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2025年6月27日,加拿大工业部长梅拉妮·乔利的一纸命令,骤然将中国科技巨头海康威视推向风暴中心。她援引《加拿大投资法》的国家安全审查条款,以模糊的“国家安全”名义,强令海康威视在120天内全面关闭其在加拿大的运营,并立即停止政府机构采购其设备。这一决定如一道突如其来的政治紧箍咒,将一家在加拿大合法经营多年的企业推入悬崖边缘。
![]()
加拿大工业部长梅拉妮·乔利(资料图)
海康威视的回应迅速而坚定。次日,该公司在致《环球时报》的声明中痛陈加方决定“罔顾事实,严重缺乏程序公正和透明”,直指其本质是“针对中国企业的歧视和打压”。令人齿冷的是,乔利始终未能明确海康威视究竟对加拿大国家安全构成了何种具体、实质性的威胁。这种“莫须有”式的指控,如同在商业竞技场上蒙住双眼挥舞禁令大棒,让所谓的国家安全理由显得苍白而武断。
中方的愤怒与反对在第一时间爆发。就在海康威视发声后一天,即6月28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发言人措辞严厉:“敦促加方改弦更张,停止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声明中“坚决反对”、“绝不接受”、“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等字句铿锵有力,传递出维护中国企业正当权益的钢铁决心。
![]()
加拿大总理(资料图)
耐人寻味的是,这并非孤例。就在半年前的2024年11月,加拿大政府曾以相似剧本对待TikTok,勒令其关闭加拿大办事处。更值得关注的是,加方挥舞的“国家安全”大棒——《加拿大投资法》——近年来被频繁修法强化:2020年收紧外资审查,2021年将关键矿产纳入审查范围,2022年与2024年接连更新,矛头若隐若现地指向中国企业。这种步步为营的立法调整,构筑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国家投资的“合规陷阱”。
然而,冰冷政策与市场温度之间存在巨大鸿沟。阿尔伯塔大学最新研究揭示,即便在关键矿产领域审查趋严后,来自中国的资金仍源源不断涌入多伦多上市的加拿大矿业公司。更具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面对联邦自由党政府的反对压力,该省渡轮公司首席执行官希门尼斯强硬表态,坚持执行与中国船企签订的4艘渡轮建造合同,理由直白有力——“加拿大的造船厂无法按期交付,我们没有等待的资本”。市场主体的务实选择,无声地嘲讽着政治操弄的脱离实际。
![]()
海康威视(资料图)
追溯历史,海康威视可谓西方“泛安全化”打压的老面孔。2021年3月,它便遭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列入强制拆除名单。美国问题专家吕祥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中企全球合规体系已高度成熟,加方这种“无理由关停”的荒谬做法,更像是为迎合美国而刻意营造“统一战线”氛围的政治姿态,试图在焦灼的美加贸易谈判中换取美方的“宽大处理”。
当国家安全沦为泛化的政治工具,商业规则便在意识形态的强风中飘摇。海康威视的遭遇绝非偶然商业挫折,它撕开了西方某些国家以“规则”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的真实逻辑——一套精心编写、却选择性适用的剧本。面对这场由偏见驱动的打压,中国企业坚守着“恪守商业伦理、遵守当地法规”的底线,而中方的“坚决反对、绝不接受”也绝非空洞表态,它是一面昭示底线的旗帜。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将深刻定义未来全球化商业生态的规则与温度:是走向开放协作的理性之光,还是陷入猜忌筑墙的冷战阴影?答案的砝码,正握在每一个选择尊重市场还是盲从政治的国家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