偏偏坚持写信呢?

"要不咱们主动联系一下雯雯吧?"张阿姨提议,"问问她的电话号码,或者微信什么的。"

王大爷犹豫了:"会不会打扰她工作?而且她要是想给咱们电话号码,早就给了。"

这个话题在他们之间反复出现,但始终没有结论。每次收到女儿的信,他们既开心又困惑,开心的是女儿还记得家,困惑的是为什么只有这一种联系方式。

04

2015年春节前夕,一场意外的争执打破了王家的平静。

"老婆子,我觉得咱们应该要雯雯的电话号码。"王大爷突然提出这个想法,"都9年了,咱们连女儿的声音都没听过。"

张阿姨正在收拾女儿的信件,听到这话手中的动作停了下来:"你这是怎么了?雯雯不是每个月都写信吗?"

"写信是写信,但咱们总得有个紧急联系方式吧。万一家里有什么急事呢?"王大爷的语气有些急躁,"而且你想想,她一个人在国外,真的就不想家吗?不想听听咱们的声音吗?"

"那你想怎么办?"张阿姨反问。

"下次给她回信的时候,咱们问问她的电话号码,或者那个什么微信号。"王大爷说得很坚决。

张阿姨却坚决反对:"不行!雯雯如果想给咱们电话号码,早就给了。她不给肯定有她的原因,咱们不能强求。"

"什么原因?她是咱们女儿,又不是外人!"王大爷的声音提高了,"我就不信她连父母的电话都不能接!"

"你冷静点!"张阿姨也有些生气,"雯雯工作压力大,可能不方便接电话。而且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咱们不能老是按自己的想法来。"

"什么叫按自己的想法?我就是想听听女儿的声音,这过分吗?"王大爷越说越激动,"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哪个不是三天两头打电话回家?咱们家雯雯怎么就这么特殊?"

张阿姨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坚定地说:"我不同意问她要电话号码。她有自己的考虑,咱们要尊重她。"

这次争执让两位老人的关系变得有些紧张。王大爷觉得妻子太过迁就女儿,而张阿姨认为丈夫不够体贴女儿的处境。

接下来的几天里,家里的气氛都有些沉闷。王大爷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也许妻子说得对,女儿有自己的难处。但是张阿姨心中也开始有了疑问,为什么她会这么坚决地反对联系女儿呢?

"老头子,你说雯雯为什么从来不主动要求跟咱们通话呢?"某天晚上,张阿姨突然问道。

王大爷翻了个身:"我也想知道。"

这个问题就像一根刺,扎在两位老人的心里。他们开始更加仔细地阅读女儿的每一封信,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但是信件的内容依然那么温暖,那么正常,没有任何异常的地方。女儿还是那个关心父母、报喜不报忧的好女儿。

只是,为什么只有信件呢?

05

2018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改变了王家的生活轨迹。

那天早上,王大爷在晨练的时候突然胸痛,被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诊断是急性心肌梗塞,虽然抢救及时,但情况一度非常危险。

"医生,我老伴现在怎么样?"张阿姨在病房外焦急地询问。

"病人现在已经脱离危险,但需要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医生安慰道,"家属要有心理准备,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复发,最好通知其他家人。"

张阿姨点点头,但心里却一阵发慌。其他家人?他们只有一个女儿,还在万里之外的澳洲。

在医院的那几天,张阿姨守在病床边,看着插着各种管子的老伴,心如刀割。王大爷虽然已经清醒,但身体还很虚弱。

"老婆子,给雯雯打个电话吧。"王大爷虚弱地说,"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她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张阿姨泪流满面:"老头子,你别乱说。医生说你没事的。"

"但咱们得联系雯雯啊。"王大爷坚持道,"这么大的事,她有权知道。"

张阿姨这才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没有女儿的电话号码,没有任何直接联系方式。17年来,他们与女儿的唯一联系就是那些月信。

"怎么联系?咱们连她的电话都不知道。"张阿姨无助地说。

"那就给她写信,或者发电报。"王大爷着急地说,"总不能让她什么都不知道吧。"

但是写信需要时间,从中国寄到澳洲最少也要一周。而且,他们连女儿的具体地址都不确定,信件上的地址看起来像是邮政信箱。

"这可怎么办啊?"张阿姨第一次对这种单向的联系方式感到绝望。

她想起了邻居李大妈说过的话,现在的人都用微信视频,又快又方便。如果女儿用微信,也许现在就能联系上她了。

在医院的第三天,张阿姨决定给女儿写一封紧急信件,详细说明父亲的病情,希望她能尽快联系家里。她用最快的国际快递寄出了这封信。

可是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没有任何回音。

王大爷的病情逐渐稳定,但两位老人的心却越来越不安。女儿为什么没有回应?是没有收到信吗?还是收到了但无法及时赶回来?

"雯雯会不会出什么事了?"张阿姨开始胡思乱想。

"别瞎想,可能是信件延误了。"王大爷安慰妻子,但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出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等待女儿的信件。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收到那熟悉的澳洲信件。

06

王大爷出院一个月后,期待已久的信件终于到了。

张阿姨几乎是跑着去邮局取信的,她的手在颤抖着撕开信封。信纸依然是那熟悉的品牌,字迹依然那么工整。

"爸妈身体好吗?澳洲这边工作很忙,最近在处理一个重要项目..."信件的开头还是那么平常,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张阿姨继续往下读,希望能看到女儿对父亲病情的关心。然而,整封信都在说工作上的事情,以及澳洲最近的天气变化,只字未提父亲住院的事。

"这怎么可能?"张阿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雯雯不可能收不到我的信啊。"

她把信拿给正在沙发上休息的王大爷看。王大爷看完后也愣住了。

"雯雯可能还没收到你的信。"王大爷努力为女儿找理由,"国际邮件有时候会延误。"

但是张阿姨心里清楚,她寄出的是紧急快递,不可能这么晚才到。而且这封信的日期显示,是在她寄出紧急信件之后写的。

"老头子,你说会不会是雯雯的地址变了?"张阿姨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她搬家了但没告诉咱们?"

这个推测让两位老人更加不安。如果女儿真的搬家了,那他们这17年来的信件她都收到了吗?还是说,这些信件根本就没有送到她手里?

王大爷决定采取行动:"咱们把所有雯雯的信都翻出来,仔细研究一下地址和邮戳。"

这个决定开启了一场详细的"调查"。两位老人把17年来的所有信件都摊在桌子上,按时间顺序排列,然后开始逐一检查。

"你看,这些信的邮戳都是同一个邮局。"王大爷指着信封说,"但是时间跨度这么长,不太可能一直从同一个地方寄出。"

张阿姨也发现了问题:"而且这个地址看起来不像是住宅地址,更像是邮政信箱。"

他们越研究越觉得奇怪。信纸的品牌从来没变过,字迹17年来都保持着同样的工整,连语言风格都几乎一模一样。

"雯雯的字怎么这么多年都没有变化?"张阿姨疑惑地说,"按理说,一个人的字迹会随着年龄和环境发生细微变化的。"

王大爷拿起最早和最新的两封信对比:"确实很奇怪,就像是同一个时期写的一样。"

这些发现让两位老人的心情变得更加复杂。女儿的信件中藏着太多无法解释的谜团,而他们却无法直接询问女儿。

"咱们是不是想太多了?"张阿姨试图说服自己,"可能雯雯就是习惯用同样的信纸,字迹工整也是好事啊。"

但是王大爷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老婆子,你有没有想过,咱们对雯雯在澳洲的生活其实一无所知?"

这句话像重锤一样敲在张阿姨心上。17年来,他们以为通过那些信件了解了女儿的生活,但仔细想想,除了一些泛泛的描述,他们对女儿的具体情况确实知之甚少。

她的工作单位叫什么名字?她住在澳洲的哪个城市?她有朋友吗?她的生活真的如信中描述的那样顺利吗?

这些问题就像乌云一样聚集在两位老人心头,让他们第一次对那些珍藏了17年的信件产生了怀疑。

07

2023年11月的一个下午,秋风萧瑟,王大爷和张阿姨又收到了女儿的月信。

这次的信件看起来和往常一样,澳洲邮戳清晰可见,信封上还是那熟悉的字迹。但两位老人的心情却与以往不同,他们带着复杂的情绪拆开了信封。

"爸妈身体好吗?澳洲这边进入夏季了,天气很热但很舒适。工作上有了新的进展,可能要升职加薪了。你们在家要保重身体,女儿在这边一切都好..."

张阿姨读着这些熟悉的话语,心中却涌起了说不出的感觉。每封信的内容都如此相似,就像是按照某种固定模板写出来的。

"老头子,你觉不觉得雯雯的信越来越像以前的了?"张阿姨把信递给丈夫。

王大爷接过信仔细看了看:"确实,感觉她这些年都在重复说同样的话。"

两位老人对视了一眼,心中的疑虑越来越重。从王大爷住院那次开始,他们就对女儿的联系方式产生了疑问,现在这种疑问已经变成了深深的担忧。

"咱们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吧。"王大爷叹了口气,"17年了,连女儿的声音都没听过。"

张阿姨也感到无助:"可是咱们除了等她的信,还能做什么呢?"

这时,一阵风从窗户吹进来,桌子上的信纸被吹得飘起来。张阿姨赶紧去抓住信纸,但在抓住的过程中,信纸在空中翻了个身。

就在这一瞬间,张阿姨看到了信纸的背面。

那上面有字!

张阿姨愣住了,手中抓着信纸,眼睛紧紧盯着背面那些字迹。那不是王雯的字,而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笔迹,而且字迹看起来有些潦草,像是匆忙中写下的。

"老头子..."张阿姨的声音在颤抖,"你快过来看看。"

王大爷注意到妻子脸色的变化,赶紧走过去:"怎么了?"

张阿姨用颤抖的手把信纸翻过来,让背面的内容展现在两人面前。那些字迹清晰可见,虽然有些模糊,但足以辨认出内容。

两位老人看着信纸背面的内容,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这些字完全不是女儿的笔迹,而且内容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困惑。

"这...这是怎么回事?"王大爷的声音在发抖,整个人像被雷击中一般。



张阿姨更是全身发抖,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无法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信纸从她手中缓缓滑落,飘在地上,背面的那些字迹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刺眼。

王大爷见老伴脸色突然变得惨白,赶紧走过去扶住她:"老婆子,你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张阿姨颤抖着手指向地上的信纸,声音都在发抖:"老头子,你...你快看看这信纸的背面..."

王大爷疑惑地弯腰捡起信纸,当他翻过来看到背面的内容时,脸上的血色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人像被雷击中一般呆立在原地,眼睛瞪得如铜铃般大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