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超雄
早春时节,莺飞草长。沐浴着和煦阳光,来到位于河源江东新区古竹镇桔园的中共东江特委机关旧址——一个门前长着一棵百年古木棉树的地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砖瓦建筑,五间二进,两头横屋,在当年是很普通的客家民宅。门前有一棵木棉树,虽早已空心,但长得挺拔苍劲、高耸入云。据当地村民介绍,该树已有百年历史。时正三月,木棉盛放,抬头仰望,花开朵朵如炬火燎原,将天际染成绚烂霞光。古树和老宅相守,见证着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烟火故事。
木棉树旁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遮天蔽日。走在树荫下,仿佛置身于小森林中。驻足这片曾见证烽火岁月的土地,耳畔似回荡着历史深处的叹息。据史料记载,1938年,日军铁蹄踏入华南。针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广东省委从广州北撤韶关,并在韶关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南特别委员会、东江特别委员会和东南特别委员会,开展前线和沦陷区抗日游击战。其中,中共东江特委管辖龙川、和平、五华等10多个县党组织。
中共东江特委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大背景下成立的。烽火连天、物资匮乏、民不聊生……艰难的岁月,革命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中共东江特委在古竹秘密开展活动,建立、发展各县党组织,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抗日武装,用鲜血和信念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百年木棉树见证了这一切,红色历史永存史册。
通往旧址有一小段泥泞的小路,不知什么原因,还没铺上水泥。时不时听到有游客在嘀咕:为什么不铺上水泥呢?多难走。我想还是不要铺吧,走一走当年浴血奋战的前辈走过的路,感受一下他们的艰辛与执着,重温那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历史,何尝不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百年木棉,历经风雨,依旧枝繁叶茂,一定有非常适宜生长的土壤。树如此,人亦如此。中共东江特委开始是在河源县城一间书店秘密开展筹备活动,后来因为日本侵略军派飞机轰炸河源县城,不利于工作,于是决定将特委机关设在古竹镇,并以古竹镇为中心领导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
中共东江特委机关为什么要设在古竹镇,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外,最主要的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块红色热土,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一个镇就有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紫金支队队部旧址、中共东江后方特委旧址、抗日井等革命遗址19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兵工厂、干部培训学校等一应俱全,当地的一个村被誉为“小延安”。东江特委在这一带活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建抗日武装,打击日顽势力和建立东江抗日游击根据地,可谓如鱼得水,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衷心拥护。鱼水情深,血液中流淌着共同的追求,就会永葆青春,迸发无穷的生命力。
百年木棉镌刻着百年的沧桑,遒劲的枝干却始终挺拔,宛如一位坚毅的革命战士,以傲然之姿、不屈的意志,燃烧成漫天霞彩——那是对黎明最虔诚、最笃定的守望。
中共东江特委成立后,掀起了东江人民跟随中国共产党抗日的热潮,特别是东江纵队的建立,与中共东江特委的宣传发动和引领息息相关,东江地区成为全国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中共七大所做军事报告《论解放军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等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对东江儿女英勇斗争的最高褒奖。
离开旧址,放眼美丽的古竹大地,东江水奔流不息、大街上车水马龙、工地上热火朝天……感慨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在享受着安宁的生活时,不要忘记那些为抵御外敌而英勇斗争甚至流血牺牲的英雄。
中共东江特委机关旧址,木棉花开的地方,是一座红色的殿堂,也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作者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源市作家协会会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